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描寫蘇軾的優美段落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描寫蘇軾的優美段落,希望大家喜歡!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生曲折,曠達傳千秋;亙古輝耀,文章成四家。”當東坡的生命攜著明麗的色彩,浩浩蕩蕩地穿空而過;當幾紙金墨伴著喧囂散落,我思索,是一種怎樣的神奇而強烈的力量,用曠達塑造英雄;又是怎樣一種氣概,用豪情沖破了逆流?
風光霽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華,花萼孕育出一朵塵世絕唱,他是文人的奇跡,他太出色了。一桿竹管瀟灑地涂畫,便能鐫刻山河,撼動寰宇;多才多藝,超然的風范更能傾倒眾生,俯仰萬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緒飛揚,那是旭日噴薄般的才情流轉,那是中華文化長卷中瑰麗的色彩一抹。他的詩是一種雄渾的蘊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載,讓時空飛騰;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風雅,清新暢達,洗盡浮華。
到處都在傳誦他的華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動間,在晚秋驚鴻的一掠間。仕途順達,皇上重用,才華橫溢,這位天之驕子盡享生命的喜悅。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總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們媚笑著走來,歷史的陰霾從此要羈絆蘇軾一生,“烏臺”的暗流褪盡了昔日的榮耀,顛沛流離取代了曾經的風光霽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樣的挫折他始料未及,這樣的遭遇注定坎坷,因為小人們總喜歡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能駕一葉扁舟,出沒于驚濤駭浪而從容應對,豁達處之。在白露橫江、清風徐來之際,他要以自己更為曠達、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萬世的思考,來壓制內心深處對人生變遷、世事無常的感傷。他猛然間豁然開朗,終于悟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萬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霎時,他的內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與困苦,都在這曠達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縷游絲,一縷輕塵。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風懂了,山間的明月懂了。在這場與邪惡的拔河中,蘇軾取得了心靈上的勝利。于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于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繁華落盡見真醇,于是他寄情于優美的詩文,沉淀出不朽的藝術。于是,凄苦得以超越,靈魂得以提升,奇跡得以出現。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個徹響千古的名字——蘇東坡。后記:痛苦的歷練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用迷霧來遮蓋心靈的光輝,不是把困難放大來羈絆人生。放大困難的蛹,永遠成不了蝶;放大困難的鳥,決不會在烈火中重生。我們要做的是用心靈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樂觀豁達的浩然之氣點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風”的愜意!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烏臺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過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因此讓人頓悟。
于是他逍遙紅塵,最終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風,已遺落于歲月,無人見得了。
買鏡
黃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蘇軾正在與客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鏡子之后,才決定擁抱‘東方之既白’而鄙視官場仕途的斗爭傾軋?”不愧是豪放派祖師,蘇軾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頭一看,見一輪明月高懸蒼天,不禁再次泄了氣;所謂“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蘇軾以明月為鏡,明是明了,卻又怎么買得下來?懊悔之際,蘇軾兀自在身旁說下去:“曾幾何時,以為身沉宦海;與月對飲,方知我心依舊。朝暾夕月,落崖驚風;月鏡映照出這許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連忘返,高歌‘大江東去……’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漸漸小了一些,蘇軾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風雨,唱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后見陽光,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走著,心情漸漸輕松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起來。晚風習習,云散天開,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回過頭,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余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場風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獲。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主要作品有: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
洞仙歌(冰肌玉骨)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西江月(頃在黃州)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行香子·過七里灘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西江月·重九(點點樓頭細雨)
滿江紅(江漢西來)
滿江紅·懷子由作(清潁東流)
江城子
念奴嬌·赤壁懷古②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望江南(春未老)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描寫蘇軾的優美段落】相關文章:
[描寫春天的優美段落]描寫社會的優美段落09-26
描寫的優美段落11-26
描寫草原的優美段落09-21
描寫童年的優美段落09-03
描寫橋的優美段落07-18
描寫月光的優美段落09-13
描寫友誼的優美段落09-29
描寫橋的優美段落09-24
描寫秋天優美段落08-19
描寫池塘優美段落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