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徙 讀后感

時間:2024-10-29 14:12:47 汪曾祺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汪曾祺 徙 讀后感

  引導語:汪曾祺的散文《徙》中有“對學生一視同仁”先進的思想,大家讀完之后有何感想呢?下面是關于汪曾祺《徙》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汪曾祺 徙 讀后感

  “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鵬”小麥說夢見了這幅對子,不敢敲門,不知開門的會不會是他.

  很久以前他們叫我英子.叫英子的時候第一次讀汪曾祺的《受戒》,對著文中的小英子傻笑,這哪是小說,分明是柳新生筆下的水彩風景.

  許多年以后發覺小麥的話汪曾祺的小說很象,常常帶著夢幻般的囈語,就象《受戒》的開頭,沒有鋪墊沒有起因,“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簡短直白的直接將后面行文歸于自然.

  《徙》是小麥推薦我看的,她說了一句:“他有一雙寶黛式女兒.”于是我便去看,看過了開頭講學生們唱校歌,細致到各年級學生的體會;看過了談甓漁和談家門樓,細致到在門樓里坐著歇腳的轎夫和談先生的螃蟹;看過了瘋秀才徐呆子應考數年不中竟等到個廢除科舉,終于哭死在街上.汪曾祺用平靜到如同絹細棉布般的語言慢慢講述著一個曾經的場景,那場景的每一個角落他都經歷過,每一個角落都忍不住要細細描述一番直到看到“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聽到徐呆子從門外哭過來,哭過去.他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這一句的情景沒來由的想到《血色湘西》第二集,端坐在清溪書院大門里領著孩子們讀書的瞿先生.一時竟忘了“一雙寶黛式的女兒”的話,對著他住的“開著藍色的碎花的野草”的院子和貼著他親自寫的“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鵬”的對聯的白木板門出神.

  汪曾祺對高北溟的房子著墨不多,只一句幾概括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雖也舊了,但間架磚木都還結實.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很是幽靜.”不過從后文的字里行間還是可以窺到其中的布局,文中說道“約幾個志同道合的教員,在家里賞荷小聚.”想必那院子里是有個小池或者荷花缸.文中還說“(高雪)高起興來,打了井水,把家里什么都洗一遍,磚地也洗一遍,大門也洗一遍,弄得家里水漫金山,人人只好縮著腳坐在凳子上.”“高先生的藤椅,除了她,誰也不坐”想必那院子有一點象《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家,鋪著石板,擺著一個藤椅.對了,還栽著花——“澆花.這是她(高雪)的特權,別人不許澆.”  大女兒安分守拙,有好看的先給妹妹看,好穿的先給妹妹穿;小女兒高雪心高氣傲,要考高中,將來到北平上大學.高冰在勸高雪出嫁時說了一句:“這是命,你心高命薄.”不想一語成誄.高雪害怕牢籠,在家是個牢籠,出嫁還是個牢籠,飛不出去,終于郁郁而終.她就沒有想想她的父親高先生也同樣飛不出去啊.我并不喜歡他女兒們的名字,高冰高雪,這不該是他家世業儒的高北溟該取的名字,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我的注意力早已不在“一雙女兒”那兒.合上書,眼前還是高先生小院的白木板門和門上已經發白的對聯.

  如果說《受戒》是柳新生層層氳開的清涼水彩,那么《徙》就是衣紋筆細細勾勒的一幅工筆荷花.一開始不覺得這幅荷花有什么特別,推開書卻無法忘卻.我明白了,小麥,如果是我,也會在門前猶豫.

  看汪曾祺《徙》中的教育思想

  最近應班主任的期望和要求,我們班的同學們都在惡補名著的閱讀.我當前正在拜讀現當代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在《徙》這部作品中,我驚喜地發現當中有很多關于教育教學的思想和現象.曾祺的《徙》,創作于1981年,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艱難時世中的語文教員高北溟狷介特立的性格.作家試圖通過這個卓然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與人生追求.

  作品中提到“高先生要求‘隨班走’.教一班學生,從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們畢業,考上高中.他說別人教過的學生讓他來教,如墾生荒,重頭來起,事倍功半.教書教人,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為瞎教.學生已經懂得的,再來教他,是徒勞.他要看著、守著他的學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進步.如同注水入瓶,隨時知其深淺.”這些話語讓我們不難地認識到在現實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就如孔子的一個例子,面對同一件事情,對于子由、子路兩種不同性格的人,他進行了截然相反的教育.并伴隨著一種動態性的教育,對此我深有同感.對于學生而言,頻繁的更換老師無疑是有害無益的.我高一時在普通班,高二高考入了重點班,師資完全換了,雖然不得不承認這些師資確實很優秀,但最初我們這些插班生還是弄的個身心疲憊才逐漸適應新的他們新的教學方式.這不是小說中,高北溟的“教一班學生,從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們畢業,考上高中”的做法,就是考慮到了這個因素.

  此外,小說寫到:“他要求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讀、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他要把課堂講授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課上講了《賣炭翁》、《新豐折臂翁》,同時把白居易的新樂府全部印發給學生.講了一篇《濰縣署中寄弟墨》,把鄭板橋的幾封主要的家書、道情和一些題畫的詩也都印發下去.學生看了,很有興趣.這種做法,在當時的初中國文教員中極為少見.他選的文章看來有一個標準: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這些文章有一個貫串性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人道主義.”則表現了他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這部小說中,更有“重視作文的訓練”、“對學生一視同仁”等先進的思想.平時我看小說最注重的還是故事情節,但當我看到這部作品,我的眼球卻緊緊地被這里面那些關于教育的字眼抓住,也許是因為現在自己是教育界的“后備軍”的想法所驅使吧!不過小說中用這么多的篇幅來傳達教育思想的作品確實也挺少見,至少我看到過的作品中這樣的小說還不多.但是總的來說,這種的傾向還是可喜的吧.

 

  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蜘蛛網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 ——《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 徙 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尋味:汪曾祺談吃》簡介08-25

蘇軾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譯06-23

梟將東徙閱讀及答案參考10-14

夏天汪曾祺09-24

汪曾祺的介紹11-16

《求雨》汪曾祺的06-11

汪曾祺的小說11-05

汪曾祺的散文11-16

汪曾祺散文11-18

汪曾祺簡介09-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婷婷网亚洲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免费 | 在线看片AV观看AV | 最新91地址中文字幕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 天天在线视频精品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