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別康橋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再別康橋教案 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系,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么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系?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艷影”是什么?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蕩漾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組合成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里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么?詩人寫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么?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采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回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范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2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鑒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通過對古代作品中“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導入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學生逐漸沉浸于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
(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教學環節通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教師活動學生明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鑒賞《再別康橋》。
三、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1、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別康橋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離別的對象特別
2、營造的氣氛輕松
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
賞析詩歌
1、形式:建筑美
2、語言:音樂美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3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通過誦讀法與涵泳法,品析詩歌所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詩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詩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法與涵泳法,品析詩歌所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講課之前,老師想先問大家幾個問題。還記得幾個月前從初中畢業時的情景嗎?大家在告別自己的母校時心情是怎樣的?
(請若干同學簡單分享自己的心情)
除了離別母校,我們的人生中還充斥著其他各種各樣的離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離別感受,大家有沒有想到一些與離別有關的詩詞呢?
(學生說出想到的詩句)
這些都是古典詩歌中十分經典的離別詩詞句。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一首不太一樣的現代離別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標題分析
關注詩歌題目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大家從這個標題中能獲取哪些信息呢?
(離別;再次離別;別的是康橋)
PPT展示徐志摩三次告別康橋的背景資料。
(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旅游后寫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國,獨自回到母校,朋友們都不在,回國途中于中國海上寫下《再別康橋》。)
三、一輪誦讀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青荇、榆陰、長篙、漫溯、笙簫)。
2、大家覺得這首詩的韻律讀起來美不美?為什么美呢?
明確:
①“輕輕”、“悄悄”等疊詞的反復使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②每節押韻,逐節換韻,具有音節的波動和韻律感;
③回環復沓,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
這種由詩歌韻律和諧、節奏鮮明所帶來的美感,我們稱之為“音樂美”。
3、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個十分突出的特征——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感。如果把詩里的每個字看成一塊磚,把整首詩看成一棟建筑物,大家認為它美嗎?(PPT展示本詩的不同排版方式讓學生比較。)
明確:從段落上看,每節四句,各句錯開,整齊劃一。
從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飭和節的勻稱。
這種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所帶來的美,我們可以稱之為“建筑美”。
四、二輪誦讀
1、我們已經一起分析了這首詩的音樂美和建筑美。現在請大家一起齊聲把詩歌朗讀一遍。這次注意體會詩歌的內容美在什么地方。
2、在課堂一開始,大家回憶了不少古人寫離別的詩詞。徐志摩的這首詩和這些詩歌相比,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作別的卻不是人,是景物。用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具有詩意,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3、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有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至兩個比較喜歡的意象,討論這個意象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結:詩人選擇了巧妙的意象,并用華美的辭藻表現出來,使整首詩具有色彩感與動態的美感。這種畫面感的美我們稱之為“繪畫美”。
4、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剛剛我們已經從細節上考量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明確:作者情感變化圖
5、請一位同學根據情感變化圖,朗讀詩歌。讀完后大家點評其對感情的處理是否合理。
五、三輪誦讀
1、通過剛才反復的朗讀,我們整理出了這首歌具有“三美”——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PPT展示:
事實上,“三美”是由聞一多提出的創作主張,也是新月派的理論基礎。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在新詩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詩理論,并在創作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驗。本詩的作者徐志摩,便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2、接下來老師還要給大家提個問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告別的僅僅是康橋嗎?
