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教學難點】:
解讀文本,品味語言。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思路:說風俗——讀文本——談鴨蛋——品語言——作比較——寫真情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學生預習: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并自讀課文五遍。
2.思考課后習題,將你認為好的句子或有疑問的語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細讀課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鴨蛋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鄉有關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傳說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過節時最難忘的經歷或物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人新課
1、 請同學說說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年的端午節是在什么時候?是為了紀念誰?屈原有哪些值得紀念的地方?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是每年的5月初5,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因為屈原愛國。)
2、我們本地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掛艾草,插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吃五紅……)
3、你的端午是怎么過的?在你的記憶當中,端午有什么讓你回味無窮的東西嗎?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們今天來學習的一篇回憶性文章也是關于端午的。大家都預習過,我問一下,這篇文章是誰寫自己過端午?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他的情況嗎?
二、 簡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字詞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擰níng成小繩 門楣méi 用酒和huò 莧菜xiàn 籍貫jí 硝藥xiāo腌臘yān 絡子lào 大襟jīn 車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體感知課文
(1) 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給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汪曾祺的家鄉端午有哪些風俗習慣?
(家鄉的端午——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可能與別處不一樣的風俗”:“放黃煙子”;與別處不一樣的風俗:“吃‘十二紅’”略寫的是前十種風俗,祥寫的是后兩種風俗,因為后兩種與別處可能一樣;)
(2)最與眾不同的“吃十二紅”有什么特別的含義?比如說,我們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魚”。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個月“紅紅火火。”)
(3)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那么多風俗,他為什么偏偏挑選鴨蛋來寫呢?換句話說,高郵鴨蛋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值得作家大寫特寫呢?請你概括鴨蛋的特點,并找出相應的語句。并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小組合作,組長發言)
參考答案:
①名聲遠播的……,因為“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其中“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詞最能體現“高郵咸蛋”的名聲。有點調侃,有點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與眾不同的……,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還”、“不如……多”、“成批”寫出了自豪之情。“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喜不已。”
③歷史悠久的……,因為清代詩人、詩論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隨園食單·小菜單》里提到“高郵腌蛋”。注意有關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寫隨園食單中的腌蛋一節距離現在少說也有200年了,可謂“老品牌”、“老字號”了。
④質細而油多的……,因為“筷子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造型式的語言生動寫出了家鄉咸鴨蛋的美味可口,讓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樣的……,因為“可以帶殼切開吃”“可以用筷子挖著吃”“可以和豆腐炒著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鮮艷的……,因為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
(4)那么,在二三兩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的咸蛋什么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贊美,自豪)
從對鴨蛋名聲和特色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另外從其他語句中也能體會出濃濃的愛鄉之情。
如: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兩個“多”,一個“善于”寫出了對家鄉人的贊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實在瞧不上從側面突出家鄉鴨蛋的好。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腌蛋》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因為愛屋及烏,所以熱愛家鄉的我對不喜歡的袁枚產生了好感。與有榮焉,則寫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著對他鄉鴨蛋有不屑,對家鄉鴨蛋的自豪。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與眾不同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思念。(板書)
(5)說起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最難忘的要屬兒時的記憶了。因而有人說,本文寫得最有趣的要屬四、五兩段了。這兩段寫什么?你認為最有趣有是什么?
(寫掛鴨蛋絡子)小小的吃鴨蛋一事在作者的筆下顯得生趣盎然。
如:
1)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 “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
3) “鴨蛋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4)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
5) “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了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蛋殼,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6)小結全文:本文寫家鄉端午的風俗,寫家鄉的鴨蛋,寫端午的鴨蛋,想表達的就是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熱愛(懷念)。
7)再看行文結構不什么特點?
