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愁課堂全記錄
《鄉愁》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愁課堂全記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學生對余光中《鄉愁》詩的理解。
2、通過老師的朗讀指導和小組朗讀競賽,學生學會朗讀詩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進而熱愛詩歌朗誦。
【課前預備時間】
播放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師:據說當年在臺灣開的現場演唱會上,羅大佑的這一曲蕩氣回腸的《鄉愁四韻》,曾使全場觀眾熱淚潸然。是啊,對于那些生于大陸、長于臺灣的游子們來說,幾十年的故園夢,未能有個圓滿的結果,思鄉就成了他們共有的情結。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師:我們先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讀這首詩。
生1讀。
師:課下很多同學跟老師說喜歡這首詩,可是又說這首詩讀起來很困難,很難把作者表達的情感讀出來。那么,要讀好一首詩,我們首先要了解詩的內容,把握詩歌的──
生:情感基調。
師:不錯。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那么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么感情基調應該是?
生:憂郁深沉。
師:憂郁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所選擇的語速應該是什么樣呢?
生:稍慢。
師:對,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下面我們看節奏,請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的時候,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用鉛筆在書上用斜線標出。
生自由讀書。
師:我們請一位同學讀詩,節奏停頓要夸張些,讓大家聽出你的節奏處理(演示文稿:朗讀指導:節奏的劃分)
生2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師:生2的節奏劃分大家聽出來了么?(聽出來了)和你的一樣么?(一樣)
師:和老師的節奏劃分方式也是一樣的。我們再一起來看輕重音的處理。我們知道,能夠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需要強調,輕讀和重讀都是一種強調。請同學用深情的語調再讀一遍。
生各自抑揚頓挫地吟讀。
師:通過幾遍朗讀,我想大家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領悟得更深刻了。誰能給我們讀一讀呢?
生3:我讀一節行么?
師:行。想讀多少讀多少,想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
生3:我讀第二節。(學生朗讀)
師:讀得真不錯。還有誰愿意為我們讀一讀呢?
生4:我讀第一節。(學生朗讀)
師:真好,很有感情。有兩位同學為我們帶頭了,有沒有人能為我們讀完這首詩呢?
生5讀。
師:她讀得好么?
生紛紛:好。
師:哪兒讀得好?
生6:第三節。
生7:矮矮的墳墓讀得好,讀出了哀傷。
師:哦。這節要讀出哀傷來。(板書:墳墓)(這個地方缺少變通了,我應該問問她為什么讀得好?讀的時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還有些什么對話了)
師:誰再試讀?
生8讀。
師:讀得真好,大家說說他哪些地方讀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一組詞讀得很輕。能體現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特點。
師:我們剛才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承載了詩人的思念,這種思念的程度怎樣啊?
生紛紛:厚重的。
師: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是否削弱了這種情感的表達?
生9:不,是對比。
生10:更襯托出鄉愁的厚重。
師:大家理解得很透徹。最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我們都找到了,并且或輕讀或重讀給予了處理。大家在讀這首詩時,還有什么困難么?
生11:“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頭”“那頭”出現四次,讀起來都一樣,不知道怎么讀。
師:這個地方是比較難讀的。我們要先看各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節,詩人在這節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傷心。
師:僅僅是傷心?這程度夠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師:為什么?
生14:母親死了,詩人再也看不到母親了,所以哀痛。
師:一方矮矮的墳墓相隔,詩人母子兩人永無相見的機會了,所以“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要讀出這種距離來!澳赣H在里頭”怎么讀?
生16:降調,往下讀。
生17:要沉痛。
師:那么要突出這種強烈的距離反差,“我在外頭”怎么讀?
生:升調。
師:可以,語氣要激烈些。(老師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節朗讀指導)
后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師:老師給同學們配上音樂,同學們深情讀讀這一節。(音樂:《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誦。
師:我們接著看第四節。第四節在內容和情感表達上與前三節有何不同?