預設:學生回答大致會出現三類。第一,詩人向母校劍橋大學告別;第二,詩人向過去的自己告別;第三,詩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別。
3、剛剛我們對詩歌的解讀都是基于詩歌本身,但是,文本解讀也同樣強調“知人論世”,即在解讀文本時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PPT展示徐志摩在康橋大學期間的資料。
總結:三段材料分別反映了徐志摩在康橋大學期間自由的大學生活、美好的情感回憶和資本主義理想。這些既是詩中所提到的“彩虹似的夢”,也正是作者所依依不舍、難以割舍的。
六、總結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說王國維的詩歌體現的是中國古典山水畫,那徐志摩則用他的畫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艷麗的西方油畫。我們能夠在詩中讀出詩人真摯的情感蓄積,正是因為詩人精心雕琢的形式、純熟技巧的運用、珠圓玉潤的華藻。這樣的詩怎么能不美呢?最后請大家帶上這節課對詩歌的理解,配上老師為大家準備的背景音樂,再集體朗讀一遍《再別康橋》。
提示:播放背景音樂。
七、作業布置
閱讀《康橋,再會罷》與《我所知道的康橋》,對比三篇有關康橋的詩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
再別康橋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層面:體會全詩巧妙的構思,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層面:朗讀、設問、啟發、講解相結合。
3.情感與價值觀層面: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
全詩意象的把握和體味。
教學難點:
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鑒賞方法。
教學設想:
一、回顧離別詩作,引出《再別康橋》
古來痛苦之事莫過于死別,恰如歸有光的三番喪親,林覺民的就義別妻;死的別離縱是無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離更令人黯然傷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此去經年,縱是良辰美景虛設,更與何人說”的凄清。
古人對于離別有著深深的體會與情思,那么現代人又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板書: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介紹徐志摩個人資料,他與康橋的淵源。
(1)學生讀一讀詩歌,說說詩人的初印象。(情感細膩、對母校的不舍、愛自由有夢想)
(2)作者徐志摩,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深受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人生觀:追求愛、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歡以浪漫主義的情思、筆調抒寫自我的性靈。詩作章法整飭,講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變化,代表作有《再別康橋》《沙揚娜拉》等。
他曾經這樣寫到:“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讀。(音樂美、建筑美)
明確: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學生自由朗讀;
齊讀;
教師范讀;
體會、找差距;
齊讀,指名讀。
詩歌朗誦不僅要咬準字詞的讀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詩人怎樣表達自己惜別情懷?)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
2、(1)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板書,圖畫PPT展示,繪畫美)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點評)【重點】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是“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導學生感受全詩意象之美:全詩通過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那份戀戀不舍,那份依依別情,詩人對康橋由衷的喜愛。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離別的對象與眾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的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明確: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
(4)潭水。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么這個夢引起我們什么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里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鐘",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鐘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
(5)“長蒿”一句。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6)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么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7)“輕輕的”“悄悄的”“沉默”。營造的氣氛輕松。“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五、遷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詩。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楊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5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
1.全詩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2.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鑒賞方法。
【教學思路】
這是一首柔婉,舒緩的別離詩。我想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詩人營造的意境,體味詩人的纏綿惜別之情。在意象、意境的把握上體味它的繪畫美,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徐志摩康橋泛舟情景)。觀看電視片段。
二、簡介作者及康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多媒體展示聽老師介紹,看多媒體展示。
三、初讀播放舒緩的音樂散讀詩歌
四、整體感知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預設: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思考
討論
發言
整體感受詩歌的情感。
五、創作背景探究詩人為什么對康橋感情如此之深?
多媒體展示:
詩人曾于1920年10月~1922年8月游學倫敦劍橋大學。這一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9642;序文》中曾經自說: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經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據他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常常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撥蕩漾的康河里劃船。此外,這里還珍藏著他刻骨銘心的戀情。討論思考
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1.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出來的?
預設: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2.關于意象
這些自然景物都很柔美。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3.將“金柳”比喻成“新娘”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預設: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
分析其他意象。朗讀詩歌
思考討論
回答問題
七、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于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請你從音樂美的角度,欣賞這首詩。
預設: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課堂小結】
意象是鑒賞新詩的重要方法,誦讀是詩歌欣賞的必要手段。誦讀
背誦
交流學后體會初步掌握通過意象鑒賞新詩的方法。
【作業布置】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6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熱愛、懷念、惜別之情,品讀詩人個性特征。
2.學會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重點:
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感恩、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手段:
多媒體渲染,小組探討,反復朗讀涵詠
導入:
同學們,有一個詩人曾經說過,“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同學們能夠猜出這個人是誰嗎?對,這個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通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欣賞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橋。
請學生介紹作者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寧,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師補充:
我們看,徐志摩一生短暫,但是他在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學創作中,給現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在現代文壇上始終是一顆皎皎明星。他的婚姻愛情故事也非常動人,三個女性與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人們說道,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人間的四月天》,同學們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關信息和詩歌作品,或者通過購買紙質書籍放在案頭時時欣賞,了解一下這位傳奇的詩人。
解析題目:為什么作者說是“再別”?
