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實錄(通用5篇)
《小石潭記》中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下面是課文的教學實錄,希望你能喜歡。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 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公元805年,一個33歲的文人,因為參加了一場政治革新而被貶出京,以戴罪之身,攜帶堂弟、表弟和67歲的老母,一路風塵仆仆趕往湖南一個名叫永州的蠻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間,一篇篇或清瑩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頭醞釀,在他的筆尖流淌;他與永州的美麗邂逅,讓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輝煌。他就是——
生(齊):柳宗元。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他的《永州八記》之四——《小石潭記》。
二、誦讀感受文章的基調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后指名讀,其他同學傾聽并訂正讀音和停頓。)
①乃/記之/而去。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師:大家知道為什么這里“卷”字讀“quán”音嗎?
生1:我認為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讀“quán”。
師:查字典了嗎?
生1:沒有。書上課下注釋這么說的。
生2:這里“卷”是“彎曲”的意思。
師:據許慎《說文》記載:“卷,膝曲也。”所以當“彎曲”講時,讀“quán”。現在,我們齊讀課文,注意剛才同學們指出的詞語、停頓以及屏幕上標紅的詞語。
(生齊讀全文。)
師:這是一篇山水游記,在這篇游記中柳宗元描寫了哪些景物呢?
生1:作者在第一段寫的是篁竹、小潭、樹、藤蔓和魚。
生2:在第一段還寫了水,寫了石頭——“全石以為底”。
生3:還有第三段的 “潭西南而望”,寫了“小溪”。
師:那有沒有寫源頭?
生3:沒有。
師:你怎么判斷出來的?
生3:因為文中說“不可知其源”,就是說“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師:所以這里寫的是“溪流”,而不是“源頭”。你的判斷很準確。還有,哪位細心的同學來補充?
生4:第四段第一行寫了“竹樹”——四面竹樹環合。
師: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生5:是空間順序。
師:對。具體來說是怎樣的空間順序,先寫了什么?
生6:先寫了竹,后寫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頭、岸邊的石頭,還有青樹、翠蔓、魚和溪流。我感覺是由近及遠,按照游覽的順序寫的。
師:你后一句說得很對。是按照游覽的順序寫的,移步換景。我們寫游記時可以學習本文,按照“游覽的行蹤”來寫。有景處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覽小石潭時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請允許老師為大家朗讀課文,然后說說: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時怎樣的心情?
(師配樂范讀全文,學生鼓掌。)
師:從大家的掌聲我認為大家應該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里生機蓬勃的,我感覺作者應該是快樂的。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風景這么美,他一定很快樂。
師:我非常認可你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大學者王國維的話,你的閱讀面真廣。
生2:我從“心樂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時很愉悅、快樂。
生3:我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發現了作者的憂愁。雖然他看見這些景物時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是暫時的,他心中還是有些憂愁的。
師:你的感受非常豐富。不知大家有沒有仔細傾聽這位同學的發言。實際上她發現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生4:先是愉悅、高興的心情,后來又是憂傷的。
師:具體說來,哪幾段寫的是愉悅、高興的心情,哪幾段是憂傷的心情?
生4:具體說第一二段是寫愉悅、高興的心情,第三四段寫的是憂傷的心情。
三、品讀體驗審美的快樂
師:接下來,讓我們潛入文本,品景悟情。請同學們細讀1、2段,細細咀嚼,靜靜思考:哪些詞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樂?這是一種怎樣的快樂?你可以學著老師的樣子,以批注的形式簡要寫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下見小潭”的“見”字中發現了作者的快樂。這是一種探幽訪勝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滿足的快樂!試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過程中,與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該是多么快活啊!
生1:我從“心樂之”一句中發現了作者的快樂。水拍打著石頭,發出悅耳的聲音,給作者一種發現的快樂,滿足的快樂。
師:這是一種發現的快樂。
生2:“隔篁竹”這個“隔”字給人一種神秘感,這是一種因為好奇心而引發的快樂。
師:一種因距離而產生的令人神往的快樂。
生3:我從第二段中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中的“無所依”讀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樂。
生4:我從“水尤清冽”這個“尤”字中發現了作者的快樂,這是一種探訪幽境意外發現的快樂。
師:“尤”是什么意思?
