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 1
辛棄疾是我最崇拜的偉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字號“稼軒居士”。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賞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詞抒發了辛棄疾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特別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更使人感受到《水倉吟·登建康賞心亭》整首詞蕩氣回腸。但是整首詞還不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當然,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辛棄疾的愛國之情。辛棄疾22歲就拉起千人隊伍、率萬人南下歸宋,當時他還是個英雄少年,卻如此血氣方剛,欲為朝廷通殺賊寇,收復失地這又是何等的豪壯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再也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中凜然的殺氣和磅礴之勢。我們要永遠記住,熱愛祖國是每個中國人必備的品格,我們現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認真、努力地學習,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 2
詞至南宋發展鼎盛。南渡詞壇領袖代表人物:稼軒(辛棄疾)、白石(姜夔)、玉田(張炎)、壁山(王 孫)、梅溪(史達祖)、夢窗(吳文英)、草窗(周密),還有竹山、陸游、張孝祥、陳亮、劉過,《漱玉詞》女詞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棄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故園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歲便參加抗金起義軍。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誣落職,先后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閑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
唐詩宋詞中大家公認,詩中太白,詞中稼軒。辛棄疾不僅是將帥之才,也是南宋詞壇大家。我稱辛“詞霸”也。人都說辛棄疾詞好,尤為長調好,縱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詞給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滄桑感。辛詞的字里行間,洋溢著英雄報國為己任的豪邁,又有沉重的悲愴之情。這種真摯濃厚、鏗鏘頓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詞中。
翻開《辛棄疾詞集》你會鑒賞到,愛國抗金是辛棄疾詞作的主題。每篇詞散發著英雄主義的獨特魅力。辛棄疾是一位胸懷報國大志,有著英雄襟懷,奔馳縱橫戰場的'英雄人物。前人將詞分為婉約、豪放兩派,易安為婉約派,幼安為豪放派。辛最可貴是還有堅定的社會擔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南宋,他少年帶兵抗金,老來披甲征戰,是身體力行的愛國英雄。我認為辛棄疾寫詞做人都是堪稱一流,是楷模,至今讓后人敬佩。
胡適評論辛棄疾說:“才氣縱橫,見解超脫,情感濃摯,無論長調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現。”胡適先生一語中地。辛棄疾的確是位天才,他現存有六百多首詞,他的詞才氣縱橫,放筆快意,在那個亂世寫出大量眾多的詩詞。許多古人學他的詞,王國維說:“讀東坡、稼軒詞,須關其雅量高致。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我以為詩詞最難模仿,辛詞中那種蕩氣回腸實乃人格本色也。
辛棄疾閑居江西鉛山瓢泉時,寫了幾首瓢泉詞。很喜歡將其錄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鉛山縣期思村瓜山下。辛棄疾取孔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含意,取名為瓢泉。《鉛山縣志》記載:“瓢泉,在縣東二十五里,泉為辛棄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規圓如臼,其一規直若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鑒。”
學習填寫《水龍吟》時,初見辛棄疾【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這首詞,感覺新鮮有趣。其實宋代以來有些詞人用楚騷的“兮”、“些”等句式填詞。它是詞體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詞押韻時,是以句子最后一個字作韻腳,而是用<楚辭>語尾字“些”作后綴的尾字。后來才知詞作者又另用平聲“蕭、肴、豪”韻部的字作實際的韻腳。這就是古人所謂的長尾韻。“這種格律聲韻具有和諧回應的美,猶如是有兩個韻腳在起作用。”
文載道,詩言志,詞緣情。早期詞人多是離別傷感,以至美艷之詞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詞中的出現就越來越頻繁。辛棄疾是熟練自如地運用楚辭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騷是辛詞的重要資源,也是構成其含蓄沉郁詞風的要素之一。原來辛詞的根在屈原楚騷,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葉茂。
從《辛棄疾詞集》整理挑出【水龍吟】詞牌詩詞多首。含定格和變格兩種詞格,《詞林正韻》不同的韻部。后學僅此學習欣賞足矣,不敢妄加評論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 3
我看到的資料里,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從小苦練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蹂躪,二十二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有一次軍中出現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提劍單人獨馬追了兩天,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光復大業,他說服義軍首領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料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判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那時候他還是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只想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手里失去了利劍,就只剩下了一只羊毫毛筆,他再也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了,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它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在歷史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重讀他的作品,扔感到一種凜然和磅礴之勢。比如著名的《破陣子》。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
除了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曹植作為統率,大軍還未出發他自己就先爛醉如泥,李白雖號稱在鬧市中有殺人的膽量,也只是動動嘴皮子或如謝安那樣玩玩