師生共理:和外地一樣的風俗——可能不一樣的風俗——家鄉特有的風俗——家鄉的鴨蛋——鴨蛋的名聲——鴨蛋的特色——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囊螢映雪的故事。這種結構好像騎著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亂了套,而是始終圍繞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文章的題目,題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8)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光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自由的風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為與中心相距甚遠;不必去掉,因為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閑適的特色。)
三、揣摩語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結構上閑適自由之外,語言也有特色,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鴨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說的神態,突出貢獻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這一反問句突出了對故鄉咸鴨蛋的喜愛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鴨蛋僅僅因為蛋黃是黃色的,就連咸鴨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結:
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四、拓展閱讀
《端午的鴨蛋》包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家鄉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心態,而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彩。
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里嘗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同學在體味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和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引導同學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鄉)有關端午風俗、傳說的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身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課時布置
一課時
過程
導入新課
1.以同學們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實物引入新課學習,并出示目標。(多媒體課件展示)
2.閱讀指導:
a.寫了什么?
b.為什么寫?
c.怎樣寫的?
檢查預習
腌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囊螢映雪 肅然起敬
教師小結:
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凡,注意從文中摘錄、積累精彩的語句。
整體感知
聽錄音范讀課文,同學考慮問題: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2.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同學自主考慮、明確,教師引導、小結。
以上題目意在指導同學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掌握文章。這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作者寫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作者津津樂道談論“咸鴨蛋”,這樣做有意義嗎?
——領會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和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品讀賞析
1.默讀課文,畫出自身喜愛的語句。
2.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談談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讀錄音,可以個別朗讀、齊讀)
3.教師引導同學小結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語言藝術風格:
a.口語色彩濃厚且帶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時常交叉樸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備感親切。
b.古漢語的點綴。
樸素的現代口語與典雅的.古漢語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藝術韻味。
c.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活靈活現,繪聲繪色。
d.適當地運用方言。
文中個別地方有所體現,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語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幾個方面在這篇文章中都有傳神的表示。
體驗
讀了本文,聯系自身,調動自身的經驗積累,介紹自身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啟發),要求多運用自然恰當的口語。
師生互動,一起交流。
總結全文
(略)
安排作業
1.完成字詞練習。
2.將“體驗”的內容寫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說真話,訴真情。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詞語,掌握“掩、門楣、莧菜、籍貫、城隍廟”等詞的讀音、字形。學習運用“肅然起敬、囊螢映雪”兩個成語。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敘事”的創作特點。
⑶ 了解各地端午習俗,了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閑適自由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
⑴ 朗讀課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實現美讀課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測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自然傳神的表示手法,增強語感。
3、德育目標:
培養同學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讀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勵同學用心體驗生活,品味生活。
3、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文章的結尾?是妙筆,還是贅筆?
【教學方法】
1、文獻法:
課前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包括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習俗、端午節詩詞薈萃等,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2、朗讀法:
本文獨特的語言魅力只有在反復的朗讀中才干體會得出。教師應指導同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文章的風味來。好的朗讀是課堂教學勝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讀中自會出現。
3、討論點撥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創設教學氛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整體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交流)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鄉江蘇高郵,端午節是怎么過的。
二、資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體播放各地端午風情畫。
