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時間:2024-09-27 10:16:52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精選7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作品在構思上頗有特點,上下兩闕分別抓住特點描寫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物。下面是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一起來看一下吧。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精選7篇)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詞。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本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選編此文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閑居的喜悅、內心的寧靜,激發學生親近自然。

  根據文本特點,依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單元“觸摸自然”的單元主題,“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語文要素。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能借助注釋和插圖,展開想象,理解詩意,感悟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3、結合詩句,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體會作者閑居鄉村喜悅和內心的寧靜。

  教學重點:能借助注釋和插圖,想象畫面,理解詩意,感悟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結合詩句,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體會作者閑居鄉村的喜悅和內心的寧靜。

  二、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教學中我采用講授法、談話法、情境創設法、品讀感悟法。講授法便于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的學生很少有用心觸摸自然地機會,基于這一點,我巧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學生走進詩歌米描繪的美麗意境,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

  三、說學法

  《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央。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采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借助插圖注釋,大膽想象等學法,理解詞意感悟詞的意境美,體會詞人表達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走進作者。

  本環節旨在檢查學生對前兩首古詩的背誦情況,因勢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出示作者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提取有效信息,了解寫作背景,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韻。

  正確流利地朗讀是讀懂古詩的前提,本環節我先請學生自讀,讀正確讀流暢,讀準節奏、讀出詩的節奏。教師隨機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示范,為深入學文掃清障礙。隨機出示有關通假字的詩句,深化學生對這一語言現象的了解,突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三)研讀古詩,解意悟情。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本環節我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闕,借助注釋和插圖,展開想象,理解詩意。結合詩句想一想: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引導學生解讀古詩動靜相襯,聲色相襯的寫作密碼,感受鄉村夏夜景色之美,在朗讀品味中體會作者偶遇喜鵲的'驚喜與展望豐收的喜悅及內心的寧靜。學習下闕時我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和插圖,展開想象,理解詩意。再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說說:詞人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抓詞扣句,推己及人,走進詞人的內心,感受詞人由最初的喜悅,到山雨降臨無處躲雨的焦急,再到峰回路轉茅店忽現的喜悅的心路變化過程,體會作者夜游山林之趣。閱讀時結合課文內容想開去、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的學習方法得以踐行。“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單元語文要素得以體現。

  (四)對比閱讀,體會情感

  本環節我引導學生將本詞與《宿建德江》對比閱讀,發現其異同,并適時引入有關“月”的詩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深化學生對“月”這一意象的了解,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身為師者一定要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詩教學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課堂界限,引入了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以詞帶詞,拓寬學生的知識積淀,感受詞人的愛國情懷與壯志難酬的無奈,讓學生對詞人有更全面的了解,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

  (六)作業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作業是:

  1、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將本詞改編為一篇小短文。

  3、搜集并積累辛棄疾的詩詞。讀寫結合,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七)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應該是袖珍版的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濃縮。因此在板書時我只出示了詩歌的核心內容及詩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了呈現課堂內容,深化課堂所學,便于學生記憶。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首先,我要說的是教材:

  本文是西師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以簡潔、樸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夜行黃沙嶺所看到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多角度、探究性閱讀的精神。結合“三維”目標及本文內容,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的意境美;

  2、 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夜行黃沙嶺所看到的美景;

  3、 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的意境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為了完成暨定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卓越課堂以及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我將與學生采用以下教與學的方法:

  1、 教學中注重“溶情”;

  2、 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3、 給孩子一個“感悟的課堂”;

  4、 引領學生去讀書。

  基于以上認識,現在,我該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走向文本了。

  一、 開門見山 直奔主題(用時約2分鐘)

  本節課的導入,我要做到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對本節課的內容有所了解,做好思想準備。我可以這樣教學: 今天,我們學習第29課詩詞兩首中的第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板書: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并且這樣的設計還可將學生很快引入文本。

  二、 細讀課文 品味情感(用時約32分鐘)

  1、出示多媒體課件,觀察圖畫,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如果你就在這幅畫中,會說什么?把多媒體引入課堂,意在把現代教育教學手段與教學相結合,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這樣的安排,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接下來,就要找出課文中有關圖畫的描寫。

  學生通過自讀,不難發現詞的上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對這部分的教學,可采用“三讀”。一讀:找出句中寫景的詞;二讀:體會詩的意境美;三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三讀”可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方法,在讀書中體會作者寫景的方法,在讀書中領悟情感,還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我讓學生自學,這也是高年級學生應訓練的一種能力吧!