徐志摩三次旅行歐洲,在劍橋大學學習兩年,也就是詩歌中的康橋,他在劍橋大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流派的影響,結識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在這里他的詩情得到觸發,進入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康橋成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1922年離英前夕,寫有長詩《康橋再會吧》。1925年途經英國,沒有留下告別康橋的詩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歸國的海上,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寫下了這首傳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初次朗讀,注重朗讀技巧
我們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大家聽聽他的朗讀并作出評價。
朗讀技巧:重音,快慢,聲調高低,歡快或低沉
金柳(重讀)新娘、艷影(歡快愉悅)蕩漾(徘徊縈繞延長讀)招搖(延長)柔波(輕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適當讀快一些)彩虹似的夢(夢幻空靈的感覺)
第一、七節讀輕緩調,第五節適當高昂,第六節低沉
這首詩第二、三、四每節中,兩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續部分,一三行是主語部分,是一些具有寧靜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謂語部分,是對寧靜柔美性質的事物的進一步、具體的描繪,因此一三行重讀,二四行輕讀,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揚一抑的詠嘆效果。
現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一遍吧!
再次朗讀,劃分詩歌層次
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思考一下,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由哪幾節構成,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
本詩四行一節,一共由七節構成,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三次朗讀,研讀揣摩康橋風光景致
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徐志摩為我們呈現的康橋風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無情變有情,富有女性的溫柔、羞澀、美麗
波光里的艷影(擬人)---------心頭蕩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頭縈繞、搖蕩不去,美!
軟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搖甘心(擬人)------水草濃綠生機,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陰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為什么這么寫?
移情解釋:作者主觀感情投射到客觀物象上,并發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著作者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的回憶,作者認為這榆陰下的潭水承載著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回憶,這潭水就在作者的強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辭》有“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作者看到漫天飛舞的楊花,引發離別的傷感之情,眼前的楊花在詩人離愁的強烈傷感情緒下,移位成離人的眼淚。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些景物怎么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運用了暗喻、擬人、移情、想象、聯想等手法,描繪出筆下的這些景物,富有生機活力,充滿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溫柔嫵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對舊日夢想的懷念。
分析討論詩歌的關鍵點
1.作者在第一節連用三次“輕輕的”,有沒有累贅重復之嫌?
三次“輕輕的”是作者對自己離別時動作姿態的描寫。作者面對康橋,“輕輕的走”“輕輕的招手”,做出了這樣優雅瀟灑的姿態,實在是一種離別的樂觀的情緒表達。
這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是詩人形象呢?
樂觀,飄逸,灑脫,優雅的紳士形象。
2.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作者在離別康橋的那天,沿河劃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蟲也都陷于沉默,康橋的周遭環境是那么安靜肅穆,而作者在康橋景色的描繪中,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不時陷入對過去學習、創作、愛情等生活的美好回憶,徐志摩對康橋的懷念是靜悄悄的進行著的,是屬于個人的獨家回憶的,是不可以用歌聲表達出來的,是作者灑脫、優雅的性格的寫照。
課堂總結及布置作業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對康橋進行了一番游覽,感受到了康橋的美景和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和深深的懷念,還從詩歌中感受到了詩人灑脫、優雅的性格特征和詩人的人生理想。那么老師希望你們課下,認真回憶自己曾經學習生活過的校園或者反觀我們現在的校園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觸發點,寫成一篇小詩。
下課。
板書設計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再別康橋教案 7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1、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別康橋教案 8
設計意圖:
1、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和積極性,喜歡詩歌,從而嘗試鑒賞詩歌。
2、意在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兩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詩派。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2、分析本詩意境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3、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到離別,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所以就有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凄婉纏綿,有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更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灑脫。那么現代人是如何闡釋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徐志摩的,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出色離別詩”的《再別康橋》。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兩年,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詩人在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問:由詩題《再別康橋》,我們能讀到哪些信息?(離別詩、告別的'對象、第二次離別)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詩人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對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寫了多篇與康橋有關的作品:《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國,在回國的海上寫下本詩,記下了詩人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
三、指導誦讀
學生讀——師生評議(款款深情、傷而不哀)——聽范讀——學生再讀
四、指導鑒賞
1、聽了剛才的朗誦,我想大家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用一個字說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學生一般都會說是)那么,是什么讓我們感受到美呢?(大致有兩個情況:1、意象;2、“三美”)
金柳、艷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輝
教師賞析第二小節做示范,三、四小節給學生自行賞析,五、六教師賞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美學主張,就是“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富于畫面感。
介紹之后,在上面板書“繪畫美”,那么本詩的音樂美和建筑美是怎么體現出的?)
