王維的詩
王維的詩1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注釋:
①來日:來的時候。
②綺(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鑒賞: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
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應知”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是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王維的詩2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
[唐] 王維
危徑幾萬轉。
數里將三休。
回環見徒侶。
隱映隔林丘。
颯颯松上雨。
潺潺石中流。
靜言深溪里。
長嘯高山頭。
望見南山陽。
白露靄悠悠。
青皋麗已凈。
綠樹郁如浮。
曾是厭蒙密。
曠然銷人憂。
輞川閑居
[唐] 王維
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
青菰臨水拔,白鳥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園。
曉行巴峽
[唐] 王維
際曉投巴峽,馀春憶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唐] 王維
夜靜群動息。
蟪蛄聲悠悠。
庭槐北風響。
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
及時當云浮。
吾生將白首。
歲晏思滄州。
高足在旦暮。
肯為南畝儔。
宿鄭州
[唐] 王維
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
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仆。
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
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
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
蟲思機杼鳴,雀喧禾黍熟。
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
此去欲何言,邊窮徇微祿。
嘆白發
[唐] 王維
我年一何長,鬢發日已白。
俯仰天地間,能為幾時客。
惆悵故山云,裴回空日夕。
何事與時人,東城復南陌。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唐] 王維
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庭槐北風響,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及時當云浮。吾生將白首,歲晏思滄州。
高足在旦暮,肯為南畝儔。
春園即事
[唐] 王維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嘆白發
[唐] 王維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黃雀癡
[唐] 王維
〔雜言走筆〕
黃雀癡。
黃雀癡。
謂言青[彀,“鳥”代“弓”]是我兒。
一一口銜食。
養得成毛衣。
到大啁啾解游揚。
各自東西南北飛。
薄暮空巢上。
羈雌獨自歸。
鳳凰九雛亦如此。
慎莫愁思憔悴損容輝。
【王維的詩】相關文章:
王維的詩10-20
王維詩07-28
王維的詩全集11-03
王維的詩相思03-10
王維的送別詩03-21
王維送別詩07-20
雜詩王維08-23
王維寫的詩09-18
王維田園的詩10-25
王維的送別詩(精選)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