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溫庭筠《過分水嶺》翻譯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詩詞鑒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古詩詞鑒賞,就是對古詩詞進行分析,從單純的字、詞到句子的翻譯解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內涵。古詩詞鑒賞怎么做會更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溫庭筠《過分水嶺》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過分水嶺》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溫庭筠。其古詩全文如下: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前言】
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過分水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此詩化無情之物為有情,抒寫作者在過分水嶺時與溪水的一段因緣及其感受。
【注釋】
⑴分水嶺:漢水與嘉陵江之分水嶺
⑵潺湲:指溪水慢慢流動的樣子和聲音
【翻譯】
溪水本是無情的,但入山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邊就是分頭之處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
【鑒賞】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今陜西略陽縣東南的嶓冢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感受。
此詩語言樸素而似散文,然而卻頗富情趣。不僅把一條山間溪流擬人化了,而且擬的還是個癡情的小女生,她不辭辛苦的送行三日,離別前夜終于忍不住嗚咽起來,給人感覺既可愛,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溫言而又輕柔的替飛卿去撫慰她。可以想象,此條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溫婉的,而且和飛卿一路相處愉快,否則飛卿大概也不會有這般佳興。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過這條溪水的旅人,何止萬千,但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平凡景象中發現美,發現詩。由于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體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并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這里,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化無情為有情,前提是詩人自己有情。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飛卿,又作庭云、廷筠,號溫鐘馗,世稱溫方城、溫助教。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宰相溫彥博后裔,中國晚唐時期詩人、詞人。
溫庭筠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之稱。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復赴長安。在開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薦,得從太子永游。于開成四年(839年)秋,參加京兆府試,薦名居第二,因遭讒毀,被黜落罷舉。會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長安與舊鄉吳中之間,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場,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陽與荊南幕府從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長安閑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薦,任國子監助教。咸通七年(867)貶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溫庭筠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重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溫庭筠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其詞現存七十余首,溫庭筠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黃昇在《花庵詞選》卷一中評價道:“溫庭筠極流麗,宜為花間集之冠。”
【溫庭筠《過分水嶺》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溫庭筠《過分水嶺》賞析04-19
《過分水嶺》溫庭筠02-24
溫庭筠過分水嶺譯文10-20
清明日溫庭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04
溫庭筠《商山早行》古詩賞析與翻譯09-29
溫庭筠蘇武廟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3-20
溫庭筠詩詞賞析09-27
河傳·同伴溫庭筠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10-12
溫庭筠贈少年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22
溫庭筠瑤瑟怨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