生18:這一節寫的是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師:只是作者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臺灣人民。
師:是啊,前三節寫的都是家愁,這一節可以說寫的是國愁。余光中的簡單經歷和寫這首詩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臺灣,是臺灣詩壇上一位重要的詩人。作品有《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等。
師:生19介紹的非常詳盡。余光中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鄉愁》后,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二十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比ヅ_灣時他才21歲,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真是“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拓展閱讀:《鄉愁》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腥绨俅ū枷驏|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v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作者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就讀于金陵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入廈門大學。同年隨父母去香港,次年到臺灣。1952年從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7年主編《藍星》周刊。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臺任教。已出版詩集《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荊賦》《守夜人》等。除了在詩歌創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散文領域革新和翻譯方面也有巨大的貢獻。1963年,散文集《左手的繆斯》出版,同年發表論文《剪掉散文的辮子》,倡導“散文革命”,后又出版《望鄉的牧神》等散文集。此外,還有《梵高傳》《老人與!贰稖胤蛉说纳茸印贰独硐胝煞颉返茸g作。
創作背景
該詩寫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當時由于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思想情感
親情
《鄉愁》的第一節寫的是母子生離之愁,魚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節寫的是母子死別之愁,陰陽路殊,此愁已是永恒的憾恨。這兩節詩中抒發的鄉愁,雖有生離、死別之分,情感的輕重分量也自不同,但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不管“小時候”抑或“后來”,不管生離抑或死別,游子鄉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對母親的思念。
愛情
余光中《鄉愁》的前三節,亦是血緣親情和男女愛情合寫,第一、三節寫親情,第二節寫愛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游子的感情重心也有所轉移,即從“小時候”對母親的依戀,變為“長大后”對新娘的思戀!按薄碧崾局八钡拇嬖,“水”作為間阻物,隔開了本該如膠似漆的新婚男女!多l愁》中對游子和新娘被“水”所隔,游子渴望一張“船票”回到新娘身邊的抒寫,因為暗中指涉了古典愛情詩中的“水”意象,關合了“間阻 * 思慕”模式,而使得《鄉愁》中的愛情更加纏綿悱惻,美麗動人。
國情
《鄉愁》在前三節抒寫了鄉愁的親情和愛情性質之后,第四節把兩岸政治對峙導致的民族分裂作為巨大的時空背景,轉而對祖國情的敘述。一灣淺淺的海峽,成了難以逾越的天塹,它在數十年里無情地隔絕了大陸和臺灣的血肉聯系,使臺灣成為孤懸海外的“流浪島”,使數以千萬計的人成為寄居孤島的漂泊者。一灣海峽里流溢的不是苦咸的海水,而是無數寄居漂泊者的無盡鄉愁。隨著臺灣的經濟起飛,充分現代化的外來文化刺激強烈誘發著包括余光中在內的一大批由大陸遷臺詩人的漂泊意識和生命無根感,他們需要故鄉和祖國來維系去國懷鄉的濃烈孤寂愁悶,需要華夏文化之根來維系虛飄無著的生命生存。對出生在大陸、從小諳熟經典的余光中而言,海峽“那頭”的故鄉和祖國,不僅是地域和風土的,而且是歷史和文化的,是藝術和詩詞的。余光中對故鄉、祖國的地域風土、歷史文化、文學藝術傾心喜愛,由衷贊美,悠然神往,陶醉其中,深感驕傲和自豪,這是導致他的詩中鄉愁國愛無處不在的根本原因。
【鄉愁課堂全記錄】相關文章:
鄉愁課堂反思10-15
《鄉愁》教學課堂10-02
課堂實錄:《鄉愁》10-03
《鄉愁》課堂訓練及答案10-01
鄉愁課堂教案與反思09-24
《鄉愁》的課堂實錄08-05
《鄉愁》微課堂教案08-31
鄉愁課堂實錄09-10
鄉愁的課堂實錄11-05
《鄉愁》教學課堂實錄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