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韋應物慧眼識人
引導語:韋應物是京兆府人,出身于關中望族。唐代著名詩人,今天我們來看一篇韋應物的小故事。
貞元年間,安徽和州出了竹笛演奏家許云封,在當地小有名氣。他常對人夸耀說“我的外祖父就是天寶年間的御用笛子演奏家李牟,當時的人稱他為李供奉。我與李牟一脈相承,可惜還無人知我。
恰巧韋應物正好在和州任行政長官。這韋應物既是著名詩人,也是音樂愛好者,還特別喜歡竹笛。到和州后聽人說到許云封的精妙笛藝,十分傾慕,很快就與許云封成了朋友。
以后,他們經常交往,談曲論律很是投緣。一天,韋應物笑著對許云封說:“我給你看一件寶貝。”接著吩咐仆人拿出一個長形的十分精致的錦盒。從中取出一只竹笛,說“這是你外祖父李牟當年送給我的乳母兒子的,他曾經跟隨李牟學吹笛,不幸年青夭折,這支笛子也就留了下來。
多年來一直精心收藏。今天你能一見,也是緣分。”這許云封一聽說是外祖父留下的笛子,立即雙膝跪下,恭恭敬敬的用雙手接過來。許云封輕輕撫摸著溫潤光滑的笛身,一邊細細地打量著笛子的一些細節,站起來對韋應物說:“果然是一支好笛,但恐怕不是我外祖父使用的那一支。”韋應物吃了一驚,問道“你怎么知道?”許云封隨即娓娓說出一番制笛子的學問來。
原來,做笛子的對竹子要求很高。產地必須是楚地云夢澤南邊的;生長時間特別重要,當年七月十五日前生芽,次年七月十五日前釆伐晾干備用。過期竹材做的笛子,最多做到音律準確,工藝上乘,但那聲音總覺沉悶黯啞,完全沒有了飄逸嘹亮的音色。如果生長期不足一年的竹材,制成的笛子聲音不踏實,空乏發虛。
再加之竹材未干透演奏時氣流的振動可能使竹子的紋理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這種笛子是不能勝任演奏大型曲目的。韋應物不禁追問說:“先生高見,愿聞其詳。”許云封接著說:“古今竹笛大曲一般都比較長,每段有十二節,每節又有十二拍。比如《落梅》這類曲目多感發于金谷顯貴暢游斗富的豪情;《折柳》一般抒發戍邊戰士思鄉情懷,或纏綿悱惻,或豪放不羈,因此要求演奏者能奏出最為動人的音色和收放自如的音量,也就是所謂的“至音”, 這種紋理已壞的笛子顯然不能承受這些作品情感表達上的強烈震撼,勉強用來演奏,一定會吹破。
韋應物聽到這一席話,心中暗暗稱奇,更想當面弄過水落石出。就說:“先生大膽用這只笛子演奏,吹破了正好印證先生之言,我也不會為它可惜。”許云封推辭不過,試奏一段《六州變》,開始兩句引子感覺還和風細細,婉轉動聽。隨著樂曲漸顯激烈、高亢,一絲不祥的聲音使人心悸。許云封心里明白,不能停止,必須證明剛才的一席話是正確的。
不然愧對韋應物的信任。突然一聲脆響之后,笛聲嘎然而止。許云封呈上竹笛,韋應物一看,一條長長的裂口已貫通笛身。韋應物拉著許云封的手說:“沒想到這小小的竹笛有大大的學問。先生真是獨具慧眼,不愧竹笛大師啊!”后來許云封被韋應物禮聘為樂部官員,成為有唐一代笛子大家之一。
【韋應物慧眼識人】相關文章:
韋應物的詩10-18
韋應物拼音07-23
韋應物古詩07-02
韋應物《幽居》10-24
韋應物的生平08-05
韋應物作品07-09
韋應物的古詩05-30
韋應物《東郊》賞析08-22
《調笑令》韋應物04-23
韋應物登樓的譯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