同學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端午的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組推薦較有價值的資料全班交流,圖片由實物投影顯示,文字資料朗讀或投影顯示。
教師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關資料,內容如下: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女媧節、龍子節、龍船節、香包節、沐蘭節、白賞節、解棕節、粽包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節的起源:
普遍的說法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紀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說法也較盛行,這里面包括替父報仇雪恥的伍子胥、安貧守節的介子推、為操練水軍而創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威震西域的伏波將軍馬援、反對朱棣篡位的諫臣劉景、歲暮捉鬼的鐘馗、忠于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蘭浴說。道教定農歷五月初五為“地臘”,是日要香湯沐浴,驅逐瘴氣,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節的禮俗、食俗: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惡去毒的禮俗。后世端午節有許多習俗與食俗──諸如懸掛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頭和龍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與蜈蚣等五毒;飲用雄黃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兒涂雄黃、佩香袋、掛藥包與系五彩絲、賜扇、沐浴蘭湯;熙游避災;露天飲宴;賽龍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龜肉湯等。無不出自避兵鬼、驅魔癘、止病瘟、強身體之目的。
4、端午節各地不同風俗:
較流行的有龍舟競渡,也叫賽龍船,傳說是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動還有插艾、貼符、掛圖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同學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
⑴ 給加粗的字注音。
腌 門楣 莧菜 城隍廟
⑵ 辨析形似字。
籍:
藉:
⑶ 釋義并造句。
肅然起敬:
囊螢映雪:
任選四位同學回答。
明確:
⑴ yān,méi,xiàn,huánɡ;
⑵ 籍(jí,籍貫),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肅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螢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2、同學大聲讀 課文,要求盡可能讀出文章的風味、情趣。
3、全班推選兩位同學示范朗讀自身喜歡的段落,其余同學評點。
4、教師范讀第2段,同學跟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精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結構,整體掌握文意
1、提問:請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談談自身的看法。
同學考慮,然后同桌之間交流看法,同學自由發言。
明確:課文第1段,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第2、3段,說鴨蛋,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鴨蛋,著重寫端午的“鴨蛋絡子”。第5段寫吃鴨蛋、玩蛋殼。第6段是補筆。
文章的題目為“端午的鴨蛋”,課文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有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咸鴨蛋”,然后介紹家鄉的鴨蛋──高郵咸蛋,最后涉和正題,寫端午的鴨蛋。
教師根據同學
分析板書:
端午風俗 家鄉鴨蛋 端午鴨蛋
2、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同學仔細讀第1段,教師提醒同學注意“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還有一個風俗……”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學明確:作者家鄉的端午共有七種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前五種較普遍,后兩種較獨特。
作者對家鄉的鴨蛋難以忘懷,這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而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家鄉、童年永遠是一個人生命時空中的至愛。文章洋溢著作者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流露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與留戀。一個小小的鴨蛋凝聚著情趣、詩意和作者的滿腔深情。
五、安排作業
中秋節是我國的保守節日,請寫一段文字介紹你們家鄉中秋節有哪些保守習俗。模仿課文第一段的寫法,以“家鄉的中秋節,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為開頭,100字左右。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課文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涉及的文章生動豐富,趣味盎然。這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并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端午的鴨蛋》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敘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寫作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感受傳統文化,分享節日快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教學方法:
1、多媒體展示法
2、誦讀法
3、合作探究法
4、拓展延伸法
教法:導入——回顧——品評——拓展
學法:歸納復述——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1分鐘)
這節課,我們就跟隨文學家汪曾琪老先生一起繼續去品嘗《端午的鴨蛋》(點擊,屏顯課題)
二、上節課你掌握了嗎(3分鐘)
1、字詞(屏顯)
2、課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屏顯)
3、作者對家鄉鴨蛋如此津津樂道,意義何在?(屏顯)
(1)愛生活,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快樂,發現詩意。
(2)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師:對,就是想表達他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深切熱愛啊!一只小小的鴨蛋,卻注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讓已近年邁的汪老先生為他濃墨重彩。
領悟創作風格(3分鐘)
1、文章題目是端午的鴨蛋,第一段卻大談端午的種種風俗而不寫“鴨蛋”,離題嗎?
(點擊屏幕)題為“端午的鴨蛋”,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背景,然后轉寫“端午的鴨蛋”,有“水到渠成”之妙。
這也是汪老先生寫作風格的體現。(點擊屏幕)我們看,汪老從家鄉的端午習俗開始談起,談到吃“十二紅”里有一項是吃咸鴨蛋,這樣自然而然的就寫到了家鄉的特色——咸鴨蛋,然后又水到渠成的將筆觸轉入本文的中心話題——端午的鴨蛋。全文不事雕琢,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他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整體上的嚴謹與和諧。汪曾琪老先生就是用這種隨意聊天式的行文思路,在自然而然中,從一枚小小的鴨蛋里品味出了詩意的生活情趣。
2、請同學們閱讀課后第三題(生讀)
師:結尾,由螢火蟲在鴨蛋里面閃閃發亮的樣子自然而然地想到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是不是也是汪曾祺閑適自由文風的體現呢?
