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望岳》原文及詩歌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望岳》的詩歌賞析
《望岳》這首詩寫得氣魄雄渾,語言峭拔,筆調高昂,語句凝練,生動地表現了杜甫的博大胸懷及雄偉抱負,在古代眾多山水詩中閃耀著奇麗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詩歌賞析,為大家提供參考。
杜甫的《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真是傳神。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卻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決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思是“一定要”。我們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這首詩中特別指的是泰山。中國有所謂的“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為它曾得到孔子的贊美,所以被奉為眾山的一個宗主、領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稱。“夫”是語助詞,沒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們現在說“那就這樣好了”,這樣就這樣,“那”是加上去的一個字。“夫如何”是說:那怎么樣?表示一種說話的口氣。我以前說過賦、比、興三種表現方式,比興用形象來打動人,給人以直接的感動;賦是直接寫,要看你說話的口氣。杜甫生在河南,他總聽人家說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論語》,知道孔子曾經“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對泰山特別神往,而今天他果然來了。他說:“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氣,泰山還沒有出現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寫出來了。
接著他說:“齊魯青未了。”春秋戰國的時候有很多諸侯國,齊是一個,魯是另外一個。泰山雖然沒有黃山那么漂亮,可綿延得很遠,杜甫說:那一片綿延的青蒼的山色,一直經過齊、魯兩國的邊界,都看不到盡頭。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頭兩句,不但有氣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時還沒有看過別的山,他覺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說:“造化鐘神秀。”中國人所說的“造化”與基督教所說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創造天地宇宙的那個神靈;“鐘”,我們常說一個人情有獨鐘,“鐘”是把感情的重點放在什么地方;“鐘神秀”者,是說天生來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與天地精神合而為一的那種秀美。杜甫說:泰山這么美麗這么廣遠,好像是造化情有獨鐘,把天地之間的靈秀之氣都給泰山了。
他從還沒有看見泰山時那種期待的感情寫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寫越近,到“造化鐘神秀”一句還只是一個整體的印象,到“陰陽割昏曉”就走得更近了,這一句他寫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寫山高,你說山很高,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個高法?“陰陽割昏曉”。我們中國人喜歡說陰陽,什么是陰陽呢?如果用陰陽來說山水,山的北面背著太陽叫陰,山的南面向著太陽叫陽;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陽,南面是陰。“昏曉”,昏是說昏暗,曉是說天亮了。他在“陰陽”和“昏曉”之間用了一個“割”字,所以有人贊美杜甫用字真是“堅而難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鮮明最恰當最有力量的一個字,用在那里你決不能給他改動。他說泰山那么高,有時候太陽出來,山那邊已經很高了,可這邊還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間好像被一刀切開了。
現在看見了泰山,看見以后你光在那里遠遠地看看就可以嗎?他看到泰山,豈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蕩胸生曾云”,他說:我就往上爬,到了一個相當的高處后,覺得有層層疊疊的云彩在我胸前飄蕩。
杜甫說,眼前是“蕩胸生曾云”,再往遠處看,是“決眥入歸鳥”。“眥”是眼角,“決”是張開,你盡量睜大眼睛向遠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飛去的歸鳥,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蹤影。杜牧詩曰:“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登樂游原》)有時候,天并不很藍,你放眼只見一片蒼蒼茫茫的天空,這時有一只鳥飛來,然后遠遠地消逝在天邊了。
有人做了考證的功夫,說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還是在山上頭?我覺得他是在半山腰寫的。何以見得?他從沒有看見山,說“岱宗夫如何”;然后遠看那“齊魯青未了”;接著再走近一點,便開始爬山了。那么現在到了山頂沒有?還沒有到。他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是什么意思呢?我們講柳永的《鳳歸云》那首詞,他說:“幸有五湖煙浪,一船風月,會須歸去老漁樵。”無論“會須”還是“會當”,都是說我一定要怎樣做,屬于表示將來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覺得這還不夠高,然后才要“凌絕頂”,“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說: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頂上,那時候“一覽眾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腳下了。
這首詩雖然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內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詩,但我們從中仍然可以看到這位詩人的本質。什么本質?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望岳》正體現了中國儒家的這種精神。
最新的望岳賞析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于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內容講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嘆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杜甫的望岳賞析推薦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杜甫的望岳賞析,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你現在知道詩人的思想感情了吧。
經典杜甫《望岳》賞析
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望岳》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4歲,北游今山東,遙望東岳泰山,寫下了這首雄視百代的五言古體詩。
此詩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岱宗”,泰山又名“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稱。起句設問:泰山是什么樣子?頓時便抓住讀者,將他們拉進自己的詩境里來。次句自答:它蒼翠著整個山東大地,綿延不絕!今山東地域在春秋時期分屬齊、魯兩國,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青”,用作動詞,煉字精悍。“未了”,不曾完結。泰山山脈之大,非遠觀不能領略,這就繳出了題中的那個“望”字。
第三句,“造化”指大自然及其創造者。“鐘”,聚集。此句謂上蒼對泰山特別眷顧,集神奇秀麗于其一身。這是對泰山的高度贊美。第四句,山北為“陰”,山南為“陽”;日落為“昏”,日出為“曉”。此句夸張泰山的高大,說它割斷了夜晚與白晝。“割”字下得老辣、生新。這兩句仍然從大處落墨,對泰山作宏觀描述。
以上四句,重心在“岳”;五六兩句,重心轉移到“望岳”的“我”。“層云”,重疊的云。“決”,裂。“眥”(zì),眼眶。二句是說遠望泰山,云氣繚繞,胸中仿佛也有重云生成并激蕩;瞪大眼睛,目送鳥兒歸山,直到它們沒入蒼茫山色,眼眶都快要瞪裂。這兩句,特別是“決眥”句,刻畫自己“望岳”的情態極為傳神。
古體詩并不要求對仗,律詩才要求中間兩聯對仗。本篇三四五六句是兩聯工妙的對仗,熔律體入古體,尤見詩人融會貫通的文學才力。
“決眥”句中,那“歸鳥”已將作者的詩心從遠望之處牽引到了山中,與他心儀的泰山零距離接觸了,于是末尾便水到渠成地由“望岳”自然延伸到“立志登岳”。“會當”,定要。二句是說: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視那矮小的群山!這正是《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云云的詩意表達。卒章顯志,青年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唱出了他的人生理想與追求。此前不久,他剛經歷了進士考試失利的挫折。但他“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閣序》),仍保持著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銳氣。憑著這股銳氣,盡管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至少在詩歌創作上,他為我們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座文學的“泰山”!
杜甫《望岳》賞析推薦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杜甫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杜甫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杜甫的感受。“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望岳》的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望岳》原文及詩歌賞析09-18
望岳的賞析04-15
望岳的賞析03-10
杜甫《望岳》賞析08-26
望岳古詩賞析10-24
望岳原文及賞析07-21
《望岳》古詩賞析07-30
杜甫《望岳》的賞析09-23
經典杜甫《望岳》賞析06-13
《望岳》 原文及賞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