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望岳》優秀教案
引言:《望岳》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望岳》教案,希望對各位老師有幫助。
一、學習目標
1、圍繞“望”,表現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游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去一個地方。
板書:望岳 唐 杜甫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從何得知? 泰山。 從 “岳”“岱宗”“齊魯”得知
補充資料:東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繪泰山景色。 也即首聯、頷聯、頸聯。
(2)想象登頂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們任選一聯說一說。
(1)首聯:望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郁的景象。這是遠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這是近望。
“鐘”:聚集,寵愛、鐘愛,既寫出神奇秀麗,又寫出詩人的喜愛贊嘆之情。
“割”:陰暗對照之明顯,陽光像一把刀一樣有力地把陰暗隔開,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這是細望。
“層云生而蕩胸,鳥兒歸而入眼”
(三)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還沒有登上山頂景色就如此神奇美麗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覽眾山小。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絕頂眼界變寬了,心胸開闊了,登上絕頂才能欣賞到絕美的風景,這是身在低處的人永遠無法體驗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東山就認為魯國很小,登上泰山胸懷竟然博大得認為天下都很小。林則徐更說過“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4、這句話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啟示?
它告訴我們: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么樣的杜甫?
豪情勃發,壯志凌云,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
3、過了二十年左右,47歲的杜甫在首都長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敗,荒涼,蕭條
4、我們望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慮 憂國憂民,流淚的,感傷的,飽經風霜的。
5、國家的苦難,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艱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氣風發,磨掉杜甫的驕狂,使他的詩歌風格由雄豪而變沉郁,卻始終磨不掉青年時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頓至極的他竟然能發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這就是被后人尊奉為詩中圣人的杜甫。
板書:
望岳
首聯:綿延不絕、樹木蔥郁 遠望
描繪泰山景色 頷聯: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近望
頸聯:云涌云翻、鳥兒歸巢 細望
想象登頂感受 尾聯:一覽眾山小
豪情勃發、壯志滿懷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滿頭白發、憂愁感傷、飽經風霜、憂國憂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教學反思:
詩圣”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復復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們八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對《望岳》《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唐詩《望岳》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唐詩《望岳》教案04-17
唐詩望岳原文賞析02-02
唐詩《望岳》教學反思范文04-16
杜甫唐詩《望岳》的原文及注解06-07
唐詩《望岳》 教學設計及閱讀訓練04-17
《望岳》教案04-03
望岳的教案02-15
《望岳》教案【薦】11-19
《望岳》教案【熱】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