2、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韻律和諧,節奏鮮明,音節優美。
(開頭、結尾兩節要在此補充講解)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往復。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①遞進(語意上都表達了一種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之情,但“輕輕”改為了“悄悄”,“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不帶走一片云彩”,惜別之情比之首節更進了一層)
②強化(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強化了不舍之情,“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是因為作者的豁達,而是源于對康橋的摯愛,源于對康橋的依戀。“不帶走”是因為無須帶走,康橋已經深深烙進作者的心底,何須帶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詩節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全詩共七節,每節兩行,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五、總結、拓展
徐志摩沒有來得及為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難,墜落于泰山腳下,年僅35歲。正如他寫的另一首詩《偶然》所言,人與人相遇的美好僅僅是偶然的美麗,這種美麗是短暫的,我們可以記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時互訪的光亮與美好。下面請大家按我們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自行賞析這首《偶然》(音樂、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9
教學目標:
1、能鑒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么要到這里?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并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②教師范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舍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于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致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說,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閑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回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于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里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么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
1、隨筆,下周一交。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教案 10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主要學習新詩。新詩的“新”,是相對古典詩歌而言的。在學習新詩時,應將之與古典詩歌進行對照。本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在教學時,既要注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又要分析詩中所運用的意象。
學情分析:
《再別康橋》所表達的不是簡單的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由于人生閱歷不足,難以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與詩人的生平經歷。另外,學生對一些隱喻性較強的句子理解不到位,尤其是第四、第五和第六節,教師應對此做重點闡釋,掃清學生的理解障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和徐志摩的生平經歷。
2.劃分《再別康橋》的節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
3.概括畫面,結合意象與關鍵詞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難點)
4.理解新月派提出的詩歌“三美”理論。(重點)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1.再,又。這是徐志摩第三次來到康橋。1921年至1922年在劍橋大學求學。1925年徐志摩重游劍橋大學,寫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徐志摩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同年11月,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這首詩。寫詩的時間與漫步校園的時間相隔四個月左右。因此,這首詩用的是因情寫景的再現手法,而非觸景生情的客觀描摹。
2.別,作別,與……告別。可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比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康橋,現在譯做“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但是它與一般的離別詩不一樣。以前我們學過的離別詩,告別對象是人,而《再別康橋》告別的對象是什么?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
2.師生評價剛才的朗讀。
3.聽示范朗讀,劃分節奏,標出韻腳。
韻腳: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押韻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之間進行,“虹”和“夢”都是后鼻音韻母,雖然不同,但是相近,可以互相押韻。而按照今天的普通話讀音,“溯”與“歌”的韻母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徐志摩的浙江海寧方言系統里,“溯”(拼音:su聲調:去3)與“歌”(拼音:ku聲調:平1)的韻母是完全一樣的。(參考資料:孫桂平《<再別康橋>講解要點提示》)
4.再次朗讀課文。
(三)賞景悟情
1.每一節都是一個畫得出來的畫面,請同學們給每一節加一個小標題。示例:第一節的小標題為“招手作別圖”。
明確:招手作別圖——金柳蕩漾圖——青荇招搖圖——夢滿清潭圖——尋夢放歌圖——康橋沉默圖——揮手作別圖
2.這些畫面的描繪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的情感有哪些變化?