這就是汪曾琪散文的魅力所在。他帶給我們的感受總是那么閑適自由,而這種平淡自由的文風在他文章的語言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四、精讀美段品味語言(屏顯)(19分鐘)
記得汪老先生曾談到過自己在行文語言上的追求,(屏顯)A平淡而有味,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1、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并做批注,(不少于三處)仔細品味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語言學習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
(1).“平淡而有味”例:(屏顯)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男生朗讀)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好處:讀起來親切自然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例:(屏顯)
這一點在本文中體現得不太明顯,但也有所體現。例如,“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好處:脫口而出,直率樸素
(3).“有淡淡的幽默”例:(屏顯)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女生讀)
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曾經滄海難為水”一句,大詞小用,很是幽默(此處可適當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出處及意思,使學生能更深的筆體會語言的幽默)
意思:看過滄海之后,別的水就都看不上了。
唐代詩人元縝作《無題》一詩悼亡妻: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好處:增加文章的趣味
2、其實,除了汪老先生自己所說的三點語言特色之外,本文的語言還有很多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此環節幻燈要先出現例子,再出現特點)
(1)如:他寫吃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他用一兩個字就寫出了事物的神韻。不是大家,哪有如此風范啊!
(屏顯時有意識的將“吱”去掉,然后讓同學們讀一讀,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體會其語言的精彩)
概括特點:語言繪形繪色,極有特色神韻(屏顯)
(2)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我們看,尤為別處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詞語,發干,發粉,極質樸的口語,二者相映成趣,讓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如此自然和諧地捏到一處并倍添韻味的藝術功力。
概括特點:古漢語的點綴增添典雅之美(屏顯)
3、教師小結過渡:
大家評析得非常好。作者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示出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4、齊讀所分析語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
五、教師總結品悟生活(1分鐘)
讀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咸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的呢?可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滋味,而是缺少一顆感悟的心!熱愛生活、體驗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應該是我們學了本文之后的重要啟示。汪老先生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了別樣的情趣,濃濃的詩意,在小小的咸鴨蛋里嘗出了生活的滋味,老師希望,同學們也能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點擊屏顯:課文總結。學生大聲朗讀)
拓展延伸(話佳節,寫片段)(18分鐘)
師過渡:好了,汪曾祺老先生的這篇文章我們就學到這兒了,下面老師又有個問題想問同學們: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屏顯圖片)
交流傳統節日的習俗和熱鬧場景。
(1)以春節為例進行交流。
①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有哪些特征?
有許多習俗,如不得摔碎碗盆等東西,不小心摔碎了要說“歲歲平安”;逛廟會.....
春節最大的特點是熱鬧、喜慶。
②哪些活動或事物能體現春節的熱鬧、喜慶?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其具體情形
師提示:描述時充分調動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如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心里想到的.....說具體。
③匯報交流情況
生:春節的節目很多,有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放鞭炮、放煙花、拜年、貼春聯、掛燈籠等,這些都很熱鬧、喜慶。
師:我們來具體說說春節的幾個節目,比如體現熱鬧的放鞭炮、放煙花。聽見了......看見了......嗅見了......
聽見的有:
生:“噼里啪啦”、“啪啪啦啦”、“咻......砰”“砰砰”一聲巨響、一聲長嘯、聲音接連不斷、一陣接一陣......
生:還可以用上比喻句:“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豆子似的接連不斷......
生:中間還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歡呼聲、語言......
看見的有:
生:焰火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在空中綻放像星星、像“天女散花”、如同把一籃子花毫不吝惜地撒向人間;爆開的炮的紙片,鮮艷奪目,如同開在地上的花朵兒;還看見火花、一股煙子......顏色:五顏六色、五彩繽紛、色彩斑斕......
嗅到的有:
生:爆竹味兒、硝藥味兒、嗆人、香氣撲鼻(因為喜歡)
心情:
生:開心極了、十分激動、別提有多高興了......
④交流春節的其他活動(略):
貼春聯、掛燈籠、吃年夜飯、......(也可以調動各種感覺器官)
(2)交流其他傳統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
小組交流
2、學生寫作片段。
師:說了這么多,大家趕快拿起筆,把你記憶猶新的畫面寫下來吧!
(1)學生寫,教師巡視。
(2)抽閱讀自己所寫的片段,師生簡單評析。
小結:學生
同學們寫的真不錯,看來,我們也能從節日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呢!我發覺同學們剛才所寫的片段好些都是細節描寫呢。細節描寫之于文章就猶如花朵與樹木的關系,我們校園里有很多花草樹木,洋槐樹上有了洋槐花,洋槐樹就香氣撲鼻;玉蘭樹上有了玉蘭花,玉蘭樹就鮮艷美麗;梔子樹上有了梔子花,梔子樹就芬芳醉人......同樣,一篇文章有了細節描寫的花朵,文章就鮮活生動起來了。以后同學們可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點綴上這些美麗的花朵喲!