生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涼。
師:這是我們翻譯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說的話,是不是這樣說——水格外清涼。
生4(搖頭):我覺得他應該是說:啊!多么清涼的水啊!
師:你說得非常好!我們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語氣詞補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尤清冽( )。
生5:第一個空填“啊”,第二個空填“呀”。
師:你結合原文說一下。
生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生6: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生7:我覺得第一個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現意外之情。
師:變成自己的話說一下。
生7: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咦?水怎么這么清涼啊!
師:其實讓作者感到驚喜和意外的不僅僅是水。請同學們結合第一段的內容,用這樣的句式還原作者意外的驚喜和感嘆?(屏顯交流句式)
從“如鳴珮環”的水聲,我已預料到……但出乎我預料的是……
師:老師先來。從“如鳴珮環”的'水聲中我已預料到有水和石頭,但出乎我預料的是水怎么這么清涼呀!我借用了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同學們可以往下接。
生1:從“如鳴珮環”的水聲中我已預料到有石頭,但出乎我預料的是潭很小。
師:很小?怎么小?
生1:可以整塊石頭為底。
師: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1:從如鳴佩環的水聲中,我已預料到有石頭,但出乎我預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塊石頭為底,這么小。
生2:我已預料到岸邊有石頭,但出乎我預料的是岸邊的石頭千姿百態。
生3:我已預料到會有樹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預料的是岸邊的青樹翠蔓遮掩纏繞,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搖動下垂。竟然如此美麗。
生4:從“如鳴佩環”的水聲中我已預料到水在拍打著石頭,但出乎我預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塊石頭。
師:這真是一份搖曳多姿、豐富多彩的快樂。最關鍵的是這份快樂是怎么得來的?
生5:他是自己發現的。
生6:他自己創造了這份快樂。
生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創造的,親自“伐竹取道”探索體驗到的。
師:讓我們用朗讀再現這豐富多彩、搖曳多姿的快樂。
(一女生動情朗讀第一段。)
師:從你的語氣語調我感覺你已經沉浸其中了,但是有點小瑕疵。
生8:“青樹翠蔓”,應該是讀“wàn”。
師:還有一點,她的語速是不應該改變一下?
生9:我覺得應該有的地方快點,有的地方慢點。
師:對。哪里該快,哪里該慢呢?老師給大家一個小意見:描寫動態的語句讀得稍快一點,描寫靜物的語句要讀慢一點,句尾再拖一拖音。你來試一下?
(一男生朗讀,情感投入,但讀錯兩處。)
師:你的句尾讀得很好。我們把剛才讀不好的地方再讀一遍好嗎?
(男生再讀,聲情并茂。讀完,全體學生自發鼓掌。“蒙絡搖綴”的“絡”還是讀成了“lào”。)
師:還是有一點小瑕疵,不過沒有關系,世間沒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10(接):絡(luò)!
師:這次讀對了!我們一起來,青樹翠蔓——
生10: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師:為你的勇敢堅持,鼓掌!
師:剛才那位同學是從“皆若空游無所依”的“無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1:自由自在。
師:對!自由自在的閑適的快樂。那這里僅僅是寫魚嗎?
生2:還寫了小潭的小。我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為一個小潭如果能夠數出其中的魚有多少條,這說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話,就數不出來了。
生3:還寫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無所依”,意思是魚兒好像在空中游動,無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這說明了水的清澈。
師: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還怎樣寫水的清?
