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之渙事跡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之渙事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原籍山西晉陽(今太原市),因五世祖王隆之任北魏絳州刺史,入籍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祖王信,隋朝時任朝諫大夫、著作佐郎,唐朝時為蒲州安邑縣令。祖父王表,歷任朝散大夫、陽翟縣丞、瀛州文安縣令。父親王昱,歷任鴻臚寺主薄、雍州司士、汴州浚儀縣令。
王之渙為王昱第四子,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唐靳能的《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以下簡稱《墓志》)說他:“幼而聰明,秀發穎悟。不盈弱冠,則窮文章之精;未及壯年,已窮經籍之奧。”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則說他“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托朋友為自己謀求官職。終于在他30歲左右謀得冀州衡水縣主薄的職務。在任期間,因他才高氣傲,不愿為職卑折腰。幾年之后,父母相繼去世,又加上被人誣告,便憤然拂袖而去,“解印”還鄉。
在家閑居期間,《墓志》說他“雅淡珪爵,酷嗜閑放。”悠游山水,足跡遍及京師、洛陽、幽州及黃河南北,“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墓志》)廣交文壇名士,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鄭臚、暢諸等著名詩人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唐才子傳》說他“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墓志》也說他:“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朝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的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在“旗亭”聽歌妓吟唱他們詩作而“畫壁”比高低的佳話,雖帶有傳奇色彩,卻具有一定的事實基礎。《全唐詩》僅存的王之渙六首絕句都堪稱珍品,這些詩大都作于這一時期。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最為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為千古名句;而“涼州詞”被民國時期的章太炎稱之為“絕句之最”。
王之渙過了15年閑散的自由生活之后,在“密親懿交”的一再勸說下,于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才又出仕,“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執掌全縣的軍事、治安。
任文安縣尉期間,《墓志》說他:“在職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稱。”“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他敢于秉公執法,懲惡除霸,扶危救困,贏得百姓的敬仰、稱頌,至今文安仍流傳著他“回禮”戲貪官、懲治惡霸、興辦義學等許多傳說。
在即將升任京官時,不幸身染重病,于唐天寶元年(742)二月十四日卒于文安官舍,享年55歲。唐天寶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葬于洛陽北原。其子王炎、王羽和堂弟之咸等家人以及文安人民哀痛至極,為之送葬。
王之渙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位黎民敬仰的清官。高適《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稱其“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回禮”戲貪官】
王之渙任文安縣尉不久,一天上午,家人稟報,文安郡尉錢福應造訪。王之渙一愣,急忙出迎:“大人遠道而來,卑職不曾遠迎,望乞恕罪。”
“哪里,哪里,王兄乃當朝才子,本官仰慕已久,今日特來拜訪。”
提起這位郡尉,王之渙早有耳聞,是個愛財如命的貪官,人稱“錢串子”。但他畢竟是自己的上司,不能不以禮相待。
等錢串子用完酒飯走后,王之渙便打開他帶來的禮盒,里面放著100兩銀子。
唐朝官場重禮尚往來,收人一份禮,要回十分禮,否則就是不敬。王之渙“孝聞于家,義聞于友”,當官兩袖清風,哪里有錢回這十份禮呢? 他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個好辦法。
第二天,王之渙讓人擔著一個大桶,抬著禮盒,來到郡尉衙門。錢串子見這么多禮物,不禁樂開了懷。相互寒暄之后,立即吩咐下人設宴款待。
錢串子心里一直惦記著禮物,不等席散便來到后堂打開禮盒一看,一塊銅鏡,大桶里是一桶涼水,便沖進客廳吼道:“好個王之渙,你竟敢戲弄本官......”
王之渙急忙打斷他的話:“大人且慢生氣,我送你銅鏡,表示你為官正直,斷案如神,明如鏡;我送你涼水,表示你廉潔無私,兩袖清風,清如水。我的禮物可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呀。”
錢串子聽了,知道王之渙雖然取笑自己,但句句在理,無懈可擊,只得自認晦氣,悻然送走了王之渙。
后來,錢福應借故來文安審查王之渙。一查,王之渙案件處理得頭頭是道,賬目一清二楚,便枉然離去。
【懲治惡霸】
一天,王之渙扮作商人,帶著隨從出門私訪。看見前邊村頭有個小伙子守著土堆哭,便上前問個究竟。
小伙子說:“我叫張森青,住前邊張莊,父親死了,我和母親就靠這塊地生活。那年冬天沒吃的就跟母親去討飯,到了春種時才回家。一看,地讓王樂善霸占種上了,他在地里埋了界石,硬說是他家的。我告了幾狀也告不下來。今后我們母子可怎么活呀!”
王之渙問清這土堆下面就是王樂善偷埋的界石;他知道張森青沒界石也沒地契,只是“祖傳之地,從小就種”,便對小伙子說:“城里來了新縣尉,明天你只管大膽去告,保你沒事。”
小伙子走后,王之渙命人挖出界石,看清字跡便回衙讓人再刻一塊界石,連夜派人埋在王家界石底下。
第二天,小伙子來告狀了,見堂上坐的就是昨天碰到的老客,便大膽遞上狀紙。
王之渙看過狀紙,立即派人把惡霸王樂善傳來,喝道:“大膽王樂善,為何霸占張家田地,從實招來。”王樂善說:“分明是刁民加害于我,地本來就是我家的,有界石為證,請大人明察。”
王之渙說:“本官馬上去查看,若有界石,土地歸你;若沒有,本官判你霸人田產之罪。”
王樂善點頭答應。
他們來到土堆旁,王之渙命衙役挖界石。不一會兒,界石挖出來了,上面刻著:王家寶地,貞觀丁亥年。
王樂善笑著說:“王大人,我沒說錯吧......”沒等他的話說完,衙役又喊:“稟老爺,下面還有一塊!”
