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鄉愁》閱讀題及答案

時間:2024-10-09 08:17:39 席慕容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席慕容《鄉愁》閱讀題及答案

  席慕容的《鄉愁》寫了故鄉的歌謠,故鄉的景致,古樹的年輪,作者從濃濃并且熟悉的鄉音入手,再從熟悉而又模糊的故鄉曾經的景致續寫鄉愁,最后從內心綿延不絕的鄉愁的形象化作大樹的年輪,永遠的思鄉之愁就這樣通過形象的景物,化抽象為具體的表現了出來。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席慕容《鄉愁》閱讀題及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席慕容《鄉愁》閱讀題及答案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妁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閱讀題目

  1、這首詩用于哪些形象表現詩人的鄉愁?

  2、很多詩人都把鄉愁和月亮聯系在一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嗎?

  《鄉愁》閱讀答案

  1、月夜的笛聲,霧里的揮手別離,沒有年輪的樹。

  2、由月亮的陰晴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或月明之夜會引起人們的思鄉愁緒;以明月寄情傳意。)

  拓展閱讀:《鄉愁》賞析

  《鄉愁》詩歌賞析篇一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里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蒙的云霧。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鄉愁》詩歌賞析篇二

  鄉愁,總會觸動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席慕容的《鄉愁》更是如此.

  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后來赴臺灣.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

  一首《鄉愁》猶如一首思鄉曲,永久的在心頭縈繞: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節)

  僅此兩句,已經讓人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么心動的感覺.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第二節)

  初讀,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細讀才明白,為什么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

  臺灣本來就屬于中國,但總有一些分子在中搞破壞,想讓大陸與臺灣“母子分離”,血濃于水,我們和臺灣永不分離.無論如何,不惜任何代價,我國不會對臺動武的,臺灣回歸祖國是早晚的事.其實,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我也很喜歡,無論從什么角度講,都是關于大陸和臺灣的問題.多少游子都期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家鄉的美,最美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家鄉.

  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第三節)

  詩歌最后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的深切與久遠.

【席慕容《鄉愁》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鄉愁席慕容閱讀答案09-25

席慕容《鄉愁》閱讀及答案06-14

鄉愁席慕容閱讀答案10-25

《鄉愁》閱讀題及答案09-27

席慕容《鄉愁》初中現代詩閱讀及答案08-27

席慕容鄉愁原文閱讀10-09

現代詩《鄉愁》的閱讀題答案05-15

《鄉愁》閱讀及答案08-16

《鄉愁的滋味》閱讀答案11-29

《鄉愁》原文及閱讀答案07-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综合专区亚洲无 | 亚洲中文字幕永码永久在线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另类婷婷久久 |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