生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說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竟然能夠映照在水底的石頭上,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師:你用了一個詞很準確,就是“竟然”!因為通常狀況下,我們能看到水中的魚,但是——
生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頭上的魚的影子。
師:對!看不到魚兒映在水底的石頭上的黑影兒!在這里,柳宗元不僅繼承了吳均和酈道元“以魚的可視反襯水的清澈”的寫法,而且更進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魚纖細的黑影來襯托水的明亮澄澈。觀察更細致入微,情思更細膩動人,后來蘇軾就學了去,用在了《記承天寺夜游》中。我們一起來回顧。(屏顯,生齊讀。)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南朝梁吳均《與朱元思書》)
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北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師:柳宗元是在怎樣的心境下,看到了這樣細微動人的景色呢?老師把這一段改寫成了一首小詩,請一名女同學讀一讀,大家靜心想象。
(屏顯。一女生朗讀。)
清澈的日光里
幾條魚兒在打盹兒
靜靜的魚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飛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驚醒
還是
你驚醒了我的夢
師:我得感謝這位同學,我打的是“日光”,她讀得是“目光”,我感覺她的改動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樣的心境下,看到了這樣細微靜謐的景色的?
生1:我感覺柳宗元是在悠閑、悠然的心境下,看到這細微靜謐的景色的。
生2:此時此刻,他清凈、悠閑、愉快。
生3:他沉浸在這幽美的風景中。
師:他心空了,靜了,物我兩忘,心無掛礙,所以才體察到了這自然的微妙、靈動與充實。我請兩名同學朗讀體驗這空靈而又充實的愉悅。
(男)潭中魚/可百許頭,
(女)皆若空游/無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
(男)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女)似/與游者/相—樂—。
(齊)似/與游者/相—樂—。
(讀完,分男女生配樂齊讀體會。)
四、對讀體味現實的憂傷
師:作者的憂傷蘊含在哪些詞句中?
生1:在“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中。
師:“悄愴”什么意思?
生1:“悄愴”是感到心情悲涼憂傷的意思。
師:他豐富了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2:從“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憂傷。用高淑嫻的話說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凄”和“寒”緣于什么?
生2: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師:老師給大家補充一點,這篇文章寫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時。“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體的冷觸發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誘發了作者內心的憂傷。
生3:我從“寂寥”看出作者的憂傷。“寂寥無人”就是寂靜空闊,沒有一個人。他后面又說“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這說明他是和別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卻說沒有一個人,可以看出他內心的孤獨,更能襯托出他的憂傷。
師:你認為這個“寂寥”不僅是環境的寂靜空闊,還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獨。而且這位同學發現了一個矛盾:他是和五個人一同去的,為什么卻說空無一人?
生4:我感覺其他人是不懂他的,無法走進他的心里。
師:你有沒有發現,作者在記述這五個人時,是分成兩部分記的。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嗎?
生4:不是。
師:那是誰不懂他的心?
生4:我感覺是崔氏二小生。
師:老師查閱了孫昌武的《柳宗元評傳》,提取出了這些信息。請一名同學讀一下。(屏顯。)
吳武陵,元和二年進士及第,不久貶來永州,與柳宗元志同道合;龔古生卒不詳,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終追隨柳宗元。他們思想上同氣相投,同聲相應,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張不容于當時的社會。(孫昌武《柳宗元評傳》)
師:從這里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5:我覺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吳武陵、龔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們都是被貶謫的,他們的思想不容于當時的社會。
師:所以說,這不只是個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獨。那作者的心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化的?
生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師: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換成“下見小潭”的“見”?
