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愁》解題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鐘愛是分不開的。
《鄉愁》解題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本詩作者余光中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v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鄉愁》結構分析
全詩共4節,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在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第1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2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第4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鄉愁》語意理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是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思鄉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國之情。
《鄉愁》寫作特點
1.托物寄情,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有所依托,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2. 意象單純而又豐富。詩歌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以時間的發展來綰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3.令人矚目的形式美。詩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詩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又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音樂之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4.時空結合。詩歌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間隔作為共同的特征,時空結合,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更顯深邃雋永。
《鄉愁》寫作手法
1、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一層層加深。
2、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致于無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體的對象上。這也是詩人寫詩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和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射出濃烈的思鄉情緒:“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表數量的詞語也運用得很準確。
3、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拓展閱讀:鄉愁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多l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v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多l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多l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多l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鄉愁》解題】相關文章:
鄉愁賞析04-21
《鄉愁》解構03-24
《鄉愁》教學04-18
《鄉愁》鑒賞03-22
鄉愁的教學04-19
鄉愁經典教案04-08
《鄉愁》的鑒賞08-04
《鄉愁》的說課稿04-13
鄉愁的詩句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