  接下來,多媒體出示詞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讀一讀,思考:你體會到了什么?于是,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在分小組朗讀中體會,也可讓學生與老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還可讓學生結合注釋與文本對話,再還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當教學“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時,我通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閱讀,結合上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抓住“忽見”一詞深刻領悟。一個“忽見”道出了作者在“兩三點雨山前”后見到茅店時的欣喜若狂。

  三、升華情感,拓展延伸(用時約2分鐘)

  是啊,作者夜行黃沙嶺看到了如此美景(板書:夜行——→黃沙 “美”置于箭頭上方),雖然中間遇到了一段小插曲,但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驚喜(同時將“喜”板書于箭頭下方),因為“路轉溪橋忽見”嘛!作者如此,你呢?請趕快與同學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美景吧!

  我還結合不同層面的學生安排了課外練習: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搜集所學過的其它的詞并讀一讀。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再次敬禮)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這首詞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六單元中的一首詞,作者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西江越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二)、能力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3、背誦詞、默寫詞

  (三)、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熱愛大自然。

  2、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

  四、說教法:

  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五、說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生:學生會異口同聲“愿意”。

  師: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回答下半句)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詞

  1、學生自讀詞。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 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2)、簡介詩人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這首《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是作者罷官回鄉時所作。

  (3)、交流討論:說說詞中描寫了那些事物?

  2、學生帶著情感再齊讀詞。

  (三)讀懂詞

  1、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

  (4)、多媒體煽情:媒體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2、品讀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導想象:

  (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

  (3)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四)讀透詞

  1、齊讀詞

  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誦詞。

  (五)拓展訓練

  1、選詞中的一句話,用畫筆畫出來。

  2、積累其他田園詩或辛棄疾的其它詞

  (六)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以動襯靜(迷人)熱愛大自然

  情:說豐年(喜悅)關心農民生活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4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來自東流完小的徐xx。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它是選自西師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一首詞。

  一、說教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

  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以誦讀來“幫助”解析。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從教學目標的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出節奏。

  2、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品味詞的意境。

  3、通過反復誦讀和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并會背誦。

  三、說教學設計理念:

  考慮到本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品讀詞文,通過想象,把平面的詞句想象成為一幅鮮活的畫面,一幕立體的場景,進而理解詞句的內涵,體會詞中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結合臺階式備課要求、我們設立了三個落點教學模式。落點一:初讀詞,感知音律。

  活動1:通過課前活動,讓學生背誦已學過的古詩,來導入新課,同時為后面介紹詞埋下伏筆。再請同學們觀察題目,看和以往的古詩題目有什么不同,從而給學生介紹詞有詞牌名、題目,并理解課題意思,

  然后簡介作者。

  活動2:在活動1基礎上再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xiàn的讀音,并通過出示帶有節奏劃分和押an韻字的PPT,來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從而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落點二:理解詞,讀中入境。

  活動1:通過播放配樂的朗誦,讓學生初談感受,并從景物引導出詞人的喜悅之情。

  活動2:出示上下闋,分別理解詞句的`意思。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努力的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互助交流,大膽發言,師生合作,在交流中不斷的去深化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感受詞中的意境美。如在交流“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時引導學生感受畫面的美感,感受詞人舒適愉悅的心情。讀出夏夜的清幽;在交流“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時,讓學生明白是青蛙在“稻花香里說豐年”,感受詞人看到豐收在望的喜悅和驚人的想象力。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數字入詞的韻味,“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句則讓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體會詞人的驚喜,讀出詞人的心情。活動3:通過古今對譯讀,去感受詞中描繪的意境。

  落點三:誦讀詞,境中悟情。在這個環節,學生已理解詞意,進入意境,我們再帶著詞人的那份驚喜,播放帶有意境的背景音樂,反復吟誦,從而體會詞人的喜悅。

  然后在出示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讓學生體會到辛棄疾是一個一直關心人民疾苦,常常因農民的豐收而喜悅,也為百姓的疾苦而傷懷的人,他被迫罷官,但還心系天下,他想為老百姓謀幸福,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種無奈心情。

  最后,讀一讀辛棄疾的另一首詞《菩薩蠻.稼軒日向兒童說》,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

  結束:我的說課完畢!歡迎各位評委、老師們提出質疑意見。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

  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以誦讀來“幫助”解析。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三、說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六年級學習詩詞的要求:“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想象等來體現作品的內容和感情。”考慮到本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品讀詞文,通過想象,把平面的詞句想象成為一幅鮮活的畫面,一幕立體的場景,進而理解詞句的內涵,體會詞中的情感。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五、說教學過程:

  結合《課標》要求、我設想了五字課堂教學模式。

  1、導

  通過曲調《破陣子》和《西江月》的對比,使學生了解詞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選擇什么樣的詞牌名就決定了詞的風格。

  2、讀

  讓學生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實現對古詩詞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詩人之情,要讀懂詩詞的景,詞的意境就呈現在眼前了。

  3、賞

  賞析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蘊。以誦讀想象來“幫助”賞析,帶學生感受詞的意境美。

  4、悟

  在賞析中,體會此人對景的喜愛之情和期盼豐年的喜悅之情。

  5、寫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做到文景合一,身臨其境。

  六、說板書:

  根據板書的科學性、直觀性、藝術性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此設計內容精煉,條理分明,既顯示了課文的結構,展示了課文主要內容,又主題突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景(美)情(真)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6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宣化區東二道巷小學的教師郭xx。您剛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選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說教材: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2005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并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于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仿佛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說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說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說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說教學過程:

  說教學流程:

  一、 引讀——與學生對話

  1、復習《清平樂》,了解作者

  2、 破題,理解題目。

  二、 初讀——與文本對話

  1、 讀正確,讀流利

  2、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了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三、 品讀——與作者對話

  1、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聞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并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涌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通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擴讀——與宋詞對話

  1、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2、 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導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后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詳談教學過程及特點: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 注重個性培養,處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尊重每個學生的朗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內容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

  “你從詞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這個問題貫穿于品讀詞作的環節始終。學生只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并賦予形象的體態語言,這時,他們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

  2、作業安排賦予學生選擇權

  校本教材內容的講授刻意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更多的是激發并保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最后,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可以自己嘗試再創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或其他宋詞作品,還可用為這首詞配上畫,再現黃沙嶺美麗的夜景……

  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二、 以誦讀代解析,感受全詞意境美。

  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創作所達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藝術境界,是通過對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繪,與詩人內在的情意有機地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情境交融,含義深遠的生活畫面。”“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畫面,“意”則是這些物景或生活畫面中所蘊藏著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其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意境美是一首詩詞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如何才能去領略唐詩宋詞的意境美呢?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品詩詞,畫詩詞,進而進入個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領略到“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補充資料注重形象感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并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而音樂卻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進而升華情感。

  三、 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具體表現在兩個環節:

  1、 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節奏中的難點

  讀好宋詞的節奏是感悟宋詞魅力的前提。在本課的“讀出這首詞的節奏”環節中,有這樣一處難點(播課件)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一句的節奏劃分與前幾句是不同的,而學生很容易混為一體。這時,多媒體課件的出現便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節奏問題。

  2、運用多媒體創設詩詞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留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7

  說教材: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版小學語文教科書 第十冊29課的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說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畫畫面,相互交流,體會心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加深體驗。通過課后搜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說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的意思,感受詞中描繪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詞與詩的不同。

  說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求知欲,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學生會異口同聲“愿意”然后我出示: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很快進入了良好的學習形態。我接著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與文本對話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柔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認識。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

  3)、請同學們自由地訓練朗讀這首詞,注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5)、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增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三)、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品讀上闋 】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覺得器官,欣賞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靜,安謐。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么的一幅畫面?

  (學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漸漸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適,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

  4、指導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么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么?(高興、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品讀下闋

  過渡:這么布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畫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預備質疑。

  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 引讀----“舊時茅(jiu shi mao)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4、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導想象:[(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繁茂;(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

  (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突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導朗讀。

  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

  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夫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四)、讀透——與時空對話

  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幅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愿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齊讀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六)、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一一首宋詞都像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跡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讓我們感受到美就在我們身邊,放開我們的歌喉歌唱美,拿出我們的畫筆描繪美,作一首小詩吟誦美------盡情的表達吧!

  六、板書

  板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對知識的高度概括。為了起到示范導學、質疑解難、活躍思維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看:月 鵲 夏夜清幽

  聽:蟬鳴 蛙聲 熱愛大自然

  聞:稻花香 關心人民生活

  想:豐年 企盼豐年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相關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04-0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說課稿03-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說課稿04-09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03-30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分析03-2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資料04-19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講稿03-28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03-25

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講稿04-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57页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 青青青视频香蕉在线视频 | 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 | 久久极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