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望岳的原文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望岳的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望岳原文
《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古詩望岳譯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
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
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古詩望岳注釋
①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了:不盡。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④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蓐庩枺宏幹干奖(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奘幮兀盒男負u蕩。
、邲Q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嗳霘w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釙敚憾ㄒ
⑩凌:登上。
古詩望岳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古詩望岳內容講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嘆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古詩望岳賞析評價
唐代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唐代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郑瑢⒋笞匀粚懙糜星。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案睢北臼莻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唐代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終當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庇袝r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唐代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唐代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唐代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鑒賞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芍^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皼Q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最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創作背景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是漢武帝時期酷吏杜周的后代。杜甫曾在《祭遠祖當陽君文》中提及,自己是西晉名臣杜預的“十三葉孫”。杜預的第三子杜耽為杜甫的先祖。
《杜甫的家世、家學與家風》所載杜甫世系表
杜氏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至曾祖父杜依藝時,因官居鞏縣縣令,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于唐睿宗太極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鞏縣城東二里的瑤灣村(今河南鞏義南)。祖父是杜審言,唐中宗時官拜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是與沈佺期、宋之問齊名的詩人。父親杜閑,為杜審言的長子,官至兗州司馬。杜甫對這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又有詩歌創作傳統的家庭,是很引為驕傲的。他的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杜甫自述“舅氏多人物”“吾舅盡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崔氏去世之后,杜閑又娶了盧氏為妻。在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杜甫都寄養在東都洛陽的二姑家里,得到悉心照料。
讀書游歷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而后“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到十四五歲,就“出游翰墨場”。
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后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后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里欣賞過畫圣吳道子畫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后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夸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可見他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并非虛言。
