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晏殊思想及影響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詞人,其人其詞今人多有論述,但對于他的詩學思想,則很少有人涉及。在宋代的詩話和筆記中,保留了不少晏殊對于詩歌的看法。他主張詩歌應具有諷諭政治的實用價值和功能。下面是關于晏殊的詩文影響!
晏殊思想及影響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詞人,其人其詞今人多有論述,但對于他的詩學思想,則很少有人涉及。在宋代的詩話和筆記中,保留了不少晏殊對于詩歌的看法。他主張詩歌應具有諷諭政治的實用價值和功能,在《進兩制三館牡丹歌詩狀》中說:昔者虞舜膺期,有皋陶之賡載;周宣繼業,聞吉甫之誦章。蓋默然助于謨猷,不專工干辭翰。迨于漢室,尤好藝文.別館離宮.多命從臣之制作,倡優鄭衛,已無前人之箴規。
中葉以還,其風未泯,永平神雀之頌,孝明稱美者五人;正元重九之篇,德宗考弟于三等。并垂編簡式,著熙隆洪。惟圣運之會昌,可繼重華之輝耀。然于眾制,未復前修思諷諭者,隱其誡而靡宣;局聲律者,艷其言而罕實,不足 以上裨睿覽,下達民情。(《文獻遺文》在這段話里,晏殊對自古以來諷諭政治的詩歌作了贊揚,而對無諷諭之實,徒有華麗辭藻的詩歌則予以批評。
晏殊的這一看法與《詩大序》以來的實用主義政治文學觀毫無區別。但這只是他的整個詩學思想的一個方面。此外,晏殊對于詩歌有不少新穎的見解。首先是他對詩歌富貴氣象的贊賞:晏元獻公雖起田里,而文章富貴,出于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 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青箱雜記>卷五)晏元獻喜評詩,嘗曰:“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未是富貴語,不如‘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此善言富貴者也。”人皆以為知言。(《歸田錄》)從這兩條材料可以看出,晏殊對詩歌的富貴氣象是非常欣賞的。一方面,他對自己和自居易詩所表現出來的富貴氣象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他認為那種直接用金、玉之類的詞語來表現富貴氣的做法極其笨拙,不僅不能表現出真正的富貴氣,反而露出一種未諳富貴的乞兒相。表現富貴氣應該從描寫“景致”、“氣象”人手,也就是通過對景物和氣象(場景)的描寫來暗示富貴,間接加以表現其次是對“脂膩氣”的批評。《青箱雜記》卷五載 :公(晏殊)風骨清贏,不喜肉食,尤嫌肥膻。每讀 韋應物詩,愛之日:“全沒些脂膩氣。”故公于文章尤負賞識。集梁《文選)以后迄于唐別為集,選五卷,而詩之選尤精,凡 格調猥俗而脂膩者皆不載也。晏殊對“脂膩氣”的批評是通過對韋應物詩歌的賞識和選詩表現出來的,他之所以選《文選>之后的作品,顯然是有感于詩歌史上“格調猥俗”,“脂膩氣”濃厚的作品太多,因而通過選詩來將它們剔除掉,以消除其影響。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北宋前期著名詞。七歲能文,被譽為神童,十四歲進京參試,與千余進士一起參考。頗受真宗賞識,御言:“殊神不懾,援筆立”,賜進士出,命為秘書省正字。真宗、仁宗兩朝間歷任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為好賢,范仲淹、韓琦、孔道府、歐修等,皆出其門。他的一生創作豐富,并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余首,風格含蓄宛麗。有詩文集二百四十卷,編選梁陳以后的詩文一百卷,但都佚散。其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等多首,其中《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名句。他的作品以典雅華麗,抒發閑逸致見長。王灼贊曰:“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潤秀潔,亦無其比。”可見他為宋朝的長短句創作的貢獻是多么大的。他的詩為“西昆體”,詞作多用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現僅存《珠玉詞》一百三十余首,及清所輯《晏元獻遺文》。
【作品簡析】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對漸消的惋惜,這是作者的創作思緒,其間流露出作者那些淡淡的惆悵和哀愁,即含蓄又富有哲理。我們知道晏殊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十分順暢的,其個的品也較為賢明,不僅帶了一些有名的學生,在政治方面也以清廉著稱。他的一生可謂是意盎然,生機勃勃,因此對自己的事業也有所滿足。此作品中我們所見到的是他在抒發其閑逸致的心,這心當然還沒殆盡,太就落山了,再加天也要結束,故而感嘆。
闕以音樂之美開,自己先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當中,再飲一杯美酒,這是多么灑脫和悠閑的時刻啊。寫作之時史說官至宰相,可見這樣的形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讓愜意的。他的詞中很少寫到美女,與張先的大不相同,可見他的為事之端正。首兩句是寫實,簡單而流利的名字涵蓋了音樂,美酒,當時的天和亭臺,這十四個字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場面,即有景物,也有動態的音樂和,可見作者非凡的筆力。這樣的句子要比那些純粹描寫景物的要生動的多。后一句“夕西下幾時回?”是一個轉折式的問,從閑雅興中倏忽轉為感慨。在這里我們不防想一下,類似于“夕西下幾時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幾時回?”、“綠楊芳草幾時休?”等,這樣的問加重了感嘆的語,比直接感嘆要深。在這里作者是借夕落山時的景,來對自己的生進行思和追問。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果有“對酒當歌,生幾何?”(曹操)的感慨。這是在理智的況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種無味的感慨,在闕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并不是那么傷悲,它還是留有余地的。闕中的后一句,是啟下闕的。
【晏殊思想及影響】相關文章:
晏殊《浣溪沙》思想感情04-21
浣溪沙晏殊的思想感情08-03
晏殊晏幾道03-11
浣溪沙晏殊08-12
晏殊的名句02-10
經典晏殊名言11-02
晏殊的名言09-30
浣溪沙晏殊注音04-19
晏殊蝶戀花翻譯10-24
有關蝶戀花晏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