花花腸子,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都是
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上滾過來的經歷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據說曾經讓西夏人聞風喪膽,不過據目前的資料來看,似乎也沒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場的記錄。“劍指三秦”“西風塞馬”“投鞭飛渡”,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帥才,他在《九議》書中主張編練特種部隊,重視諜報和情報認為是部隊的耳目,勝負的關鍵,他的兵學的.思想不在戚繼光之下。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只能熱淚橫流。
他在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寫了一首《水龍吟》。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里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了他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盡職而招災。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間有又三十七次被調動。每到一處他都特別認真,激情工作時刻擺出一副要沖向前線的樣子,他這種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畏縮圓滑,嫉賢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場上立足。
“過則成災”終于惹來許多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時用時棄。危難時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在詞中到處用典,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么只圖茍安而不愿去收復失地。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 4
詞作開篇即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描繪了壯闊的秋景,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高遠寥闊的境界。這種景象的描繪,不僅僅是自然之美的展現,更是詞人內心情感的外化。辛棄疾從北方“突騎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報國,但現實卻讓他深感無奈與悲憤。在這清秋的時節,詞人登高遠望,眼前的景象觸發了他濃烈的鄉關之思和家國之愁。
詞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等句,更是將詞人的孤獨與悲憤表現得淋漓盡致。落日斜掛,孤雁悲啼,詞人身為江南游子,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這種無奈與悲哀,令人動容。他“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卻無人領會他的心意,這種孤獨與無助,讓人深感同情。
在下片中,辛棄疾更是連用三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志向與悲嘆。他引季鷹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許國;引許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為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風雨飄搖;又引桓溫北伐路上對時光飛逝之嘆,表達自己功業未建年華虛度的感慨。這些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詞作的內容,更深化了詞人的情感表達。
讀完整首詞,我深刻感受到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與壯志未酬的悲哀。他身為南宋的愛國詞人,一生都在為抗金報國而努力,但現實卻讓他屢屢受挫。他的詞作中,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與對個人無力改變現狀的遺憾。這種深沉的`情感,讓人在感嘆詞人命運的同時,也反思自己身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是否也能像辛棄疾一樣,將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懷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一首飽含深情與壯志未酬之感的詞作,它讓我們看到了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與英雄氣概,也讓我們在感嘆詞人命運的同時,反思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 5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遠的詞作,讀后讓人不禁為詞人的豪情壯志與無奈悲嘆所觸動。
詞中,辛棄疾以登高遠望的視角,描繪了一幅壯闊的秋日景象,楚天千里,水天相接,既展現了自然的遼闊與壯美,也暗含了詞人內心的廣闊與高遠。然而,在這壯麗的景象之下,詞人卻流露出深深的孤獨與無奈。他身處江南,卻心系北方,身為游子,卻難以割舍對故土的深情厚誼。這種家國情懷與個人命運的交織,使得詞人的情感更加復雜而深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幾句,更是將詞人的孤獨與悲涼表現得淋漓盡致。落日余暉,孤雁悲鳴,詞人獨自站在高樓之上,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思念與哀愁。這種情感的抒發,不僅展現了詞人的個人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以及詞人對于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
在下片中,詞人連用典故,表達了自己對于國家興亡的關切與對于個人命運的無奈。他借古人之事,抒發自己的壯志未酬與報國無門的.悲憤。這種情感的表達,既是對個人命運的悲嘆,也是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詞人深知自己無法改變現實,卻仍然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與理想,這種精神令人敬佩。
讀完整首詞,我深刻感受到了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與英雄氣概。他身處亂世,卻心系國家,雖然個人命運多舛,卻始終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與理想。這種精神不僅在當時具有深遠的意義,也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啟示。它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與理想,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遠的詞作,它讓我們看到了辛棄疾的豪情壯志與無奈悲嘆,也讓我們在感嘆詞人命運的同時,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與穩定,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辛棄疾《水龍吟》讀后感】相關文章:
水龍吟辛棄疾05-31
水龍吟辛棄疾11-30
水龍吟 辛棄疾11-03
辛棄疾水龍吟08-21
辛棄疾 水龍吟11-16
辛棄疾的水龍吟09-09
(精選)水龍吟辛棄疾07-28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09-18
辛棄疾古詩《水龍吟》10-15
水龍吟辛棄疾名句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