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介紹

時間:2024-10-07 13:12:37 興亮 易經(jīng)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易經(jīng)介紹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易經(jīng)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易經(jīng)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易經(jīng)介紹

  《周易》即《易經(jīng)》,是傳統(tǒng)重要經(jīng)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

  易經(jīng)介紹

  《易經(jīng)》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jīng)卦書統(tǒng)稱為易經(jīng)。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zhì)上來講,《易經(jīng)》是闡述關(guān)于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測,而《易經(jīng)》便是總結(jié)這些預測的規(guī)律理論的書。 《易經(jīng)》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周易釋名

  《周易》又稱《易經(jīng)》,分為經(jīng)部和傳部,經(jīng)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jīng)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jīng)》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jù)《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jīng)》乃周文王所著。

  “易”字也有多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jié),易即雅樂,都是統(tǒng)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guī)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③日月為易,象征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gòu)成是“日”、“月”。“易”上為“日”。

  ④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干”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有說“易”的甲骨文為 象征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系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xiàn)出易和簡兩種性質(zhì);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恒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xiàn)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周易性質(zhì)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質(zhì)的書,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筮書,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歷史書,也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哲學書等。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其性質(zhì)也有所不同。

  一:從《周易》產(chǎn)生以及早期應用看,它是一部筮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科學不發(fā)達,先民對于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xiàn)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產(chǎn)生對鬼神的崇拜。當人們屢遭意外的天災人禍打擊后,就萌發(fā)出借助于神意預知這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基于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xiàn)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chǎn)生的。故《周易》純是滿足當時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預測需要而產(chǎn)生。

  《周易》產(chǎn)生后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傳》和《國語》中就記載了 22個運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在春秋時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為人們行為提供指南。

  二:經(jīng)過演化,成為安邦治國、修身養(yǎng)性的哲學典籍。

  從《易傳》對《周易》解說看,《易傳》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并且明確地告訴人們《周易》是使人們順從天意,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同時,在《易經(jīng)》中包含了比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

  到了漢以后,《周易》的性質(zhì)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zhì)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fā)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chuàng)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chuàng)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則更勝其老師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chuàng)立了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jīng)過《易傳》解釋和發(fā)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tǒng)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yǎng)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變成了統(tǒng)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jù)。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tǒng)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shù)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tǒng)至漢代而一大變。就解經(jīng)說,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shù)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shù)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釋《周易》經(jīng)傳文,同時講卦氣說,并繼承今文經(jīng)學的傳統(tǒng),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jīng)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發(fā)揮《周易》經(jīng)傳文。嚴遵著《道德經(jīng)指歸》,以《周易》之義解釋《老子》。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學。此派易學最重要的是卦氣說和納甲說,將《周易》的卦與二十四節(jié)氣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將《易》坐實為一個定型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裝進不同的內(nèi)容,框架的各個部分也可以由其規(guī)則推論而知,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暗示、象征等進行范圍廣闊的意義詮釋的有效性。漢易的象數(shù)傳統(tǒng)對后世易學影響極大。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zhuǎn)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shù)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tǒng)。他在解釋《周易》經(jīng)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jīng)學的傳統(tǒng),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為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王弼非常重視《周易》的解釋學傳統(tǒng),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說,主張通過卦象獲取卦義,而獲取卦義后就可忘掉卦象。這一說法的核心在通過解釋學即象以見義,而一義能表現(xiàn)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執(zhí)定。

  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shù)量摹畫的外在相狀,而是一種道理。世界是一種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六十四卦是這個總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體現(xiàn),雖然代表六十四種境遇,但它經(jīng)過解釋,可以代表天下無盡的境遇。

  在《周易程氏傳》中,對于易學、理學的概念和范疇有很多解讀,這些解讀主要圍繞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從而服務于“內(nèi)圣外王”的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在《周易程氏傳》中,從道德形上學的“理”,到踐履完成它的工夫“誠”,都有一定的詮釋,這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程頤高度推崇、弘揚儒家人倫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還為人們從本體到工夫,從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條非常可行的實現(xiàn)“內(nèi)在超越”之路徑。