生7:不能。我感覺“見”是隔得比較近,而“望”比較遠。
生8:我覺得“見”是不經意間見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極力地向遠處看的感覺。
師:望是側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豎目,瞳子突出,有登高遠看之意。如果說,“見”是一種無意無心的行為,那“望”則是一種主動的追求。“下見小潭”的“見”讓我們讀到的是——
生9:意外收獲美景的喜悅。
師:而這個“望”字則寄予了一種期盼。
五、拓展還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師:當柳宗元“西南而望”“環顧四望”時,心里會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顯。)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蒼生”為己任。
柳宗元壯年被貶,在永州無實職無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龍興寺內。政敵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丑化成“怪民”。
妻子早亡,愛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離開人世。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
柳宗元始終認為革新本身并沒有錯,是朝政的黑暗和腐敗,使他的抱負難以實現。
他始終關注政治和民間疾苦,寫下了大量關心國計民生的詩文,如《捕蛇者說》《童區寄傳》等。
生1:他可能會想現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決,也希望有一位明君發現他這樣的人才。
生2:他期望統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為國效力,抒發他的大志。
生3:他可能會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愛女和不幸離世的母親。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團圓。
師:其實他自己的家庭已經沒法團圓美滿。
生3:但是他想讓別人的家庭團圓美滿。
師:所以,他是希望“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元元”,他想利國利民,他想改變黑暗現實,他要實現政治理想;可是路盡途絕!盡管如此,他仍像“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的屈原,背依永州秀麗的山水,飽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寫下了這些或清瑩或深刻的文章。
(滾屏顯示柳宗元作品。)
吟詠山水,抒發胸中郁悶和心中理想:
《永州龍興寺西軒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
《游黃溪記》
《漁翁》
《江雪》
《愚溪對》
《囚山賦》
《起廢答》
《吊屈原文》
關注現實,關心民瘼,表達政治思想:
《田家》詩
《捕蛇者說》
《送薛存義之任上》
《封建論》
《非〈國語〉》
《天對》
《天問》
……
師:“將生活中的痛感轉化為藝術中的美感,將生活中的折磨轉化為藝術中的享受”,這就是柳宗元,一個用審美的雙眼捕捉美麗、傳達快樂的文學家,一個不能忘情于現實與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對永州的山水“深有所愛”,他始終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實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撫慰心靈的快樂與憂傷。他為自己煮出了一壺清香的好茶,也為后人奉獻了千年的清香。讓我們背熟課文,用一生來慢慢體會柳宗元的景與情。下課!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 2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學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兩條,即讓學生積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的含義;通過朗讀,品味文中描寫景物的短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
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
教學步驟分五步:
1、由柳詩《江雪》導入,用時三分鐘;
2、走進課文,包括正音識字、朗讀課文、疏通課文等,強調實詞的解釋和加強學生個別朗讀,整個環節用時二十二分鐘;
3、研讀課文,主要引導學生品位寫景句,體會作者的樂與憂,用時十分鐘;
4、教師小結,用時兩分鐘;
5、學生朗讀課文,布置作業,用時三分鐘。
教學后,我覺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時,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如: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江雪》、《黔之驢》等)
生(甲):以前背過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孤獨、失意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再播放一首樂曲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抒發作者_______的.心曲。(憂傷抑郁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
雖然學生已學過作者的同類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以及相關的詩詞,但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憂傷”時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畫面讓學生領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適的古箏樂曲朗讀,既學了知識,又得到美的熏陶,還提高了學文言文的興趣,效果教好。
教學中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學生預習不夠到位。如:
師:同學們對照注釋默讀了課文,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一些詞語的正確讀音。
生:(同學紛紛舉手,師請一位學習中等的學生)朗讀。
──此環節該同學就出現了讀錯字現象。讀錯的詞語有:坻、佁、俶、差。而且讀得結結巴巴。其實前三個字,書上注釋都有,不應該出錯。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現了“參差披拂”他讀得正確,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卻讀錯,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
這說明課前預習要落實到位,教師要有預見性,要在備課時預設一些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環環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人人都對字、詞、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的詞語注音,讀準字音,這樣在朗讀時就不會出錯,并且要讀熟課文,讓學生將查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如寫作背景、學過的詩、文,相關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正確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作業布置了兩項:一是熟讀、背誦課文;二是擴展閱讀訓練:讀袁宏道的《西湖游記》劃出寫景句并體會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閱讀此文后完成練習:
1、劃出描繪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分別什么角度寫出了西湖的美麗景象的?
2、表達作者初游西湖時怎樣的心情?
