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聽課反思

時間:2024-07-18 18:31:36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聽課反思

  借著環翠區語文“第三輪同研”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課堂教學比賽暨優質課評選活動的“東風”,我很榮幸的聽了劉老師的《小石潭記》這一節課。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年輕的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古文教學一直是我的薄弱環節。而劉老師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聽她的一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小石潭記》聽課反思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劉老師在講授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和寫作訓練,讓學生拉進了與古文的距離,變乏味為有味,變死板為活潑,“古”為今用。

  本課時劉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容緊扣目標,共設三大環節:

  1、整體感知。按游覽順序括每段內容,引出移步換景的寫法,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告訴學生學習作者這種按一定順序組織材料的寫法,這樣就使寫作思路更加清晰,條理更加清楚。

  2、精讀品味。從文中找出喜歡的描寫景物的句子進行品味賞,學生暢所欲言,從修辭、寫法等方面賞,精彩不斷。通過品味句子,劉老師讓學生自己總結在寫景方面的收獲,實現第二個目標——抓住景物特點描寫。在這環節劉老師緊跟著一個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為小石潭寫一則簡介,你會怎樣設計?” 這一環節是劉老師精心設計的,我個人認為,這一環節是整堂新授課最出彩的地方。這個環節的設置,即讓學生們鍛煉了寫的能力,也鍛煉了說的能力。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3、探究感悟。這一環節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重點體會作者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只有把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才能達到情景交融,這種借景抒情的寫法在我們的寫作中也是可以借鑒的。

  這三大環節可謂是環環相扣,既注重了學法的指導,又配有寫作訓練。最后在《小石潭記》優美的配樂朗誦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整個課堂上,劉老師激qing滿懷,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這是一堂成功的新授課。

  課后,我又向劉老師探討了有關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讓技術無痕——以《小石潭記》為例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如何讓信息技術恰當地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文言文教學是否能達到返歸真的境界?

  10月24-26日,我參加了在浙江溫州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初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大賽暨現代教育發展論壇”活動,執教的《小石潭記》在“同題異構”新課程教研活動中被評為一等獎。此次盛會,還讓我反思以上兩個問題。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是語言。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個又一個逼真的形象,以這些形象激發人們去想像、體驗,進而產生共鳴。文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視頻圖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慮地選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總是把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情景以圖像形式展示給學生,會剝奪學生充分想像思考的機會,減少他們自主參與活動的機會,壓抑他們想像的靈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學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針對這個問題,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時,要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語言文字,在直覺與靈感之間感受語文的鮮活形象。

  尤其是,語文課本中精選的許多文言文,蘊含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傳承者無數先賢哲圣的智慧。每每念及于此,常常令我惶恐:每一堂語文課上,和學生們共享著的,不是呆板的符號,不是枯燥的寫作方法,是中國文化的血脈,是前人美麗純粹的生命體驗。為此,每篇課文,每個環節,都需精心設計,謹慎詮釋,方不負語文作為文化載體,作為交際工具,在學生發展中最重要的意義。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它是經典中的經典,寥寥不到200字,既寫出了小石潭清幽之美,也寫出了作者一步三嘆的情思,寫出了作者對皇天后土的忠貞與眷戀,寫出了百折不撓的報國之志,精湛唯美,令人嘆為觀止。

  也正因為《小石潭記》文字的精妙,讓今天的孩子難以深刻理解。為此,我尋求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應用教學設計技術,整體安排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活動;應用信息技術展示教學資源、創設學習環境、豐富教學內容。

  作為“同題異構”研究課,我努力把握其中“同”和“異”的尺度,所謂同,就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不動搖,契合文本核心內涵不動搖,所謂“異”,就是在深度解讀、結構建模上做文章,應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學習意義建構策略,促進知識鞏固與遷移,引導學生掌握“終身發展有用的”語文。