  朱熹在評論程頤《易傳》時說:“《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處。”就是說,《周易程氏傳》將《易》來做個載體講他所見的道理,或者說是借《周易》卦爻發(fā)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故無一句講到卜筮,通篇皆在講事理。朱熹還說:“伊川見得個大道理,卻將經(jīng)來合他這道理,不是解易。……他說求之六經(jīng)而得,也是于濂溪處見得個大道理,占地位了。”這也是說,程頤先熟讀六經(jīng),尤其于周敦頤處特有穎悟,以此中義理為基礎(chǔ),然后借《周易》發(fā)揮所見。不是伊川解釋《周易》,而是《周易》解釋伊川。

  程頤的這種易學觀,對王夫之影響很大。王夫之以《周易》為道德訓誡之書,就是在程頤這一基調(diào)之上繼續(xù)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頤以《周易》為言理之書,作《周易本義》,欲恢復《周易》本為卜筮之書,后來的易學家從中發(fā)揮出道理這一本來面目,強調(diào)《周易》的卜筮性質(zhì)。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廢卜筮而講道德訓誡,重點放在知得卜筮結(jié)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訓而避兇趨吉。

  王夫之是在吸取了程頤、朱熹的易學觀后,在理學觀念的支配與影響下產(chǎn)生的易學形態(tài),所以道德意識、人格修養(yǎng)意識在他的《周易》解釋中處于壓倒一切的地位,其所講的道理則是在圣人觀念的支撐下,以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為目的,以境界指引、道德訓誡為主要內(nèi)容。后者具有更多的倫理意味。在王夫之的解釋學中,人格—包括道德修養(yǎng)、知識積累和境界升華諸方面的實際作為——在解釋活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不是單純的知識取向所能替代的。所以王夫之在此段解說之后,緊接著就批評了純知識取向?qū)忉尅吨芤住废到y(tǒng)所發(fā)生的歧異:“若何晏、夏侯湛之徒,以老莊之浮明,憑其權(quán)謀機智,而自謂極深而入神,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無他,誠與妄之分也。

  在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界尤其是哲學史研究領(lǐng)域,《周易》一直被視為占筮書而難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認其為傳統(tǒng)社會官學典籍,另一方面又認為是占筮書而棄如蔽履。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jīng)》中的‘宇宙秩序’觀念”。80年代以來,《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shù)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shù)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地下發(fā)掘出來的《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為主,相繼出版和發(fā)表大量高質(zhì)量專著、論文;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shù)群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fā)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并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 。

  《易》是用來研究天地奧秘的工具,本身無思無為,不具有言告的功能,但在易簡的形式中寓托著深刻的道理。它以陰陽二種爻的上下往來表示萬物的沖突、和諧、運動變化。但這些作用的發(fā)生實際上靠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解釋,《周易》的作用實際上是占問者解釋的作用,《周易》的性質(zhì)實際上是占問者解釋的性質(zhì)。所以,用《易》者必是知《易》者,知《易》者必是知天地萬物之誠者。

  周易的創(chuàng)制與正確應用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從其制作說,圣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了知萬物之情狀,故創(chuàng)制卦爻以摹擬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對于《周易》的解釋又還原為對天地萬物的理解。這一來一往之中,人的思維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從自然到人文,從天文地理到易卦系統(tǒng),這是人的抽象、濃縮、凝聚、象征等思想方式的提高。人不是在自然本身中把握世界,因為人總是被自己所處的時空所拘限,不可能完全跳出經(jīng)驗的圈子。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世界里,人們以此境遇、事項為基礎(chǔ),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積累起來的知識,試圖把握整個世界,刻畫人類最主要的活動。人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設(shè),為更加全面、更加廣泛地了解世界,提供了可能。但人對易卦世界中的東西的把握,最終受制于人自己所達到的知識高度、人格高度。“問之即應”,實際的應者是解釋者;“用之即效”,這個效果來源于對真實世界的明澈把握。