對作業的檢查發現,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難點是對實詞的理解,以致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依然要加強對文言詞語的積累、課文的朗讀和對課文的理解。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 3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山水游記,文章描寫小石潭清幽寂靜的環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處境,悲憤、哀怨的心境。面對這一傳統的古文名篇,如何上得扎實而又圓轉自如?如何讓學生興味盎然地深入其中和文本對話,作者交流?郭艷軍老師在執教《小石潭記》這課時很好地處理了這些問題,而達到這種理想效果的基礎則是:交給學生解讀文本的鑰匙,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體會探尋的快樂。
【課前預習】
1、收集柳宗元的資料,了解其人。
2、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詞匯。
3、仔細閱讀課文,劃出文中描寫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賞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這樣的詩我們很熟悉,題目是《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師生齊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生:柳宗元。
師: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獨老者獨處孤舟,默然垂釣。悲涼孤獨的處境正是詩人內心的寫照。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永州期間所寫,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們所學的《小石潭記》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多媒體屏幕顯示
·讀準字音:
寂寥
翕忽
參差
坻
·解釋字意:
下
樂
犬牙
斗折蛇行
可
悄愴)
三、初讀感悟
師:一篇文言文,初讀要讀準字音,把握好停頓、節奏。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一下?
(兩名學生自告奮勇朗讀,學生為朗誦的同學評價。)
生:我認為第一位同學讀的語速太快,語調沒有變化。
生:第二位同學讀發現小石潭和魚兒嬉戲兩段時,未讀出喜悅情感。
師:你們點評的很好,可惜只說了缺點,誰來說說他們的優點。
生:第一位同學聲音響亮,讀的準,第二位同學停頓把握的好。
師:我們再請第三位,郭艷軍同學為大家朗讀。
(生笑)
(伴著背景音樂《高山流水》,師聲情并茂朗讀。生鼓掌。)
師:夸獎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讀。(生齊讀)
四、美讀涵詠
師:這篇文章描寫了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寫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魚、石、樹。
師: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繪的?請在文中找出你認為精彩的語句,讀出你的感情來。
(生在書上圈點批注,交流討論。)
生: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寫的好,寫出了小石潭幽靜的環境,也寫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涼。
師: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師:我們怎樣讀出來這樣悲傷的情感?生:語速稍微慢些,心情悲涼,語調應該低沉些。
師:試著朗讀一下。
(生試讀)
生:我喜歡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句話寫出了石頭形態多樣,證明小石潭確實是石潭
生:讀的很細心。
生:我喜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這段,看起來是在寫魚,其實在寫水的清澈。
師:這種寫法叫──襯托(生答)。那作者如何來描寫潭中的魚?
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寫魚兒像在空中游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寫陽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魚的影子。來襯托潭水的清澈。
師:魚兒時而靜止,時而游來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師:用書上一個詞概括。
生:樂。
師:怎樣來讀出這種快樂?
生:讀的輕快些,喜悅些。(生讀)
師:讀的很有韻味,似乎看到了人、魚同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寄情于山水,無比快樂,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樂而----
生:悲。
師:這悲從何來呢?
生:被貶到偏遠荒涼地方,內心郁悶,只好寄情山水。
生:滿腹經綸,卻不能施展抱負,很悲憤。
生:我說作者樂是因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對潭水可以訴說自己的孤寂,洗盡內心煩惱,但畢竟過于清冷,不敢久留,當記之而去時,孤寂悲苦卻又席卷而來。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靜,那么美麗,但又有幾個人能見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師:作者的樂是短暫的,悲是長久的,詩人處于孤寂的環境,內心的憂憤無以訴說。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時你我同游,你會對我說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難,庸人永遠生活在低谷,還是振作起來吧!
師:你這樣稱呼我,我感覺有些陌生。稱呼改一下,好嗎?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難免經歷坎坷、風雨,雖然這個地方荒涼偏僻,但是停下腳步,會發現這個地方有這么多優美風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開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會過去,畢竟世上沒有一樣是永恒的。你有過人的才華,相信你會東山再起的。
師:好!天生我材必有用!