王之渙吩咐接著挖。不一會兒,又挖出一塊界石,上面刻著:張家寶地,武德戊寅年。
王之渙看著這兩塊界石,沖著王樂善說:“一個是貞觀丁亥年,一個是武德戊寅年,張家比你家早了9年,貞觀丁亥至今100多年了,可見從你祖宗起就橫行霸道,霸人土地了。”
王樂善知道被人做了手腳,可有苦難言,只好跪下求饒。
王之渙罵道:“混帳,你霸人田產,欺騙本官,給我捆上!”
王樂善哭道:“求大人開恩......”
王之渙道:“你認罰還是認打?任打,打你80大板,發配滄州;認罰,地歸原主,罰糧20石,你代祖先償還。”
王樂善哭著說:“小人認罰。”
王之渙為窮人懲治了惡霸,人們都叫他“王青天”。
【興辦義學】
王之渙到文安任職以來,看到有錢人家的孩子上私塾,進縣學,可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錢上學,便萌生了辦義學的念頭。
辦義學首先要有教師。王之渙早聽說城內東街有位才清志高的趙秀才,便登門拜訪,請教辦義學的事。
趙秀才說:“我早有此意,可家里一貧如洗,蓋不起學堂啊!”
王之渙說:“若老先生愿意為窮人出力,出來任教,蓋學堂的事我包了!”
趙秀才滿口答應。
王之渙早打好主意,回到縣衙與縣令溝通后,便馬上發請柬,請全縣財主都來衙門做客。
第二天,客人們都到了,王之渙讓人擺好桌子,把趙秀才推到首席,其他人依次而坐,他親自把盞。
酒席筵前,王之渙抱拳道:“各位先生,我王之渙請大家來,是想讓大家幫個忙。趙先生想辦義學,要蓋學堂,請各位出錢出力,慷慨解囊!”
財主們聽說要他們拿錢,便七嘴八舌地哭起窮來。
王之渙見此情景,指著跟前一個姓劉的財主說:“劉先生,辦義學可是積德行善的好事,你打算出多少錢?”
這人叫劉子善,是本縣的首富,又刁又奸。他見王之渙點名了,便站起來說:“王大人,在下家口多,土地少,這幾年又連年鬧災,收不上租子,實在拿不出錢呀!”
王之渙聽罷,馬上拉下臉道:“劉先生整天喊積德行善,怎么一到節骨眼兒就打折扣呢?據我所知,這幾年你收的地租不算數,光是販私鹽也花不完,怎么還哭窮,你可別敬酒不吃吃罰酒!”
劉財主一聽魂都嚇飛了。他知道販私鹽是要坐牢的,心想,王之渙怎么知道的,莫非……想到這里,便急忙陪笑道:“王大人不要生氣,剛才我不過說句笑話,蓋學堂是好事,我怎能不出錢呢?”
“你打算出多少?”
“100兩。”
“按你的家產,100兩拿得出手嗎?”
“200兩。”
王之渙仍然拉著臉,一聲不吭。劉財主只好道:“那我看在王大人份兒上,出500兩。”
鎮住劉財主,其他財主也只好忍痛出錢,有的報二百,有的報三百,不一會兒便湊了兩千多兩銀子。
學堂很快蓋好了,20間瓦房,四梁八柱,青堂瓦舍。窮孩子們終于有了自己免費的學堂了。
開學那天,王之渙親自為學堂送去書寫著“義學堂”三個大字的匾額。此后,他還經常到學堂授課,為學校捐款,同趙先生一起解決辦學中遇到的困難。
人物生平
身世之謎
王之渙在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說王之渙為薊門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做官時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為官不順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渙出生于太原王家,為當時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任冀州衡水主簿,賦《宴詞》、《送別》。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山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于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居家唱和
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賦《九日送別》、《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
遭疾終去
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終于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天寶二年(743年),王之渙葬于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撰墓志銘。
墓地
從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獲悉,近日,該館先后征集到王之渙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綰的墓志,據該館有關負責人稱,截至目前,洛陽曾經出土過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綰、王之渙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說明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陽。
王之咸的墓志記載,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過瀛州文安縣令;父親名叫王景,曾做過登州和萊州刺史等官職;王之咸曾做過長安縣尉等職,后因故被貶為淄川郡司士。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歲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寶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陽北邙山。
王綰墓志記載,王綰一生曾做過十個官職,最后被授予左贊善大夫之職。公元七九三年,王綰死于京城長安。王綰的二哥當時在江南任御史中丞,聽到消息后,讓兒子趕到長安,護送王綰靈柩回洛陽,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塋。
據千唐志齋博物館研究員趙跟喜介紹,志文記載,王之渙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陽的為王之渙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陽,共有五個兒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詳,另外四子分別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陽。王之渙為王昱的兒子。目前,千唐志齋博物館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王之渙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現藏南京博物院。
【王之渙事跡】相關文章:
王之渙《送別》09-06
出塞王之渙03-27
王之渙的詩詞05-08
王之渙的古詩05-31
涼州詞王之渙11-25
王之渙出塞賞析05-24
王之渙生平介紹01-12
王之渙是哪個朝代的03-24
《涼州詞》王之渙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