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教學分析

時間:2024-07-11 14:00:11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教學分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驚鵲﹑鳴蟬﹑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2005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并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于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仿佛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教學過程:

  簡介教學流程:

  引讀——與學生對話

  復習《清平樂》,了解作者

  破題,理解題目。

  初讀——與文本對話

  讀正確,讀流利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了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品讀——與作者對話

  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聞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并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涌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擴讀——與宋詞對話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導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后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詳談教學過程及特點: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注重個性培養,處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尊重每個學生的朗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內容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

  “你從詞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這個問題貫穿于品讀詞作的環節始終。學生只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并賦予形象的體態語言,這時,他們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

  2.作業安排賦予學生選擇權

  校本教材內容的講授刻意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更多的是激發并保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最后,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可以自己嘗試再創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或其他宋詞作品,還可用為這首詞配上畫,再現黃沙嶺美麗的夜景………

  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以誦讀代解析,感受全詞意境美。

  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創作所達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藝術境界,是通過對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繪,與詩人內在的情意有機地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情境交融,含義深遠的生活畫面。”“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畫面,“意”則是這些物景或生活畫面中所蘊藏著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其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意境美是一首詩詞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如何才能去領略唐詩宋詞的意境美呢?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品詩詞,畫詩詞,進而進入個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領略到“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補充資料注重形象感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并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而音樂卻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進而升華情感。

  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具體表現在兩個環節:

  1. 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節奏中的難點

  讀好宋詞的節奏是感悟宋詞魅力的前提。在本課的“讀出這首詞的節奏”環節中,有這樣一處難點(播課件)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一句的節奏劃分與前幾句是不同的,而學生很容易混為一體。這時,多媒體課件的出現便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節奏問題。

  2.運用多媒體創設詩詞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留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

  b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c品讀詩詞之后,一個《西江月》flash播放使用,使得學生切實感受到宋詞真的是可以唱的,不禁跟著歌聲哼唱起來,而且唱得還極有韻味。

  從這幾方面來看,多媒體的運用無疑給本節課的古詩詞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而使古詩詞的教學盡顯詩情畫意,充滿靈動與精彩。

  以點帶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有人說,沒有見識過的世界,學生總是充滿了好奇。我倒是覺得,窺見一斑的美好更想觀其全貌。順應這樣的心理,擴充辛棄疾的其他作品,帶學生走進遙遠的宋朝,在似真似幻中,在反復讀題中再次感受詞中所蘊含的意境,更激起學生學詩詞的熱情。

  哀怨與惆悵的《丑奴兒》

  雄壯豪邁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

  清新婉約的《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介紹相關網站

  說教學評價及效果:

  《新課程標準》說: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應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因此,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形成性評價,分別采用了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誦讀表現給予及時、多元的評價。“你認為自己讀得怎么樣?”“他讀得好嗎?好在哪里?”這樣的語言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及誦讀能力,加深了對這首詞的領悟。

  教學效果:

  縱觀整節課,我通過創設情境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引導學生一起穿越時空,和詩詞作者同悲喜共情感,讓詩詞意境中的“畫卷美”“音韻美”的到較為淋漓盡致的表現。

  但仍有這樣的困惑:如何準確地明確古詩詞教學在課堂教學及校本教研過程中的區別,把握古詩詞的重點,仍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探討。

  說板書:

  根據板書的科學性、直觀性、藝術性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此設計內容精煉,條理分明,既顯示了課文的結構,展示了課文主要內容,又主題突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景(美) 情(真)

  拓展閱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萌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游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 “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 “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黃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教學分析】相關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講稿04-1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說課稿03-27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分析12-2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03-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分析04-20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詩意分析04-2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分析03-2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04-19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學實錄09-1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AV不卡网站永久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日韩久久精品五月综合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