師:古語曰悲憤出詩人。滿懷悲愴的柳宗元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實,歷史上有著類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數。他的朋友劉禹錫人生更為坎坷,有詩為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獲罪遭貶在陋室當中發出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萬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蘇軾大起大落,顛沛流離,卻也在遭貶后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這樣的一種大胸襟,大氣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們學習嗎?
同學們,再見。
【聽課后記】
岳飛曾說過(兵法)運用之妙,存乎心。初看郭老師的教學設計,似乎無更多出奇、出新之處。不外乎讀──賞──拓展等幾步執教文言文的常法,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流暢的構思,朗朗的讀書聲,師生民主、平等的對話,學生的妙答使課堂精采連連。
美讀品析,老師在語言的節奏、停頓、韻味中引領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好,感悟作者的心境,領悟作品的內涵,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體驗更加細膩。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做到如臨其境,從而讓學生與作者深入對話,這位老師不僅注意挖掘文章字里行間的美與情感,還注意聯系文化背景對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延伸,由柳宗元的憂憤聯想到劉的樂觀、蘇軾的豁達,給這節課增加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基礎知識是否再牢固些,美點的賞析是否再深入些更期待文言文教學充滿美感的、充滿活力的,有價值的課堂。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 4
一、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上節課,老師讓同學們預習了第21課《小石潭記》,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老師知道同學們一定能把這篇課文很順暢地讀出來了,哪位同學試試看?
生:(指名讀)……(評)
師:請全班同學一起來。
生:……
二、自讀課文,疏通詞句
師:同學們預習得真不錯,老師相信下面的任務大家一定會完成得很出色。接下來呀,請同學們憑借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把課文疏通疏通,確實有不理解的地方請作上記號,等一下提出來。
生:(自學)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答解答。
生:(提問,同學解答,師及時點撥指導,注意一詞多義:以、為、清、可,另外注意斗折、蛇行、犬牙等重點詞)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玩兒個翻譯接龍的游戲,每個同學譯一句,依次下傳,要求銜接自然,翻譯正確。
生:……(出現錯誤,及時評點指導)
三、賞讀課文,體會情感
師:剛才同學們疏通得很不錯,在對課文的逐字逐句的理解中,欣賞了柳宗元筆下的小石譚獨特的魅力,那老師想問問:小石譚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生:(自然暢談)
師:小石譚風景奇特,那到底奇在哪兒呢?請同學們回頭認真地細讀課文,看看柳宗元筆下的小石譚有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特點的呢?
生:(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言。
生:(學生說到哪,賞讀到哪)
(1)石底 a、作者是如何寫“以石為底”這一特點的'?(我讀相關語句)
b、小結:作者寫出了小石譚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時,呈現出的種種形態。
(2)水清 a、讀相關語句
b、引導體會寫魚的妙處
c、這是用什么描寫方法
(3)源頭曲折岸勢參差 a、讀相應語句
b、體會設喻的方法
(4)氛圍凄清 (結合體會開頭一處寫四周樹林的文字,與此形成對照)
師:這樣風景奇特的小石譚,作者為何覺得如此凄清呢?請同學們結合老師上節課介紹的背景體會體會。
生:……
師:小石譚雖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樹環抱,無人知曉,少人問津,小石譚的寂寥凄清與作者的境遇是何等相似,這既是作者對環境凄涼的感受,也是作者政治受挫遭到貶滴后憂傷與憤懣的流露。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 5
【學習目標】
一、積累文言實虛詞,特殊的文言句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品味生動細致的景物描寫,體會作者通過此游記表達的凄苦憂傷的感情。
【授課過程】
一、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
生:(齊聲)喜歡。
師:一次暢快的旅游能讓你們收獲到什么呢?