杜甫生當“開元全盛日”,當時農村經濟繁榮,交通也很發達,在許多積極追求功名的青壯年讀書人中,盛行著全國漫游的風氣。開元十九年(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臨猗)。第二年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又回故鄉參加“鄉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因父親杜閑時任兗州司馬,故杜甫赴兗州省親,并與蘇源明等往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游。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于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青少年時期杜甫不凡的抱負。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會見了詩人高適。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四載(745年),杜甫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范野人。二人還互贈了詩篇:杜甫贈李白的詩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崩畎踪浂鸥Φ脑娬f:“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面。
困頓長安
杜甫一生引為“快意”的讀書游歷時期,到三十四歲就結束了。
天寶五載(746年),杜甫回到長安。這時長安的浪漫游樂風氣尚未過去,漢中王府、鄭駙馬宅等貴族達官第宅都向他開過門。但杜甫來長安的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參加科舉考試,謀取官職。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婆e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里,他一面陳述“致君堯舜”的抱負,同時也傾訴了干謁權貴的悲憤與辛酸。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連續三天舉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預先在天寶九載(750年)冬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宰相出題,在集賢院考試他的文章。而召試的結果,只是說他“名實相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只給了一個候選官吏的資格。到了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為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說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但杜甫在《官定后戲贈》題下原注曰:“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倍迫嗽〖八稳怂蕖缎绿茣穮s提及杜甫為“胄曹參軍”,故其官職尚存爭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陜西省蒲城縣)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與杜甫詩作意境相合的《杜甫詩意圖》(原名《竹溪消夏圖》)
這一時期,備受饑寒疾病折磨的杜甫認清了統治集團的腐化面目,對廣大的士卒人民的苦難,對國運的危機,也有了越來越深廣的感受和認識。除《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外,他還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等陳述時弊的詩作。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范陽,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唐肅宗。這時的杜甫正帶著妻子兒女從奉先北上三川,剛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聽到了肅宗即位,及時安頓了家屬,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在被關押期間,杜甫目睹淪陷后的長安面目,創作了《悲陳陶》《月夜》《春望》等一系列“詩史”名作。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還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入朝與被貶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他這個入仕不滿一年就逢戰亂的小官,能夠擔任這個天子近臣的諫官,內心是非常激動的。他半生以來抱著“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愿,現在覺得時機到來了。但是任拾遺不到一月,杜甫就遇到肅宗罷房琯宰相之職的大事,他上疏營救。肅宗因為聽信賀蘭進明的挑撥,以為房琯只忠于玄宗,不忠于自己,就把杜甫交三司推問,幸而新任宰相張鎬、御史大夫韋陟解救說:“甫言雖狂,不失諫臣體!辈琶庥栊淌绿幏,只下了一紙墨制,叫他回鄜州探家。這次回家,杜甫寫出了《北征》《羌村三首》兩篇杰作。
