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課文解讀
《小石潭記》抒發了詩人被貶心中憤懣凄苦,只好寄情山水,獲得暫時的快樂,一經環境的觸發,又憂傷悲涼。下面是課文的進一步解讀。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佩:古時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
篁huáng:竹林,泛指竹子。
愴chuáng:悲傷,凄愴。
清洌liè:清涼。
明滅:或現或隱。
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
翠蔓màn:翠綠的莖蔓。
參cén差cī:長短、高低、大小不齊,不一致。
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
翕xī忽:輕快敏捷。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刺史,又稱“柳柳州”。生于長安,九歲時因避戰亂,曾隨祖父輾轉到夏口(今湖北武漢市)、九江、長沙等地,切實體驗到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他以后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影響很大。少年時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進士。后來在朝中任職,和劉禹錫一同參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集團。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馬(州刺史的屬官),劉禹錫等七人也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歷當地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詩文名篇。多年的貶謫生活,使他的身心備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學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稱“韓柳”。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創作的“古文”,包括論說、寓言、傳記、山水游記、騷賦等,有很多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
2、相關背景
經過安史之亂,唐朝社會很不太平。地方上是軍閥割據,朝廷里是宦官當權,他們排擠忠良,欺壓百姓。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面對這種狀況,柳宗元和一些正直的官員都感到不滿和憂慮。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他的兒子李誦即位,就是唐順宗。唐順宗和他當太子時候的老師王叔文主張改革政治。因此,唐順宗一掌握大權,就重用王叔文等人。這些人大部分是一些出身較低、年輕有為、才學兼優的知識分子。柳宗元也是這個集團的重要成員。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政事,研究怎樣才能革新政治、振興國家,改善百姓的生活。
短短幾個月,他們就推行了許多改革措施:貪官污吏被降職罷官;巧立名目的額外賦稅被取消;禁止了“官市”;下令重新起用以前被奸臣迫害的官吏等等。這些措施對穩定社會秩序有利。
但是,這卻觸犯了宦官和達官貴人的利益。偏巧,支持改革的唐順宗又得了重病。那些人就內外勾結,逼著唐順宗退位,而把他的兒子李純捧上了臺,就是唐憲宗。不久,他們干脆把唐順宗害死了。
唐憲宗一上臺,立即把王叔文貶到外地去做一名小官。第二年又把他殺了。和王叔文關系密切的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名朝廷官員也先后被貶到邊遠地區去做司馬(一個州的小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司馬事件”。一場具有進步意義的改革失敗了,因為這場革新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人們叫它“永貞革新”。
這年冬天,柳宗元帶著老母親,滿懷憂憤到偏僻的永州(在現在湖南省)去了。
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二年,唐憲宗宣布全國大赦,可接著下詔書說:柳宗元等八名被降職的官員除外。當時,有不少謠言攻擊柳宗元,嚇得他的親朋好友都不敢同他來往。柳宗元生活非常困難,住在一座廟里,得不到幫助。不久,他的老母親生了重病,沒錢看病吃藥,不幸去世了。
面對這一連串的打擊,柳宗元感到很痛苦。可他一點兒也不后悔,相信自己和王叔文實行的改革是正確的,始終不更改自己的主張。空閑時間很多,他就一面發憤讀書,一面拿起了筆,宣傳進步的思想,提倡散文的革新。
在永州期間,柳宗元寫了大量的著作,如《封建論》、《天說》、《天對》和游記、詩歌、辭賦、寓言等文學作品。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哲學和文學遺產中的寶貴財富。
永州雖然地處偏僻,但是境內山嶺起伏,河流縱橫,風景倒很優美。柳宗元自從貶官來到這里以后,心中憂憤難平,就常常出去散步解悶,或者到郊外去徒步旅行,游覽風景。
他初到永州的時候,住在城內東山的寺廟里。寺西有一座亭子,從那兒可以俯瞰全城,也可以遠眺四周的風光。九月的一天,柳宗元坐在這個亭子里,發現遠處的西山景色特別美。于是,他立刻約了幾個人去游西山。
他們沿著小河來到西山腳下,只見山勢高峻,怪石嶙峋,滿山是雜草樹木。他們只得披荊斬棘,艱難地向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山頂,四下一看,那無邊無際的原野,重重疊疊的山巒,幽深的山谷,曲折的河流都盡收眼底。人好像在天上一樣。
看到這些美景,柳宗元頓覺心胸開闊。他們擺上隨身帶的酒菜,一邊飲酒,一邊賞景,高興得什么都忘了,直到天黑才回家去。回到家里,柳宗元寫了一篇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記》,記敘了這次游覽的經過。
從這以后,柳宗元的游興更濃了。隔不幾天又去游玩。在山的西邊,他又發現了一個水潭叫鈷鉧潭。冉溪是潭水的源頭。這溪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得很急,撞在山石上激起雪白的浪花。它曲折東流,到鈷鉧潭才平緩下來。潭將近有十畝大,水很清,周圍全是樹,巖石上有泉水流下來。柳宗元非常喜歡鈷鉧潭這個地方,多次去那里游玩,并寫了一篇《鈷鉧潭記》一文。
后來,柳宗元又游覽了鈷鉧潭西邊的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等許多地方,先后寫了八篇游記。這就是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的“永州八記”。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刻畫出凄清的境界,抒發了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情。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5個自然段,分五個層次。
第二層: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層:寫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層:寫潭上的氣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層:寫同游的人。
三、寫作方法
⑴觀察入微,描摹細致
肖其貌,傳其神。語言優美,形象生動。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寫潭中的游魚,筆法極妙,無一字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登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⑵情景交融。