好!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兒了,謝謝大家!
作業布置:(任選一題)
課下搜集幾首有關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春節的古詩詞,記一記,背一背。
板書設計
行文語言家鄉端午的風俗口語化富幽默感家鄉的鴨蛋(多、奇、好)——名滿天下文白夾雜雅俗共賞家鄉端午的鴨蛋方言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識記并積累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活動過程:
一、課前延伸
資料助學:
1. 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2.關于端午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人認為它源于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破楚。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汨羅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請你搜集家鄉有關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傳說資料、詩詞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過節時最難忘的經歷或物件。
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
門méi( ) jí( )貫 xiāo( )藥 大jīn( )
車yìn ( ) yān( )漬 城huáng( )廟 手 wàn( )
náng( )螢映雪 門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莧( )菜 絡( )子
二、課內探究
(一)自主學習 整體感知
瀏覽課文,思考:
1.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給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2.作者的家鄉端午有哪些風俗習慣?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二)合作探究 體味情趣
1.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鴨蛋久久不能忘記?(高郵鴨蛋有什么突出的特點,請你概括鴨蛋的特點)
請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進行闡述。(在教材上做好標記)
2.在二三兩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的咸蛋什么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3. 四、五兩段你認為最有趣有是什么?
4.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結構上閑適自由之外,語言也有特色,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相應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5. 組內交流預習中的疑惑,并提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精講點撥 領悟端午。
(四)拓展閱讀 體悟端午。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繪聲繪色地介紹了民風民俗和民間藝人軼事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從學校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端午的鴨蛋》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樂趣,這篇文章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蘊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對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析精彩語句,學習自然傳神的表現手法(難點)。
3、學會感受平淡生活中蘊涵的樂趣,培養熱愛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學法
根據本課目標和文本特點,從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教學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朗讀法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用心品味,收到到與文本與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學法指導: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點批注的的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嗎?(端午、仲秋、春節)各地端午節的風俗不盡相同今天,我們跟隨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體驗江蘇高郵的端午節(這個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出示投影,簡介作者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通過投影“讀一讀,寫一寫”讓學生給生字注音,教師訂正字詞的讀音、釋義。
2、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邊聽讀課文,邊勾畫圈點出重要語句,出示思考題:
(1)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這里可以加以追問,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做準備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課文的內容:寫了家鄉端午的.習俗;家鄉的鴨蛋,寫端午的鴨蛋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留戀熱愛之情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思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標1、3)
我們在整體感知課文,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研讀賞析,這是講讀本文的難點,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入品味語言
三、品讀賞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有3點: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有體現請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體現這三個特點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并賞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實在瞧不上從側面突出家鄉鴨蛋的好
③“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鴨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斷,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著對他鄉鴨蛋有不屑,對家鄉鴨蛋的自豪
教師以復習提問的方式指導賞析語句的方法:123賞析語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點或修辭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分析妙處
3、概括句子的含義
4、分析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根據作者語言的三特點進行
賞析
通過對語言的品讀賞析,歸納語言特點:
1、口語色彩濃厚:
1好用短句,時時穿插樸素的白話
2古漢語點綴
3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通過賞析,進一步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章的意蘊
(這個環節主要完成目標
2、意在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賞析能力,學會閱讀欣賞)
四、拓展延伸
一說起故鄉,汪曾祺就想到了家鄉的鴨蛋,想到了兒時的童真童趣……那么,讀了文章,你們會想到家鄉的哪種風俗,留給你怎樣的美好回憶?請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語調,寫一段話,介紹家鄉的民俗(如過年發壓歲錢,中秋吃月餅,丟沙包等)
設置這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從身邊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發現情趣,發現美,增強對生活的感悟五、課堂小結: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鴨蛋為載體,承載著作者的童心童趣、對故鄉的緬懷和對民俗的追念用閑適自由的筆墨,表達了對家鄉的對生活的熱愛、贊美之情(這個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拓展延伸的寫作訓練,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韓國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遺這也說明我們傳統文化自我保護意識不夠,清談談你對保護傳統文化財富的認識
(這個作業的設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并能聯系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3、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語句,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研討、探究。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預習字詞,思考課后問題。
2.搜集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老師:準備磁帶、幻燈片、生字詞卡或者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以學生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引入新課學習。
2.介紹作者,讓同學們互相展示收集的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2.解決生字詞的音意:(出示生字詞卡片):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肅然起敬 囊螢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書設計)
思路:端午節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4.快速瀏覽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為什么要先寫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①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為獨特的風俗。
②從文章思路來看,先談端午風俗很有必要。文題為“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咸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談家鄉端午的種種風俗,這正是他閑適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
5.男女生分讀第2、3自然段,思考:高郵鴨蛋有什么特點?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鴨蛋?
