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英雄故事

時間:2024-08-19 09:05:37 林惜 文天祥 我要投稿

文天祥英雄故事

  古往今來,我們的祖國有多少民族英雄為了保衛祖國而犧牲自己的一切,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文天祥英雄故事,歡迎閱讀!

文天祥英雄故事

  寧死不屈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兵士保衛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后,他轉移到南方,與各將領抵抗敵人,保衛國家。后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于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于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里。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念奴嬌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國南宋末年的一代名相,作為宰相的文天祥不僅因其寧死不屈的氣節而被后世紀念,亦因其詩詞的豪邁而被后人所稱贊。文天祥的詩詞頗有意境,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到:“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圣與(王沂孫)、叔夏(張炎)、公謹(周密)諸公之上。”

  文天祥的詞作《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作于1279年,乃其被押解至大都途中與友人的惜別時所作,這首詞意境幽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是文天祥詞曲的代表作。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念奴嬌·文天祥

  文天祥自知大都之行有去無回,因此這首詞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韻味”。在縹緲無垠的江邊,文天祥與友人依依惜別,見江邊諸景,遙想吳蜀當年,不禁痛惜英雄末路,感慨國破家亡。同時,作者借古述今,以古人的英雄壯志表明自己絕不侍奉二主、向元朝統治者屈服的決心。《念奴嬌》只寥寥數句,而作者文天祥的愛國之情與凜然氣節卻真實而感人。因此,這首《念奴嬌》不僅是一首好詞,也是一首英雄悲歌。

  愛國之心——讀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故事有感

  古往今來,我們的祖國有多少民族英雄為了保衛祖國而犧牲自己的一切。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思是國家都已成這樣了,我就不能再保護自己了,而要去保衛祖國。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最后膽小的中國人,跑的跑,降的降,謝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說:“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借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讀了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觸,我的感觸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的祖國之所以這么強大,都是像文天祥這樣的祖先用血肉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雖然在我們中國皇帝歷史上有不少昏君,就像乾隆皇帝。他是歷史上最有錢的一位君王,但是他總是閉門修煉,從不接受外國的技術,假如當時乾隆皇帝肯接受外國的技術,我們中國也許就不會受到外國人的欺凌,我們的科技也會更發達。就是因為乾隆皇不肯接受外國的技術,才導致國家滅亡了。可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樣的英雄:鄧世昌、趙一曼、董存瑞、楊靖宇等等。他們都有著一顆熾熱,能夠燃燒太陽的愛國之心,他們都是為了保衛祖國而犧牲的,他們用自己的血肉鑄成了今天強大的中國。看今朝,我們都是21世紀的少年了。在我們心里也應該懷著像這些英雄一樣的愛國之心,祖國需要我,我們就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祖國。現在我們就要從小事做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長大后用我的才能報效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進一步!

  文天祥人物事跡

  1、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2、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3、狀元及第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明晰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圣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后,他便以“宋瑞”作為自己的字。

  4、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陽歷1259年),蒙元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經歷。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

  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面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

  可惜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后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并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助賈似道督軍出戰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的大捷。

  由此賈似道更加得勢,而江萬載不愿與賈等同流合污,以壯年之身(52歲)賜官歸里奉養慈母。退出并遠離混濁不堪的南宋官場。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早在開慶元年就英雄所見略同。

  5、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陽歷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么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愿同流合污,寧愿暫時置身于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6、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后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7、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皇心”。結果賈似道記恨于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咸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污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于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主要影響

  文天祥于開慶元年(1259年)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并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納,辭官回鄉。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將多降。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今杭州)。他上書建議分全國為四鎮,集中財力、軍力抗元。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杰率京師軍民20余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后一度被元廷扣押,北上途中逃至溫州。五月,在福州與張世杰、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于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文學成就

  1、詩歌

  文天祥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前后迥異,成就也大為不同。學術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詔起兵勤王為界限,將其詩歌分為前后兩期:

  (一)前期:酬唱贈答、抒懷言志詩

  文天祥前期詩歌約有三百余首,因為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這一時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贈答與抒懷言志之作,這時候的詩歌在藝術及思想深度上雖不及他后期的創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謝愛山長句》中說“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這些詩寫得豪邁奔放,雄健壯闊,將文天祥早期的那種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火熱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還出現有“何日洗兵馬,車書四海同”(《題黃岡寺次吳履齋韻》)這一類描寫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達對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較深的作品。

  由于時代背景的影響,杜甫詩歌中所展現出的符合儒家傳統倫理觀的性情,正與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詩中找到強烈的認同感,與杜甫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天祥邊塞詩中的渾渾正氣波及甚廣,不僅在當時,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二)后期:愛國詩、紀行詩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錄在《指南錄》《指南后錄》《吟嘯集》《集杜詩》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這一時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貞之心并未減少,創作量也很大,這一時期他的詩風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詩紀時事,以詩紀所遭。《指南錄》中大部分篇章是敘述文天祥被俘北行,雖身處艱難困境,卻依然充滿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命運為己任的紀事詩。《指南后錄》是文天祥詩歌思想深度,表達感情最為強烈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文學史上愛國精神與民族正氣最強烈的表現,是文天祥自勵與忠貞的表現。此外,在《過零丁洋》《正氣歌》中,還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樣的名句流傳千古,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詩》二百余首分別記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爭、起兵勤王被俘入獄與追憶前人舊事、感嘆世事的個人生平遭遇,將國家興亡、民族命運與自己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充分表現出他愛國,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與國家命運共存亡的愛國之情。