生1: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時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景觀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
師:的確,風和日麗時,與好友結伴而行遍訪祖國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今天我們要和唐代代文學家柳宗元先生去一個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內的一個小石潭。板書課題、作者。
(情景導入,讓學生從自身旅游經歷談起,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創設輕松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形成閱讀期待。)
二、叩響生字之門
師:跟著古人游名勝,有兩道門檻我們必須邁過去。那就是讀準字音和疏通文義。讓我們先來扣響生字之門,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讀準字音,讀的通順、流暢。
學生自由閱讀,標注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音。(屏幕顯示初讀要求)
師:讓我們在初讀文章時遇到的攔路虎請同桌幫我們解決,現在同桌輪讀,糾正字音。
生生輪讀,糾正字音。
老師提示重點字詞的讀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讀音。(屏幕顯示重點字詞的注音)
生推選代表范讀課文,其余學生以流暢度為標準評價。
生齊讀課文。
(通過自讀、互讀、范讀、評價、齊讀多種讀的形式,創設濃厚的閱讀古文的氛圍,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這一環節,也讓學生初步領會到自主互助學習的樂趣。)
三、叩響詞句之門
師:在同桌的幫助下,我們已經成功邁過了第一道門檻,相信這第二道門檻也不在話下。請同學們根據課下注釋,自由譯文,譯文要求:忠實于原文,表述要明確,語句要通暢。(屏幕顯示譯文要求)
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自由譯文。用橫線標出自己的疑難詞句。
師:同學們,把自己在譯文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詞句交給小組內其他成員吧。
學生小組合作互相解決譯文中的疑難。
全班交流小組內沒有解決的疑難詞句。
師: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小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來讀,你來譯。(屏顯重點詞句的翻譯。)
學生正確而流暢的翻譯句子。老師強調特別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實詞的意思。
從檢查的效果來看,老師要適時糾正學生在翻譯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誤區,并適當評價此環節小組合作的情況。
(在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發揮小組合作這一大優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質疑、釋疑中再次體會到互助合作學習的樂趣,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文言文翻譯的三個基本原則上“信”、“達“、“雅”。對于中學生來說,能做到“信”、“達”就可以了。不必過多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此環節完成學習目標一。)
三、 梳理行程
師:現在老師將課文范讀一遍,同學們在聽讀的過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筆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攝影師,請把握好你的鏡頭,理清柳宗元領我們游覽的路線。
師范讀課文,生梳理行程。
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熱烈討論)
師:(引導學生回答)柳宗元帶著我們從“隔篁竹,聞水聲”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時發現小石潭,然后將遠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讓我們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嶼、如堪、如巖的卷石。又讓我們欣賞了覆蓋纏繞搖動連接隨風飄蕩的青樹翠蔓。他又漸漸走近到潭中,對潭中的魚兒進行了特寫,然后又把我們帶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尋源頭,他并沒有在此過多停留,反而將我們帶到了四面竹樹環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沒想到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看來,柳宗元先生為了讓我們更全面的欣賞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點上,而是移動自己的腳步,向前走去,引領我們欣賞到不同的景點,他在無形中已經交給了我們游記散文的一種寫法——“移步換景”(板書——移步換景)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適時點播,讓學生輕松了解移步換景的寫法。)
四、 駐足賞析
師:但這種走馬觀花的欣賞大家對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讓我們放慢我們的腳步,根據自己的喜好,盡情欣賞小石潭。請調動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語言將你看到的景色描繪出來。
生描繪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師:讓我們把自己欣賞的美景說給你的同伴聽,然后組里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起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師:瞧,幾個小組都很投入,有的已經寫好了,有的還在不斷地潤色。下面我們請一些同學來把他們的“作品”讀一讀。哪一個組來?
組1:我們組想來欣賞潭中魚,我們想“它們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著尾巴。魚兒們似乎與陽光玩著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巖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游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著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呢!”
師:哈,展開了想象,擬人的手法讓小石潭的魚兒也仿佛游進了我們的思維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一小組的同學多次強調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沒有寫呀。
生:(齊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實也表現了水之清。
師:同學們真有眼光,這種描寫也叫——
生:側面描寫。
師:對!真聰明!那你們能體會柳宗元當時的心情嗎?
