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鄉愁教案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鄉愁》初中教案
《鄉愁》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教學目的:
1、 學習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寫法。
2、 學習作者用具體形象的事物表現抽象的概念的寫法。
3、 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4、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渴望統一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鄉愁》通過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達感情的寫法。
2、 注意詩人思想感情的升華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能力訓練點:
1、搜集有關表達思鄉感情的詩,詞,曲或現代散文,體會思鄉愁緒。
2、仿照《鄉愁》詩中比喻的句式,運用博喻的形式,描寫一種事物,表達一種感情。
教學思路:
1、 運用思鄉歌曲導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2、 引導聯系學過的詩、詞、曲或散文,體會自古以來人們的思鄉愁緒。
3、 引導學生賞析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義。
4、 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詩歌,給詩歌劃分停頓,標記重音,把握語調,并配樂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5、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感受,設想自己是一位久居臺灣的游子,體會作者的思鄉及思國的愁緒,體會海外華人的戀根情緒。
6、 拓展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散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進一步體會海外華人渴望祖國統一的熱切希望。
7、 仿照詩歌說出或寫出幾句“詩”運用博喻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討論談話法
學法設計:朗讀、聯想,想象;聯系實際各抒己見;對比閱讀;仿寫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多媒體畫面]
導言:同學們,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將來臨,每當這時,遠居海外的游子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 誰能用一句詩來表達?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學生各抒己見]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5、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的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簡介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政府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鼓勵同學們向老一輩、歷史老師請教或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全班同學自由朗讀,認真體會詩的內涵,討論朗讀的技巧。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
① 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思緒?應該用怎樣的語調去讀?[學生體會,討論]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愁,應該用深沉,哀婉的語調來朗讀。
② 每首詩的節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學生討論,試讀,體會]
2、訓練朗讀:
①指定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剛才強調的有關問題
②齊讀,男、女分讀,師生對讀,于反復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內涵。
四、賞析全詩:
老師配樂范讀全詩,請同學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討論:[幻燈片]
①全詩以什么為順序貫穿全詩?
全詩以時空的變化為線索,以個人的經歷貫穿全詩。
②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義?
詩人將不可捕捉的抽象的鄉愁描寫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我可以用家信來寄托著作者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
長大后,出外謀生,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來往于大陸和臺灣之間,了卻我的無盡的牽掛。
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著團圓!
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悲歡與偉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全詩運用新奇的比喻,從紛繁的世事與曠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除此而外,還運用了對比,反復,反襯的修辭手法,將游子思鄉的愁緒寫得具體可感,如泣如訴,哀怨動人。前三節猶如洶涌而進的波濤,最后一節轟然匯成全詩的九級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達到高潮。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是歷史感,橫的是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時代可比擬廣度與深度。
③拓展討論:
鄉愁是凝重的,詩中為何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作者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出鄉愁的濃烈。托物寄情,表達綿綿不盡的鄉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見]
表達了作者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2、拓展延伸討論:[幻燈片] [學生各抒己見]
①假如當時你的親人有在臺灣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臺灣同胞,面對香港收復,澳門回歸,你會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練習:
1、 對比閱讀:學生作品《鄉愁》[自制幻燈片]
2、 拓展閱讀有關余光中的詩句《舟子的悲歌》,《鄉愁四韻》[其二]
六、布置作業:[幻燈片]
1、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 仿照本詩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愛”為題,發揮想象,巧設比喻,寫一首小詩。
拓展閱讀:《鄉愁》淺析
一、濃重的文化尋根情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并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國母親分隔兩地是由于國家政策關系,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游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采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 “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三、形式美
結構上,寓變化為統一
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
【《鄉愁》初中教案】相關文章:
鄉愁經典教案04-08
《鄉愁》的教案04-09
《鄉愁》經典教案04-11
《鄉愁》 教案04-14
《鄉愁》教案04-20
初中《鄉愁》說課稿04-18
初中語文鄉愁教案設計03-26
鄉愁教案小學03-25
《鄉愁》簡易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