  2、藝術特色

  從語言與表現手法等方面,文天祥的詩歌風格被歸納為如下數點:

  (一)語言風格

  文天祥的詩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夠以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感情,是詩歌極富表現力。如《紀事》這幾首詩,用特別常見的口語化語言將面臨敵人的威逼利誘與壓迫依然能夠慷慨從容,嚴詞相待,終不辱使命的愛國主義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以這種外表平易曉暢,意蘊卻深刻綿延的語言,不但顯示出他對于平時生活的認真觀察,同時還顯示出他語言運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詩中還顯示出他獨具特色的一面是雖有些詩句對語言千錘百煉,卻絲毫顯示不出生硬晦澀的地方,還有“風搖春浪軟,礁激暮潮雄”(《亂礁洋》)、“櫓聲人語小,岸影客心長”(《幕客載酒舟中即席序別》)這些詩句,也足以見出他語言極具特色的一面。

  (二)連用用典

  用典是歷代文人學者所關注的一種寫作技巧和方法,文天祥能夠十分貼切的巧用這些典故。在他前期詩歌中,使用較多的是文學典故,如在《閑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蘭亭集會時感嘆時事、感嘆人生的典故,認為有些事不應該背后議論,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豪放曠達一點呢?于豪放曠達之中又透露出絲絲的憂憤之情。在他的后期詩歌中,由于所處環境的特殊,作為一名愛國志士,詩歌中運用歷史典故較多,他從年幼時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讀《左傳》《史記》《漢書》,在他的《正氣歌》中運用一系列蘇武、董狐、張良等名臣烈士的典故來表明他的決心。文天祥的這種連用典故的現象,不但不顯得刻意銜接,詩中的慷慨義氣讓人讀后,反而可以給讀者帶來無限的鼓舞。

  (三)賦筆、比興手法的運用

  在宋代,由于當時的理學派倡導質直詩風,又由于他從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此時代的文天祥賦筆與比興的手法在他的詩歌創作中運用的較多。在他的《指南錄》中,主要是敘述他出使元營,被拘后設法逃脫歸國的艱苦經歷,他在這里采用了杜甫用組詩記事的方法創作,這類以記述自己遭遇,刻畫生活環境惡劣的詩篇基本都以賦筆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后錄》與《吟嘯集》中,詩人將賦筆與比興二者結合運用,將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國恢復自由并對于元人無論怎樣的恐嚇與誘惑都不活動搖他的忠貞之心。詩人將這兩種手法結合運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現出自己決心的用法,在宋詩中給后人影響非常深刻。

  3、詞

  文天祥存詞僅數首,作于抗元和被囚期間的《酹江月·驛中言別》等,直抒胸臆,激越沉痛。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他的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王沂孫、張炎、周密諸家之上。

  后世影響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謙、孫燧受到文天祥事跡的影響,在危難之際都能堅貞不屈。“九一八事變”后,文天祥作為抗元典型人物被從歷史記憶中挑選出來鼓舞社會民眾,文天祥的愛國精神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發掘、塑造和宣傳。

  主要作品

  文天祥生平著作甚豐。除對策、封事等外,文天祥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托,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后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氏通譜·信國公遺翰》記載:“信公遺稿,在元時類集五十卷。公(文天祥)之孫(文)富刻板傳世,經兵燹不全。”文富編輯的50卷本也非全集。《綱鑒易知錄》說:文天祥“居獄四年,忠義之氣,一著于詩歌,累數十百篇。至是兵馬司籍所存上之,觀者無不流涕悲慟”。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隨筆》數十大冊,后丟失。元朝時,其鄉人搜訪其作品,編為前集32卷,后集7卷,世稱“道體堂刻本”。今所見的文天祥文集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刻本。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刻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文天祥全集》校點本。

  文天祥在從政與戎馬外,亦深愛書法、繪畫。他對歷代書法名碑帖皆有瀏覽并臨摹。其字如其人,書作清疏挺竦,俊秀開張,筆筆有法,十分精妙,所見者皆起敬起愛。對紙墨之微,十分講究,亦皆不茍。清人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說,其書法“紙墨所健,是為白鹿紙也。書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見者,“懷其忠義而更愛之”。傳世書跡有《小青青詩卷》、《篆玉帶硯銘》、《瑞陽帖》、《諸割》、《木雞集序卷》、《謝昌元座右辭卷》(一作《謝昌元座右自警辭》)、《虎頭山詩》與《上宏齋帖》等。

【文天祥英雄故事】相關文章:

文天祥英雄故事10-27

文天祥的英雄勵志故事05-13

愛國英雄文天祥的故事04-22

文天祥的英雄事例05-13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精選7篇)12-26

文天祥的英雄事跡11-09

文天祥的故事02-10

愛國英雄文天祥詩選04-06

文天祥英雄事跡概括03-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视频在线 | 一级AV片久久精品 | 亚洲2020久久久久久久 |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