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楊萬里《憫農》原文翻譯和賞析
《憫農》是宋朝文學家、詩人楊萬里的詩詞作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用層層迭加的手法,步步推進,揭示農民的苦難,作者悲憫同情的意緒浸透于字里行間,使作品字字血,聲聲淚,扣動讀者的心弦。這首詩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楊萬里《憫農》原文翻譯和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作】
憫農——[宋]楊萬里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注釋】
憫農:同情農民。憫,憐憫,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積大。
黃:成熟。
蕎(qiáo)麥:蕎麥,頂花生長的一種早熟的糧食作物,葉心形,互生;花散穗狀,白色;果實近三棱錐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無實之花,即光開花沒結果。
著(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經得起或經受得了。
閏:即閏月。閏月,閏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個月。
【古詩今譯】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饑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賞析】
楊萬里(1127~1206),宋代著名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歷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寶謨閣學士。他力主抗金,剛直敢言,后因忤權相韓某,罷官居家十五年,憂憤而死。他的詩同情民疾,構思新穎,感受別致,語言生動活潑而富有風趣。他的詩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楊萬里由臨安(今浙江杭州)暫返故鄉(xiāng)吉水,這首詩作于這年冬天。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趕上這年閏十一月,因此才詩中才有“閏添長”之語。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稻”字后邊附著一“云”字,說明了稻田面積之大。“不多黃”,意思是說,絕大部分都沒成熟,即收成極為不好。“不雨”,說的是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長期不下雨造成的。“蕎麥空花早著霜”這一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自然災害的深重。在我國民間歷來就有這樣的農諺:“頭伏蘿卜二伏白菜,三伏前后搶種蕎麥。”這意思就是說,蕎麥生長期很短,在一年之中就連種菜都來不及的時候,仍可種蕎麥,以保證一年之中能有個最低的收成。
在 “稻云不雨”這眼看要面臨欠收難以度日的危急之時,實指望搶種點兒蕎麥以度過災年,這一年卻又偏偏秋霜來得特早,使那些正在開花還還沒來得及結籽的蕎麥活生生地被凍死了。“空花”說明還沒來得及結果實就遭到早霜的摧一殘。“早著霜”,交代了絕產的原因,即提前遭受了嚴霜。水稻因天旱而嚴重欠收,蕎麥又因早霜而絕產,農民們該怎樣挨過這一年中余下的時光啊!字里行間流露著詩人對廣大農民的同情,同時在結構方面又是對作品題目的照應,主題的揭示。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這兩句是由前兩句引發(fā)而來,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水稻、蕎麥都是農民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喜農民們的怨哀樂均由此而決定。然而,如今卻因干旱而“不多黃”,因“早著霜”而“空花”。面對這雙重災荒,農民們早就料到一家老小不可避免地要忍饑受餓挨日子了,可誰又料到今年又閏了一個月,痛苦難捱的歲月就更長了,真是雪上加霜啊!“閏”、“添”兩字用得巧,“閏”是“添”的原因,“添”是“閏”的結果。這一個“添”字極有力地渲染了莊戶人苦難深重的程度,從中也不難透一視出封建社會制度的本質。
這首詩語言樸實平白,不著修飾。通過平實樸素的語言再現了當時自然災害年份里農民們的悲慘遭遇,折射一了宋王朝時期的社會實質,寄寓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其年閏十一月,時作者因父親病重由杭州返回江西吉水老家,見農田遭災,農民難以度日,深為憂慮,即時而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憫農”之類題材,在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篇里常可見到。這類作品的可貴之處,在于正視現實,直歌其事,以質樸的語言表現農民的不幸遭遇,富有現實感和生活氣息。楊萬里這首詩就是處于饑寒交迫之中的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開頭兩句概括所見的災情,寫田野的荒災年景。長久無雨,水田遭旱,一眼望去,如云的稻子難以成熟泛黃。“云”,形容莊稼連片,一望如云,連片不黃,足見旱情之重。而旱田的莊稼又偏偏遇上凍災,蕎麥早遭霜凍。兩句詩寫實,道出了農村水旱難收的境況,農民在這災年將難以度日。
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日子難過。在災荒年頭,農民已知道要忍饑挨餓度過歲末了,面臨災年,無可奈何,只好苦度光陰,忍受煎熬,誰知這一年又偏偏是閏年(是年夏歷閏十一月),比平常年頭又多出一個月來。本來就因災荒要“忍饑度殘歲”,何況今年又特別長,真是度日如年,更加難忍。災荒已不堪忍受,又加歲月添長,愁苦又添了一層。這兩句發(fā)出了農民在極度困窘中的呼號,流露了作者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詩題“憫農”之意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現。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亦自有特色。首先,它用層層遞進的寫法,使詩意更加深沉,濃重地表現了農民不堪忍受的苦況。前兩句只用一般記述,已使人可見災年饑荒之嚴重,這已經難忍了。不僅如此,還碰上個閏年,本來就沒有多少指望可收到糧食,就更難糊口了。從“已分”到“更堪”,猶如雪上加霜,歲月添長,愁苦加深,更見出農民已到了走投無路的困境。作者不只停留了一般地寫災年荒景,而且在結句添了意外一筆,使此詩的困迫難耐之意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掘。其次,這首詩的語調、情緒痛楚凄苦,作者對于農民的疾苦體察人微,自然地表現了農民的心境。全詩(特別是后兩句)既是農民在災年的訴告,充滿悲苦之音,使讀者仿佛可見陷于苦不堪言的絕境的農民形象,也是作者發(fā)自肺腑的動情之辭,讀者也可從中看到為民立言的作者那沉重的內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與農民的生活遭遇緊密聯系,才使這首詩產生一種如泣如訴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教授朱德才、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燕:詩的前兩句對偶句式,描繪天災歉收景況,后兩句敘述感嘆。已分”與“更堪”相互呼應,既推進一層,強化了農家的苦難,又表現出詩人對農家苦難的深切同情。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寶謨閣學士。主張抗金,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批評朝政。晚年家居,因憂憤國事病死。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其詩初學江西派,后自成一家,被稱為“楊誠齋體”。多描寫自然風光,抒發(fā)生活感受,語言平易淺近,生動活潑,有幽默感,吸收了不少俚語謠諺,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作詩兩萬余首,大部分已散佚,今存四千二百余首。著有《誠齋集》。
【楊萬里《憫農》原文翻譯和賞析】相關文章:
楊萬里的詩憫農原文及賞析08-08
楊萬里的詩憫農原文08-21
李紳《憫農》古詩翻譯賞析10-14
楊萬里的詩憫農07-29
小池楊萬里原文翻譯及賞析10-20
《小池》楊萬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18
新柳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楊萬里08-23
傷春_楊萬里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18
古詩詞憫農原文及解釋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