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小石潭記》注釋存在的三疑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選用了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傳世名篇《小石潭記》,這是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筆者在執教此文時,發現課本上的三處注釋值得共同切磋、研究,同時虛心向方家求教。
第一處:“為坻,為嶼,為堪,為巖”中對“堪”和“巖”的解釋有些不通。書下邊的注釋說是“(石頭)稱為‘坻、嶼、堪、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是不對的。第二,把“堪”解釋為“不平的巖石”也不對。巖石哪里有平的?都是坑坑洼洼的,有棱有角,各式各樣的。再說,后邊已經有“巖石”了,再譯為“巖石”是不是有些語義重復。所以說,書下邊對“堪”與“巖”的解釋是不對的。那么,什么才是“堪”與“巖”的正確解釋呢?筆者認為,“堪”的意思不是“不平的巖石”,而是“峭壁”的意思。查《康熙字典·寅集中·山部》“堪”字條下所引[集韻]曰:“堪,絕山貌。”“巖”也不是“巖石”的意思,而是“山崖”的意思。查《辭海·語詞分冊》第811頁“巖”字條下第二個解釋:“山崖。王勃《青苔賦》‘繞曲江之寒沙,報巖幽之古石’”。在古代,“堪巖”一般連用。查《辭海·語詞分冊》第818頁“堪”字條下,只有“堪巖”一個詞。《辭海》對“堪巖”的解釋是“深谷,絕壁”。所引用的材料正好是柳宗元的《永州新堂記》:“將為穹谷堪巖淵池于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凌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有為也。”那么,文中的“堪”與“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柳宗元用的互文見義。“為坻為嶼”是“成為水中的高地和小島”,“為堪為巖”是“成為峭壁山崖”。這也正好符合下石潭“近岸,卷石底以出”的特點。
第二處:對于“俶而遠逝”的注釋。書下的注解是“(魚)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這個解釋不準確。這里光是解釋了“遠”,而未解釋“逝”。正確并完整地注視應該是“(魚)忽然向遠處游去了,并且消失了”。這樣才能對應“遠逝”。
第三處:對“隸而從之”的解釋。書下的注解是“我帶著一同去的”,不對。查《辭海·語詞分冊》第2227頁,“隸”字條下第三個義項:“差役。《國語·周語下》:‘子孫為隸。’韋昭注:‘隸,役也。’特指衙役”。此時的柳宗元正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郡的佐官,地位也不算低。他在出游時除了帶上兄弟和朋友外,衙役們也要跟隨、侍奉司馬大人。所以這個“隸”字應該是“衙役”的意思。那么,這個“隸而從之”的正確解釋應該是“身為衙役跟著我一起去的”。
【對《小石潭記》注釋存在的三疑】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注釋及翻譯10-27
《小石潭記》譯文及注釋03-20
小石潭記原文及注釋06-01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注釋10-18
小石潭記原文注釋翻譯10-23
《小石潭記》原文譯文及注釋11-04
小石潭記原文注釋翻譯08-07
《小石潭記》原文與注釋及賞析09-21
小石潭記原文注釋及譯文07-01
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注釋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