第一節:依依惜別
請同學們做“招手”的動作。招手,是上下擺動還是左右擺動呢?《現代漢語詞典》對“招手”一詞的解釋是:“舉起手示意,表示與對方打招呼的意思”。告別的時候一般都說“揮手作別”,比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招手即停”最早被用來指城市公交車中招手即停、可隨時隨地上下車的一種小車型公交模式。這里的“招手”,不是告別的意思,而是召喚的意思。招手,一般是指上下晃動手掌(仿佛召喚寵物)或上下擺動手臂(仿佛叫停車輛)。“輕輕的招手”,是讓康橋知道“我”即將離去。接著又說,“作別西天的云彩”(這里的“云彩”代表康河的一切)。所以,詩人一開始是不愿意真正悄悄離去的,這里體現的是詩人內心的糾結:既想悄悄離去,不驚動寧靜和諧的母校,但又想讓被告別者知道自己來過又要走了。從“招手”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
(參考資料:咸立強《精致的抒情:<再別康橋>的審美意蘊建構》)
第二節:甜蜜歡喜
“柳”與“留”諧音,在古詩中,柳樹這個意象往往用來表達沉重的離情別緒。而這首詩中的“柳”是“金柳”,即夕陽中的柳樹,并且將之比喻為新娘。新娘是女子一生當中最美麗、最動人的時刻,集合了世間所有的驚艷、嬌美、愛戀與幸福。詩人曾經追隨過心中的女神——林徽因,但出于種種原因,林徽因后來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走到了一起,并遠赴美國學習建筑學,這場沒有結局的愛情最后成為詩人美好溫暖的回憶。這一節暗含了甜蜜的情感,與古詩中“柳”所暗含的濃重離愁是有區別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康河的景象,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參考資料:孫桂平《<再別康橋>講解要點提示》)
第三節:深深眷戀
“招搖”的本義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這里用來形容水草的多情可愛,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詩人沉醉在詩情畫意中,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甘愿成為康橋的一部分,甘愿與康橋融為一體,永久地在一起,寫出了他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第四節:仰慕追懷
在教材中,“天上虹”之后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因此,這句詩是把“榆陰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而非比作“天上虹”。這里有兩個重要的意象,一個是潭水,一個是彩虹。“榆陰下的一潭”指的是拜倫潭。拜倫是康橋校園里重要的詩人,后來在參加西班牙的衛國戰爭中去世了。康橋的詩人為了紀念他,遂把這個水潭命名為“拜倫潭”。彩虹的特點是:很美、很容易消逝。美好的夢也是容易破碎的,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在詩人心中,那兩年在康橋的學習生活是他記憶中一個美麗的夢。在這樣的夢里詩人不愿醒來,他想一直留在那種美好中。
第五節:興奮快樂
在第五節,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在這一刻,詩人完全沉浸在夢境中,忘記自己要離開對他影響重大的康橋,他當時是興奮歡快的。康橋是徐志摩“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作者曾經的尋夢之地,這里有作者的愛情,有作者的理想。徐志摩原本是有政治理想的,當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之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開始成為一名詩人,康橋讓徐志摩獲得了精神的重生。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說在他24歲以前,最喜歡的是相對論或民約論而不是詩歌。正是因為來到了康橋,開始創作詩歌。他滿懷深情地說道:“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第六節:低落沉思
“但”表示轉折,詩人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了現實。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而在當時的中國,這些理想無法實現。不管是政治理想,還是甜蜜的愛情,都未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我”現在只能悄悄地只身離去。“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一句匠心獨運,將“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效果。
第七節:灑脫輕松
請同學們做“揮手”的動作。詩人將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為一個灑脫的意象,這個極富動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飄逸。真正的愛,是以欣賞,而不是以占有為目的的。真正美好的依戀,是留在心底的。
3.詩人告別的對象是什么?告別的僅僅是康橋嗎?
告別的是康橋迷人的景色,是在康橋自由的生活,是昔日的政治理想與甜蜜愛情,是流逝的時光與過去的自己,是一切已然逝去的美好往事。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詩人沒有帶走了一片云彩,而是帶走了一段屬于自己的回憶,帶走了夢幻之后的甜蜜與慰藉。追憶逝去的美好往事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因此各個時期的讀者都對這首詩有強烈的共鳴,
(四)品味“三美”
《再別康橋》帶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你覺得美在哪里?
明確:新詩“三美”原則
1.音樂美:
(1)押韻;
(2)疊詞的使用;
(3)回環復沓。
2.建筑美:
四行一節、每節兩句、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3.繪畫美:
(1)多使用有色彩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星輝”。
(2)巧用動詞,使畫面具有動態感:“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沉淀”“漫溯”“揮一揮”。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作業設計:
1.朗誦《再別康橋》,并將自己的朗誦音頻拷貝到教室電腦的語文學習文件夾中。
2.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寫一段不少于200字的鑒賞語,鑒賞重點是意象與情感。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06-22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5
再別康橋教案08-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9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11-06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08-25
【推薦】《再別康橋》教案08-29
《再別康橋》教案【熱】08-29
【推薦】再別康橋教案11-08
再別康橋教案【精】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