當杜甫在羌村短暫休息的時候,唐軍于九月收復了長安,十月收復了洛陽。肅宗回到長安后,杜甫也在十一月從鄜州帶著家眷回長安,繼續任左拾遺。本來杜甫在回鄜探親時已敏感到肅宗對自己的疏遠,但他未必覺察到已被投閑置散的房琯仍然是肅宗的眼中釘,更不會覺察到肅宗及其心腹李輔國等人正在羅織所謂“房黨”,包括賈至、嚴武、劉秩等,還有杜甫。所以乾元元年(758年)春,他還與王維、岑參一起寫了《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的頌圣詩。隨后不久,賈至、房琯等先后被貶,杜甫也同時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
四度行役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師北上,討伐安慶緒。唐軍出師不久,就取得渡黃河、圍鄴城的勝利。杜甫在這年冬天來到離前線不遠的東都洛陽,一方面探視洛陽東偃師土婁莊的故居,一方面就近探問官軍圍攻的消息。第二年春天,他聽說鄴城不日可得,非常興奮地寫下了一首長詩 《洗兵馬》,以作期望。
杜甫
然而,就在朝野上下都在等待著官軍收復鄴城,生擒安慶緒的時,在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三日,唐朝的六十萬官軍就因為節度不一,在鄴城外圍遭遇潰敗(參見詞條鄴城之戰)。郭子儀率朔方軍退守河陽。杜甫也就在東京兵荒馬亂中,經新安、石壕、潼關,回到華州。一路上目睹官吏們不顧百姓死活,處處強迫征兵拉伏,只聽見婦孺老弱在傾訴、啼哭,同時他也看到不少人民積極支援官軍。這一次途中見聞,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寫成了六首“即事名篇”的“新題樂府”組詩,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的不朽名作。這六首詩不僅寫出人民為戰爭付出的代價,而且寫出人民奮不顧身的自我犧牲的精神。
回到華州,旱災的威脅就開始了,人民在天災加戰爭負擔雙重壓迫下毫無活路。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面對污濁的時政與無法遏制的饑荒,他只能在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棄官不做,帶著家小遠走秦州(今甘肅天水),另謀生路。
杜甫到秦州曾打算在東柯谷、西枝村覓一塊隱居之地,但是這個羌胡雜居,吐蕃勢力又不斷擴張的地方,他無法久住下去。不過在秦州留下的三個多月中,卻在他詩卷中增加了不少邊塞題材的新作(《秦州雜詩》《寓目》等)。到了十月,他懷著“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的念頭,又領著全家南下同谷(今甘肅成縣)。可是奔波了幾十天,到同谷后,竟陷入饑寒交迫的絕境。這種種慘痛經歷都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里。在同谷住了 一個多月,杜甫又在十二月一日起程赴成都。
從秦州到同谷、又從同谷到成都這兩段路程中,杜甫曾有計劃地寫了《青陽峽》《木皮嶺》《飛仙閣》《五盤》《劍門》等二十四首紀行詩,每段十二首,記述了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山川勝跡的真實面貌。這一年中,杜甫“一歲四行役”,從洛陽到華州、華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到劍南,可以說這是他艱苦奔波的一年,也是他思想變化最大、詩歌創作空前豐收的一年。
客居蜀中
杜甫全家初到成都時,寄居在一座僧徒寥落的古寺里,靠著“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全家人的生活不僅可以暫時維持,而且從第二年就開始經營浣花溪西岸的草堂住宅(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了。在戰亂中奔波多年的杜甫,總算有了個棲身之所了。他卜居初定,就一面忙著種樹、種竹、種菜,一面還得為完成營建工程, 到蜀州、新津、青城等外縣去訪問乞貸于親友,他步行或乘舟來往,無意中就寫成了《為農》《田舍》《水檻遣心二首》《客至》《進艇》等不少怡情適意的小詩?上,好景不長,上元二年(761年)五月,杜甫草堂邊的一棵有兩百年壽命的柚樹被暴風連根拔起,更不幸的是同年八月,他新建的草堂又遭一場暴風,使他全家“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他在不眠的長夜里,不禁從自家的苦難想到天下無數流離失所的人民,于是奮筆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名句。在此期間,朝廷曾補授杜甫為京兆功曹參軍,但他未去就職。
上元二年(761年)十二月,杜甫的老友嚴武由綿州刺史升任兼管東西兩川的節度使。上元三年(762年)春夏,杜甫和嚴武多次往來訪問,在唱和詩篇中,嚴武曾勸他出來做官,他則希望嚴武能理解自己疏懶的個性。同年四月,玄宗、肅宗父子兩人相繼去世,唐代宗即位,七月召嚴武入朝。杜甫親自送嚴武到綿州奉濟驛才分手,不料這時劍南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發動了叛亂,嚴武被亂兵阻隔,不得出劍門,杜甫也回不了成都,只得轉到梓州,依靠“李梓州”“嚴二別駕”等新朋友。八月,徐知道的叛亂被高適鎮壓,但動亂未止,杜甫只得把家屬移到梓州來,并打算離東川,投三峽,赴西京。
這時,中原戰局大有好轉,代宗即位后命長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討伐史朝義。廣德元年(763年)正月, 史朝義被迫自殺,河南河北各州全部收復。消息傳到梓州,杜甫高興得熱淚橫流,寫下了“平生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但他全家仍在梓州逃難,難以回到家鄉。同年,嚴武再度入蜀任職。杜甫得知嚴武重來的消息,喜出望外,于是在廣德二年(764年)春又從閬州領著妻子趕回成都。三月,杜甫剛回到成都,嚴武就啟奏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后人因此稱杜甫為“杜工部”;氐讲萏,他本有一番修飾環境的打算,遠近的鄰居朋友也想一一相會,但一入節度使官署,就進入練兵備戰的氣氛中。七月,嚴武親臨前線,寫下《軍城早秋》詩,杜甫于九月寫了和詩《奉和嚴大夫軍城早秋》,贊美嚴武破吐蕃七萬余眾,拔當狗、鹽川的勝利。杜甫在幕府半年,生活拘束,與同僚之間亦難免有“分曹失異同”的不愉快糾紛,最后在永泰元年(765年)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