明確:
①蛋白柔嫩、油多、黃是通紅的“雙黃蛋”(總:質細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于咸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了作者率真的個性。同時也說明高郵鴨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否定北京的鴨蛋留露出對家鄉由衷的喜愛之情。
6.默讀第4、5、6自然段,思考:為什么主要介紹“鴨蛋絡子”和孩子們吃鴨蛋的方法。
明確:行文活潑生動。充滿童趣,抒寫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爭議?
課文結尾,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自由的風格。你看呢?
(明確:本題是一道發散性的問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就可以。認為是贅筆者,主要是為保證結構嚴謹,這對于中學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認為“自然、隨意”者,實際上已經到對作者風格的品評了。)第二課時三、品位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語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是如何體現的?
1.口語色彩濃厚。
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著說的神態。例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為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在這里,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3.善于運用語言“造型”。汪曾祺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他寫吃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三、反思探究
1.高郵的咸鴨蛋很聞名,為何題目是“端午的`鴨蛋”而不是“高郵的鴨蛋”?作者花了不少筆墨盛贊故鄉高郵的鴨蛋,但為了突出端午節的故鄉風俗,同時,端午的鴨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時候,所以用了這個題目。
2.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明確:對家鄉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3.作者如此津津樂道談論家鄉的“咸鴨蛋”,有意義嗎?
其實,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讀了,大家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咸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的呢?可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熱愛生活、體驗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問題。讓我們都來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吧。
四、作業布置:(任選一題)
1.假如你向大家推薦《端午的鴨蛋》,請寫一篇課文簡介;
2.假如你是課文中的小朋友,請介紹你記憶中的美好端午。
教學反思
精彩的導入是成功的開端。剛開始我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艷麗的端午圖片,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就這樣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有的介紹端午的起源,有的談論各地端午的習俗,還有的漫話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輕松的對話氛圍中,師生共同開啟了愉悅的學習之旅。
隨著對文本的深入了解,學生不僅了解了江蘇高郵端午節的習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和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深切眷戀,還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氣氛,深深的為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將語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讀寫結合的作業,閱讀有關屈原的文獻或以“端午”為話題,介紹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寫出真情實感。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習的內容真正變成學生的自主需求時,學習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學生饒有興趣的閱讀了有關屈原的傳記,朗誦屈原的詩歌,當面對困惑時,還會不經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此外,學生還閱讀了許多有關民俗的課外書籍,極大的開闊了閱讀視野,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 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練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感受文章的韻味和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學生對故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方法】 導入——閱讀——品評——拓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剛剛過完端午節,在享受快樂之余,也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現在讓我們看看江南的節日和我們有何不同。(板題)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么?
2. 家鄉的鴨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質細而油多 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色彩鮮艷 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3.擬寫廣告詞
好的東西,應該讓所有的人知道。請大家擬寫一則廣告詞來向外界推薦。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選擇一樣家鄉的名有特產為它擬寫一則廣告。
四、布置作業
用你的筆,把你家鄉的風俗文化贊揚一番,寫出自豪感,語言生動傳神,有文化氣息。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11-12
《端午的鴨蛋》閱讀答案汪曾祺06-16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原文閱讀05-11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04-11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鴨蛋》原文賞讀06-11
汪曾祺《五味》教案05-20
胡同文化教案 汪曾祺04-16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04-14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