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

時間:2024-09-27 11:04:36 澤彪 徐志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

  提到徐志摩,很多讀者想到了兩個方向,一個是他在文學上的突出貢獻,另一個就是他在愛情上的傳奇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一生的情感故事:

  一、與張幼儀的情感故事

  1915年,由政界風云人物張君勵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后生了兩個兒子,能相夫教子。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離婚。

  二、與林徽因的情感故事

  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徐志摩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與發妻張幼儀離婚。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徐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1920年至1921年間,徐志摩在倫敦認識了林徽因,這才是他想像中的理想女人———美麗、純潔、天真、活潑。他們兩人在英國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回國后,他仍忘不了這個清新脫俗的“林家女孩”。但林徽因回國后經過權衡,已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有婚約。泰戈爾來華期間,徐志摩得以和林徽因再次接觸,重燃舊情。但林徽因此時心意已決,不久便和“準丈夫”梁思成共赴美國求學。徐志摩因此灰心到了極點。就是在這樣一個時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樣忍淚度日的陸小曼。他們的相遇,使他們的忍淚和灰心漸漸化成了愉悅和希望,這段萬眾矚目的驚天愛情就此拉開了序幕。

  三、與陸小曼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留學后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至于陸小曼和徐志摩相識的場合,大致的提法是在北京交際場的舞會上。他們兩個,一個是窈窕淑女,情意綿綿;一個是江南才子,風度翩翩;一個是朵含露玫瑰,一個是抒情的新詩,干柴碰上烈火,怎么會不迸發出愛情的火花?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里,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過得浪漫、愜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陸小曼的病,由于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于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渾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她每天過午才起床,在洗澡間里摸弄一個小時,然后吃飯。下午作畫、寫信、會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聽戲。徐志摩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后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于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即便如此仍不夠陸小曼的揮霍。

  1929年,徐志摩辭了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的教職,繼續在光華大學執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并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委員。上海南京兩地來回跑,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陸小曼在歡場里的無度的花銷。

  知識擴展: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志摩詩歌創作的歷程:

  1.徐志摩的詩歌作品有哪些

  從1922年自英國留學歸來到1931年因飛機失事而身亡,徐志摩的詩歌創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年,但卻留下了四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

  以1927年為界,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可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第 一部詩集《志摩的詩》( 1925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 進步的人道主義。自第二部詩集《翡冷翠的一夜》( 1927年)起,詩人的視野已經 逐漸從時代、社會收縮到個人情愛之中。

  到了《猛虎集》(1931年)和《云游》( 1932年),則基本上是沉醉于獨自的低吟了。由此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徐志摩詩 歌的思想情調經歷了從有較多的現實內容轉向富有更多的個人情懷,從揭露社會的黑暗轉向沉醉于“自我”隱秘的一個衰退過程。

  然而,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技巧卻是日 趨成熟和完善,并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2.論述徐志摩詩歌創作思想意義及藝術風格

  一、藝術風格

  徐志摩的詩十分注重意境,大部分詩作形成了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于他的豐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像《毒藥》、《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象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二、思想意義

  部分詩作暴露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表達了對勞苦人民的同情。

  3.徐志摩的創作背景

  關于《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閑自在的日子。

  據他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

  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比較盡快,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

  對于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體現的英國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橋理想。

  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

  回國后寫詩《康橋再會罷》。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歸國后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詩人三次離別康橋時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戀,第三次再別時心情大不相同,因為回國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使他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以由“單純的信仰,流入了懷疑的頹廢”。

  所以在《再別康橋》中,已然找不到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凄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注重形象思維,主張將真實的感情,通過豐富、獨特具有詩人內在感受的藝術形象和創設詩的意境來抒發,以期達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寫的是詩人的離別愁緒,突出的感情是一個“別”字。

  詩歌重點寫的“境”,則是康橋的康河。他敏銳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的具體形象,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觀。

  對“撐篙”的追憶,更是詩人在感到理想破滅后,傷感無奈的“尋夢”聯想。詩作巧妙的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離別愁緒,使詩篇格調輕盈柔和,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 在語言上喜用迭字強化感情,營造了一個寧靜、沉郁的別離氣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調,產生了一種輕靈柔和和回環的音樂美感,朗誦時富有一種音節的節奏感、韻律感。

  把詩人理想幻滅后的失望、無奈的傷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現的更為真切、深切和動人。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欧洲日本国产综合 | 亚洲日韩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