  歷史淵源

  易經(jīng)《易經(jīng)》是遠古文明的產(chǎn)物,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理性很強的著作。《易經(jīng)》分為三部,天皇氏時代《連山》、《歸藏》,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一起稱作“三易”(另有一說三本書均作于遠古)。遠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chuàng)制歷法與易書等,文明肇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于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zhuǎn);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遠古時期古人“觀象授時”,并確定天干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八卦與干支時間以及方位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同屬一個系統(tǒng)。遠古早已有之的時空、陰陽觀念,發(fā)展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cè)岬膶α⒔y(tǒng)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連山》、《歸藏》是我國遠古時代的文化典籍,有說《連山》與《歸藏》不是失傳了,而是被改了名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稱。也有說《連山》與《歸藏》于漢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經(jīng)或亡佚。此二易成為中華文化領(lǐng)域里的千古之謎。

  釋義

  《易經(jīng)》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fā)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 的規(guī)律。這規(guī)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

  “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guī)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guī)律。萬事萬物的發(fā)展皆有“定數(shù)”與“變數(shù)”,定數(shù)有規(guī)可循而變數(shù)無規(guī)可循;定數(shù)中含有變數(shù),變數(shù)中又含有定數(shù),無論定數(shù)還是變數(shù)其大局皆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cè)嵯嗤疲冊谄渲幸樱幌缔o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易書類別

  連山

  連山易學《連山》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據(jù)古文獻(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記載,《連山》為盤古開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chuàng)。《連山》和《歸藏》《周易》并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是三易之一,屬先天易,以“艮卦”為首。鄭玄在《易贊》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其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曰連山。”《連山》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兇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zhuǎn)換。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其先天八卦圖,以艮(山)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據(jù)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鄭玄于《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nèi)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于蘭臺”。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零一六,互卦一零一六,變卦三二五零一二,以數(shù)斷不以辭斷。其吉兇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shù)術(shù)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

  歸藏

  《歸藏》是三易之一,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jīng)》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簡本);《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jīng)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歸藏易》是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于地。每一象都是以“氣”為主;天氣為歸,地氣為藏,木氣為生,風氣為動,火氣為長,水氣為育,山氣為止,金氣為殺。《歸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來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連山》《歸藏》是我國古文化的典籍,歷來人們認為它們是《周易》的前身。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jīng)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jīng)》有之,唯載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jīng)》,則后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jīng)》《齊母》《本蓍》三篇,其見于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一部書,被稱為王家臺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jīng)》”

  周易

  《周易》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但一般認為它是秦漢時期融匯而成的作品。《經(jīng)》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tǒng)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一般認為它形成于秦漢時期,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關(guān)于《易傳》為孔子所作的說法,宋代以來學者已有疑議。《周易》占測只屬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實《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nóng)學等豐富的知識內(nèi)容。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chǔ)上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于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fā)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也有人直接把《周易》稱為《易經(jīng)》。《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周易》在漢代居于儒家經(jīng)典之首。從唐代開始,《周易》為“六經(jīng)”之首的地位從未受到任何挑戰(zhàn)。隨著儒家經(jīng)典范圍不斷拓展和擴大,從“七經(jīng)”“九經(jīng)”“十二經(jīng)”,再到“十三經(jīng)”的最終形成,《周易》便自然從“六經(jīng)”之首轉(zhuǎn)而升擢為群經(jīng)之首。

【易經(jīng)介紹】相關(guān)文章:

易經(jīng)的奧秘:易經(jīng)與家庭04-03

易經(jīng)的智慧之《易經(jīng)》與命運04-05

易經(jīng)入門02-22

易經(jīng)的歷史11-25

什么是易經(jīng)06-26

易經(jīng)與風水03-14

感悟《易經(jīng)》06-08

《白話易經(jīng)》04-07

解讀易經(jīng)05-3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另类视频免费看 | 中文字幕偷乱视频 | 午夜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 婷婷射亚洲娱乐中文网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