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木蘭花慢》閱讀練習及答案
篇一:木蘭花慢辛棄疾閱讀答案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視草③,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將赴京城臨安。悴,副職。辛棄疾當時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漢有承明廬,為朝官值宿之處。③視草:為皇帝起草制詔。
1. 賞析 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兩句的妙處。(5分)
參考答案:
①描寫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嘗美食、回家后享受兒女團聚的天倫之樂的情景。(2分)
②運用想象與列錦的手法(眾多的名詞意象組合),強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團聚的畫面感,情感由送別的悲傷轉為對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達了情感。(3分)
(意思對即可,共5分。)
2. 詞的下闋表達了詞人哪些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①激勵友人奮進,稱贊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為皇帝起草制詔;
②壯志難酬的苦悶,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腸滿懷,借酒澆愁。
③殺敵報國的渴望,有為國效力的壯志豪情,而夢中才有執弓弦馳騁戰場的場景。
賞析:
《木蘭花慢 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這首詞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屬安徽)任上,是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臨安而作。上片寫惜別之情和流光虛度之嘆。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全詞運用對比的手法寄托情懷,從 怯 開始,到 況 一進,再 只管 一恨;到下片 便好 到 問我 到 醉來 ,層層相催,逼人欷獻嘆惋。抒發離情中透露著豪放。
本篇為送別詞。
上片寫送別情景,表現對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寫了老大無成遲暮之悲。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詞深沉悲慨的基調。面對眼前離別的酒宴,詞人思緒萬千,覺得興致趣味消減,開始擔心害怕匆匆飛逝的流年。詞中并未點破詞人所憂悶的事情,但從 老來 二字,可見端倪。辛棄疾寫本詞時,正值壯年,卻以老邁自居,為何?聯系當時的局勢,就可理解。乾道八年,辛棄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當時南宋朝廷茍且偷生,眼看北伐遙遙無期,詞人擔心自己老了,再也沒有報國的機會,于是直言 老來 ,而又 怯流年 。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此時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離去,再加上自己身處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覺悲涼愁悶?但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流水也無情全不顧人感受,和西風一道只管送你的歸船。 都不管 和 只管 二詞,一語雙關,既是責怪流水與西風的無情,又暗示范倅離任是因朝中惡勢力當道。末二句筆鋒陡轉,轉為溫馨平和的場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鱸魚,中秋夜和兒女一同歡聚燈前。此句為詞人對范倅離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倫之樂的想象。
下片寫別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設想友人將有美好前程,也抒寫了詞人愁腸病酒、報國無門的苦悶。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風格沉郁頓挫。
篇二:木蘭花慢辛棄疾閱讀答案
愛當壚年少,將雅調,寄幽情。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都來四條弦里,有無窮、舊譜與新聲。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蓁箏。
落紅。天氣暖猶輕。洗耳為渠聽。想關塞風寒,潯陽月色,似醉還醒。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
注:律呂,此指樂律或音律。蓁,一種弦樂器,如箏。 語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鄉。
21.下片 潯陽月色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寫出白詩中與此句匹配的相關詩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與下片對琵琶演奏描寫角度的差異。(5分)
參考答案
21.(2分)
①潯陽江頭夜送客(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
②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5分)
①上片從樂曲方面來描寫(樂曲的演奏者、樂曲旋律的復雜變化、樂曲聲律的高雅等),側重正面描寫、直接描寫。
②下片從聽者方面來描寫(氣氛感受、典故聯想、景色渲染等),側重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辛棄疾《木蘭花慢》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李清照聲聲慢閱讀練習及答案06-28
品賞辛棄疾中秋詞《木蘭花慢》09-17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辛棄疾原文及賞析08-30
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閱讀練習及答案03-12
《宋史·辛棄疾列傳》的練習及答案08-14
木蘭花閱讀答案08-20
辛棄疾《水調歌頭》閱讀答案及賞析11-04
辛棄疾宋詞《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賞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