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徐志摩詩歌藝術特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寧縣的一個富商家庭。
徐志摩是現代新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詩人之一、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柔美、清麗、音韻和諧,頌揚理想;表達對愛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長細膩的心理捕捉、纏綿的情感刻畫,深得青年人的喜愛,影響至今不衰。
康橋(Cambridge),也就是今天所譯的“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
詩歌的起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以一個離別的姿勢,點染出詩歌整體的離悉別緒。
《再別康橋》的音韻非常優美,這也是徐志摩詩歌的突出特點。細心體會詩歌音韻、形式的優美之處,是感受《再別康橋》一詩的重點。依依惜別的款款深情和詩歌的韻律節奏絲絲入扣地結合在一起,“音樂美”在《再別康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詩歌每節兩韻,節節轉韻,所采用的韻腳多是發聲綿長的復韻母,形成一種既韻味悠長又瀟灑靈動的聽覺效果;“輕輕地”、“悄悄地”這類疊詞的使用,奠定了詩歌舒緩輕柔的調子,流露出依戀之中的惆悵傷感情緒。另外,詩人對于詩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構造的。這首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一小節句式整齊、類似,構成一種反復、循環的吟唱效果。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小節通過“輕輕地”、“悄悄地”這樣的疊詞,首尾呼應,使詩歌在形式上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再別康橋》中的一系列意象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因為詩人正是借描寫客觀景物的間接抒情方式,來貫徹新月派“理智節制情感”的詩歌原則。詩中的波光、柳樹、青草、清泉、榆蔭、彩虹、劃船撐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實物描寫,有的是景物與情感結合的點染勾勒。
《再別康橋》通過景物意象突出詩歌的畫面感,精心安排詩歌的句、節,重視詩句的音尺、韻腳,都是對“三美”理論——“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的成功實踐,充分體現了格律詩派的藝術主張與風格。《再別康橋》不僅是徐志摩個人的代表作,在整個新月派的詩歌中也堪稱典范之作。
【徐志摩詩歌藝術特征】相關文章:
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技巧08-05
徐志摩詩歌的語言藝術06-03
徐志摩詩歌藝術特色09-04
論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色10-26
徐志摩詩歌06-22
徐志摩的詩歌07-20
徐志摩經典詩歌02-21
徐志摩的優美詩歌03-21
徐志摩詩歌全集06-02
徐志摩的詩歌《偶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