寫小石潭環境的幽靜、凄清,抒發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⑶寫作借鑒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細致,如魚在水中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學習本文就重在學習作者緦的觀察與生動的描繪,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參考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行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一大片竹林,就聽到了流水的聲音,(這聲音)像玉倆玉環相碰撞時發出的響聲那樣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興。(于是)砍倒些竹子,開出一條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塊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島嶼,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蔥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吹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都沒有似的。陽光透過潭水,魚兒的影子映現在潭底的石頭上,呆呆地一動也不動;忽然又飛快地向遠處游去,(它們)游來游去是那樣的輕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樂。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條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樣蜿蜒流動,(隨著地勢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這一段溪水顯露出來,那一段溪水卻隱沒了下去。那小溪兩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互相交錯,弄不清它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潭邊上,四下里翠竹綠樹團團圍繞,靜悄悄地沒有其他人,(這種極為清幽的氣氛)使人神情凄涼,筋骨寒徹,憂傷綿綿,既深且遠。因為它的環境太冷清了,不能長時間地呆在那里,于是,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就離開了。
和我一起游歷的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還有跟隨我一同游歷的姓崔的兩個年青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練習解答】
第一題:第一段寫了水和石以及樹枝藤蔓。寫水,先寫聽覺“如鳴鞏環”,再寫視覺與感覺:“尤清冽”。后寫石的各種形態,均為正面描寫。段末寫樹枝藤蔓隨風飄蕩所呈現的各種姿態,通過優美的景致烘托小石潭的幽靜。
第二段寫魚,將魚歷歷可數、忽動忽靜的姿態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實際上是從側面寫水的清明澄澈。然而妙在一個“水”字也沒有,卻句句寫水,至于段中兼寫了日光同樣是為了寫水的,因為有日光才有“影布石上”,才更顯清澈。
第一層: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的全貌。
第三段寫潭西南的溪流,以“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兩個比喻表現溪流蜿蜒曲折。第四段寫四面景物,著重寫感覺,流露出內心的孤寂、凄清的人生感受。
第二題文中比喻句有:“如鳴珮環”,表現水聲清脆悅耳;“皆若空游無所依”,以空比水,再顯清澈;“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表現了溪流蜿蜒曲折。這些比喻十分形象生動。
第三題:1.西,向西,名詞作狀語。2.斗、蛇: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爬行)那樣,名詞作狀語;明滅,或顯或隱之處,形容詞活用作名詞。3.犬牙,像狗牙那樣,名詞作狀語。4.凄、寒,使……凄清,使……寒冷,使動用法。
賞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現小石潭之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珮環,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凸顯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遠離官場這一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境,后寫內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
藝術手法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游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后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后記錄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記結構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珮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抓住特征,細致描繪。這篇游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此文的語言極為精美。如“皆若空游無所依”,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語言極為精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用“如鳴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靜態和動態,含義豐富而并不深奧。“明滅可見”,用光線的明暗來說明視線和溪身的交錯,說明水面的光亮。“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動靜結合,尤能顯出魚的活潑。“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更把游魚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惟妙惟肖,語言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又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小石潭記》課文解讀】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課文解讀03-12
柳宗元《小石潭記》課文解讀09-14
《小石潭記》解讀02-07
《小石潭記》解讀與賞析04-03
小石潭記文本解讀03-25
《小石潭記》課文原文03-28
《小石潭記》的課文翻譯04-02
小石潭記原文課文03-26
《小石潭記》課文資料04-12
《小石潭記》課文要點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