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的詩詞注釋和賞析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辛棄疾的詩詞注釋和賞析,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辛棄疾的詩詞注釋和賞析【1】
《鷓鴣天 送人》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作品賞析
【注釋】:
這首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上闋頭二句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 。”認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 。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 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 ,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 ,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 ”,就只取“離”字義 ,“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中 、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 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 ”,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 奸貪兇暴 ”、“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 、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同此悲憤;白居易《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風度。
辛棄疾:《丑奴兒》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丑奴兒》
【內容】: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閑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于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里卻是包含著憂郁、沉悶不滿的情緒。……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閑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閑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
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這首詞寫得委婉蘊藉,含而不露,別具一格。
辛棄疾的詩句: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①,更吹落、星如雨②。
寶馬雕車③香滿路。
鳳簫④聲動,玉壺⑤光轉,一夜魚龍⑥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⑦,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⑧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⑨處。
注釋:
① 花千樹:燈火極極多盛,如千樹繁花。蘇味道《觀燈》:“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② 星如雨:指漫天的焰火。
③ 寶馬雕車:形容馬車之華貴。
④ 鳳簫:相傳簫史善吹簫,能吹簫引鳳,故名。
⑤ 玉壺:白玉作的燈。
⑥ 魚龍:指魚形、龍形的燈。
⑦ 蛾兒雪柳黃金縷:古代婦女頭上的飾品,周密《武林舊事?元夕》:“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
⑧ 驀然:忽然。
⑨ 闌珊:零落、冷清。
賞析:
炎樹銀花,流光溢彩滿是艷麗繁華景象,溫柔富貴氣,卻非詞人懷抱。追尋處,只有暗香縈繞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轉,才跳入幽遠意境,才知種種鋪金疊翠作的只是一暮華美之至的背景。燈火闌珊處,自是詞人感懷傷世之懷抱。跌宕至此,又是裊裊收回。
辛棄疾介紹【2】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辛棄疾現存詞600余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
關于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斗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為“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之事,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
他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如“四書五經”。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實施。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的詩詞注釋和賞析】相關文章: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8-24
鷓鴣天辛棄疾注釋及賞析06-11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9-22
李白的經典詩詞注釋及賞析07-14
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宋代04-21
辛棄疾《送別湖南部曲》詩詞原文及注釋08-01
辛棄疾詩詞《摸魚兒》的原文及賞析08-23
淚李商隱詩詞注釋賞析08-29
金谷園杜牧詩詞注釋及賞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