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望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某些關鍵詞的意義或用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后的凌云壯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了解,并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后的凌云壯志。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了解,并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泰山美景的圖片,并請去過的同學敘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經過幾輪互動以后,教師總結:“看來每個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那我們來看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去泰山時有怎樣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課《望岳》。
2、用多媒體出示杜甫個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稱為“詩圣”。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結合注釋講述本詩大意,并通過互動引導學生說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滌蕩胸中溝壑,飛鳥翩翩歸巢。等到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通過互通引導學生總結出:
青山、明暗、云、歸鳥—————描繪出雄偉壯麗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輕人的豪情壯志。
2、這首詩名為《望岳》,請問作者是怎么望的?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此兩句是遠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此兩句是近看。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此兩句是細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兩句是俯望。
作者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立體地勾勒出泰山的壯美。
3、這首詩的美景中有實有虛,請問哪句實寫,哪句虛寫?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前六句為實寫,寫景中抒情,后兩句是虛寫,襯托出作者滿腔的凌云壯志。
(四)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望岳》《春望》,結合背景來比較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經過小組互動,閱讀分析和互動,得出以下結論:1。在內容上,《望岳》寫于作者年輕時,當時國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著報效國家的豪邁情懷,這一點在詩歌中表露無疑。《春望》是安史之亂發生以后,戰亂時期,民不聊生,詩歌中更多地展現了人民的疾苦與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2。表現手法不同,寫作《望岳》時,作者正年輕,寫作語言流暢輕快,風格偏于浪漫主義;《春望》寫作時,作者年紀已大,又逢亂世,寫作風格已發展成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對比閱讀中的收獲,圍繞一個點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望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岳教學設計07-26
《望岳》教學設計08-26
《望岳》教學設計08-05
《望岳》教學設計11-18
關于望岳的教學設計09-11
望岳杜甫教學設計09-10
望岳》教學設計范本10-05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09-24
望岳優秀教學設計09-27
《望岳》小學教學設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