生:(齊答)高興,快樂。
師:同學們不僅寫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與游者相樂。”讓我們體會到了柳宗元內心的興奮與愉悅。(板書——樂)
第一組的同學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還有哪一組?
組2:我們選的是“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我們欣賞到“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著,它們緊緊地挨著、靠著,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著,在瑟瑟地顫抖呢?”
師:同學們聽到沒有?這一小組用了擬人的修辭,將樹木寫活了,這里的`樹木雖然繁茂,但不夠堅挺,它們在這少有人來的地方好像靠著“挨著、靠著”來互相安慰。這好像透出一種隱隱的凄涼。再請另一個小組,請選的不是這兩種景物的小組來說說。
組3:我們組想在“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的竹林溪水邊駐足片刻。我們寫的是“沿著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擋住了我們前行的腳步,大家決定就此返回。此時,成片的竹香撲鼻而來,幾聲清脆的鳥鳴傳入耳際,叮咚的溪流驅走了我們的疲憊,那是窗前的風鈴嗎?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飄來的仙女,她們身上的佩環似乎也難與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們不禁加快了腳步。”
師:多有創意的描寫啊!不僅讓我們聞到了竹葉的清香,還讓我們聆聽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們帶到了那個小石潭邊,從你們加快的腳步聲中,我們體會到了你們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樂之。”也讓我們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還有哪個小組想展示你們的作品?
組4:我們組選的是“溪水”,我們這樣寫的:“溪水順著崎嶇的山路彎彎曲曲地流來,一會兒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聽到潺潺的水聲,但是,延伸而來,穿過了一段山石后,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閃光。”老師,我們猜想此時作者也會有感想,不知對不對?
師:什么感想?說說給大家聽。
生:他應該想,人生何嘗不與這溪水一樣,曲曲折折,挫折應該是暫時的,總會也有突破的時候。
師:大家認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師:有些牽強,但很有創意,這是這一小組同學所閃耀出來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給予掌聲吧。(學生鼓掌)
師總結:看來,作者的筆下是“一切景語——
生:——皆情語”
師: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一大特色,難怪有人稱贊他是繼《水經注》酈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還甚至稱他為“游記之祖”。(屏顯——寓情于景)
板書:寓情于景
師:非常感謝大家精彩的表演,這里的小石潭可觀、可聞、可聽、可觸,這里的小石潭石異、水清、魚樂、樹青、蔓翠,這真是一個旅游休閑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為何卻說”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因為這里“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所以他受不了這種透徹心骨的凄涼,他不忍獨自品味那種孤獨和無奈,他離開了。
師:同學們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當時的處境告訴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滿腹才華,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為朝廷出力,因此他積極參與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敗,一紙調令將他發配到了偏遠的永州地區,并讓他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司馬。沒想到禍不單行,此時他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縮在悲痛和無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納了他,也讀懂了他的快樂與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個秀麗奇特的地方,卻無人問津,這難道不是自己的寫照嗎?難怪有人說,讀《小石潭記》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細品味卻有一種悲苦在后。(板書——憂)
讓我們再一次重游小石潭,盡情欣賞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細品味柳宗元內心豐富的情感。
生齊讀《小石潭記》。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與文本有一次更為親密的接觸,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想象來描繪欣賞到的美景,很細膩,很生動。這里作者、讀者、文本之間有了一種深層的交融,學生在品味中走進了小石潭,走進了柳宗元的內心。順勢展示寫作背景,突破學習目標二。)
結束課堂:感謝柳宗元,帶我們去看了一個秀麗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謝小石潭,讓我們體會了一個失意文人內心豐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時代已經過去,讓我們忘掉柳宗元的悲哀,盡情欣賞小石潭的美景吧!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05-18
小石潭記的教學實錄09-11
《小石潭記》的教學實錄07-16
小石潭記優秀教學實錄06-10
【精】小石潭記教學實錄10-29
關于《小石潭記》教學實錄11-21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及評析09-27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8-05
《小石潭記》教案實錄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