漂泊南下
夔府生活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無所依靠,在五月就攜家沿岷江東下,結束了“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生活,“轉作瀟湘游”。
杜甫隨著東下的小船,五月到嘉州(今四川樂山),六月到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市),七月到忠州(今重慶忠縣),秋天到云安(今重慶云陽)。這時,他的消渴病和瘧癘都犯了,遂館居于嚴明府之水閣,到大歷元年(766年)春移居夔州白帝城(今屬重慶奉節)。同年秋,從成都調來夔州任都督的柏茂琳到任,對杜甫“頻分月俸”,又不時派人給他送些瓜菜。大歷二年(767年)三月,他在夔州瀼西買了四十畝果園,還帶有“茅齋八九椽”, 柏氏又委托他代管東屯稻田百畝,生活比過去富裕一些了。
杜甫像,取自《三才圖會》
從永泰二年(766年)暮春到大歷三年(768年)孟春時節,亦即杜甫五十五歲至五十七歲的時候。在不到兩年時間中,杜甫共寫作了四百余首詩,不僅數量上達到高潮(在現存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詩作中占了將近三分之一),詩的內容形式 也頗具特色。他回憶、反思了自己前半生生活經歷和創作歷程,寫了《壯游》《昔游》《往在》《遣懷》等自傳性的長篇,歷史的光明與黑暗與 自己的愛憎傾向融合在一起,醞釀出無限的沉痛與辛酸。他仍然是“窮年憂黎元”的詩人,但他晚年的詩除描述“千家野哭”“萬國征戍”而外,更特別關心人才,特別是能撥亂反正、真正憂國愛民的人才,這從《同元使君舂陵行》《贈李十五丈別》可以看出。而《祭故相國清河房公文》《八哀詩》《寄韓諫議注》等詩,則反映了他的人才觀。這一時期,杜甫還寫了不少夔府景物、氣候、風土、民生疾苦的詩篇,并努力探求七律這種形式的藝術表現力,創作了《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等篇章。
解纜南行
清人繪制的《杜甫采藥圖》
大歷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把去年所買的果園草屋一并贈給吳南卿,就全家登舟出峽了。到江陵府時,他與關系比較親近的鄭審、李之芳多次雅集,飲酒賦詩,但物質條件卻沒有改善,仍過著“饑藉家家米,愁征處處杯”的生活。后來,李之芳病故,四川又發生兵亂,漸漸波及川東,江陵也非久居之地,杜甫只得南下公安,暫住兩個月。年底,杜甫漂泊到岳陽,寫下了名作《登岳陽樓》。這年冬天,岳陽下了一場大雪,他又寫了長詩《歲晏行》。
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杜甫還得在大歷四年(769年)春繼續南行又解纜南,三月到潭州(今湖南長沙),雖然是一個“右臂偏枯兩耳聾”的老翁,還能滿懷喜悅地游覽岳麓山的麓山、道林二寺,接著他又南下投奔少年時在山西郇瑕認識的好友、時任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韋之晉。不料到衡州后,韋之晉又調任潭州刺史,與杜甫途中錯過。不久,又傳來韋之晉死于潭州的消息,他非常悲痛,又折回潭州。
舟中長逝
大歷五年(770年)春,杜甫在潭州寫了好幾首抒情詩:他追酬十年前高適贈給他的那首詩,情辭反復,哀悼高適,也是哀悼自己。他又與飛來舟中的燕子對話,茫茫有身世無窮之感。最為人們贊美的是《江南逢李龜年》。這首時間跨度很大的小詩,飽含著無限今昔盛衰之感。
蔣兆和《杜甫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同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殺死湖南觀察使崔瓘,在潭州作亂,杜甫全家又逃到衡州。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逃難,他的《入衡州》《逃難》《白馬》《舟中苦熱遣懷奉呈陽中丞通簡臺省諸公》等詩中敘述了動亂的發生,與全家奔波逃難,以及衡州刺史陽濟聯合各郡討伐臧玠的過程。隨后,杜甫又帶著全家溯湘江而上,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方田驛,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在此挨了五天的餓,幸虧耒陽縣令聶某派人送來牛肉、白酒,杜甫一家才得救。杜甫寫了《聶耒陽以仆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里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于方田》,對聶縣令又是歌頌又是感謝。
船既無法南行,杜甫只得返程北上潭州,等到秋天,他先后寫了《回棹》《登舟將適漢陽》《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表明自己離潭州后將北上襄陽、秦中的意圖。到冬天,臥病舟中的杜甫苦力掙扎,寫成絕筆之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此詩寫成后不久,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這條船上離開了人世,享年五十九歲。
杜甫死后,家屬把他殯葬在岳陽。直到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才把他的靈柩歸葬河南偃師(參見“后世紀念-杜甫墓”),并請詩人元稹作了墓志銘。
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順帝追賜杜甫謚號為“文貞”。
【古詩望岳的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望岳原文及賞析10-07
望岳古詩原文及賞析08-25
古詩望岳望岳的賞析07-09
古詩望岳原文06-20
望岳的古詩原文09-11
望岳古詩原文09-03
望岳原文及賞析07-21
《望岳》原文 賞析08-05
《望岳》 原文及賞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