  同時,我還考慮到溫州學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小石潭記》又在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此前,學生接觸的大多是故事情節生動的文言文,第一次接觸像《小石潭記》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學習可能會有難度。而柳宗元生活的時代造就了其獨特的生活境遇,如果沒有事先充分地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課堂上充分的誦讀,僅憑40分鐘的課堂梳理,很難真正理解《小石潭記》清麗辭藻中蘊含的幽怨情懷。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輕負擔、高效率”地學習。

  1、創設情境誘發學習興趣。

  利用跨地域教學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精心創設情境,讓兩地學生進行寫作文言文的PK賽。當學生看到電腦展示的我所在學校的圖片和學習專題網站上我校學生的文言文小作時,學生尋找到了學習的刺激點和興奮點。

  2、選取觸及語文教學靈魂的最貼切的教學資源。

  語文教學的靈魂,是通過對最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這些思想和情感越珍貴、越強烈,就越能夠與文學經典產生共鳴。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獲得思想的啟迪與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教學資源的選取與課文的關鍵性語言文字聯系起來,體現在自主疏通課文、尋找小石潭美景、圈點作者心情方面;同時,還把教學資源的選取與引導、激發學生的思考聯系起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就在這里:用含蓄簡約的文字表達豐富深厚的情感”、“這樣的游戲對于我們溫州實驗中學的同學來說,實在沒有技術難度。但是,就沒有同學對高老師的學生的詮釋產生疑問或不解嗎”,這些師生情感上的交流作為一種無形的教學資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

  3、運用思維導圖實現“長文短教”“難文淺教”的目標。

  說出景物的特點以及景中蘊含的作者情感,是《小石潭記》的重點所在,尤其是柳宗元特殊的生活境遇對賞景時情感變化的影響。因此,為了突破難點,我兩次引入了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發明的思維導圖。

  第一次引用思維導圖,是想讓學生明白本文寫景是按照“移步換景”的順序來寫的,直接出示(如圖1),就可以達到避輕就重的效果,因為“移步換景”是學生基本都已經掌握的一種寫作順序,課堂教學重點可以放在分情景交融上。而現實的課堂,難以再現移步換景的真實感受,我應用信息技術的虛擬真實優勢,較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點,也是課程整合的新實踐。

  柳宗元特殊的生活境遇對賞景時情感變化的影響,如果沒有充分地了解柳宗元腦子里根深蒂固的傳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和其開創的天人合一的詩歌意境,那么要真正理解課文語句蘊含的作者復雜的情感會很困難。因此,我第二次采用了思維導圖(如圖2),并設計成“連連看”游戲(如圖3),通過學生活動以及質疑,使學生清晰地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結構,深刻理解內容,為其后來的篇章寫作打下基礎,促使其語文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4、專題學習網站實現跨地域交流使兩地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

  布置了兩個課外學習作業:模仿學寫文言文小作;關于對城市論壇網友“清風起舞”把永州市改成柳宗元市的建議談想法。為此,我指導學生課后進入專題學習網站《小石潭記》開展自主學習,期望以此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并通過專題學習網站的“交流討論”模塊實現跨地域的網上交流,使兩地學生能通過《小石潭記》實現情感的交流,并在彼此的交流中,叩擊心靈,點燃智慧。

  美國兒童電腦教學課程專家毛爾科維奇說過:“先進工業國,如美國和德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以為電腦可以代替教師。到了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

  張藝謀的《英雄》中有一句臺詞“劍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心神到處,為劍,此乃練劍人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想,技術、媒體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展現內容,而不是展現技術,顯示實力,技術只有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小石潭記》聽課反思】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反思11-28

小石潭記反思11-30

小石潭記教案及反思03-31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7-15

[推薦]小石潭記反思07-04

小石潭記04-12

《小石潭記》01-20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反思04-20

《小石潭記》反思15篇11-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 | 日韩理论中文在线观看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三区二区 | 在线现看午夜福利片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