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元稹的縱情一生
白居易與元稹是當(dāng)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jié)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他們并稱為“元白”。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稹的縱情一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寫下這一千古佳句的唐朝著名詩人元稹,讓后世都以為他是一位用情專一的癡情男子。然而,他卻是風(fēng)流一生、縱情一生。有史可循的,與其有情愛關(guān)系的六位女性。他在情感和婚姻上的梅花數(shù)弄,似乎印證著,山盟雖在,情愛成空的讖語。
一、 初戀情人雙文
元稹的初戀被元代王實甫改編為《西廂記》,劇中的男女主角“張生”和“鶯鶯”,就是元稹和雙文。當(dāng)元稹遇見人面桃花,貌若天仙的雙文姑娘,多情的他瞬間墜入情海,無法自拔。表白后,雙文卻沒有接受,他便為此絕食,差點喪命。天下女子,哪個能經(jīng)得住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愛情攻勢?雙文被感動了,元稹終如愿以償。然而,好景不長,兩人好了不到一年,為了功名,元稹離雙文而去,赴長安城參加進士考試。誰知,元稹第二年取得功名以后,很快就被高官納婿。元稹成親后,雙文傷心絕望,只能嫁作他人婦,埋葬了這煙花般散去的初戀。
后來元稹到雙文夫家以表兄名義求見,雙文堅拒,只以詩作答。“棄置何足道,當(dāng)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由此可見,雙文有情有義,敢愛敢恨,對方無情無義,便堅決斬斷情絲,決不糾纏;卻又不失寬容大度,正言勸勉。相比之下,元稹卻多情寡義,始亂終棄,還文過飾非。并借張生之口抹黑雙文,把美麗的雙文比作天生的妖物,生來就是禍害男子的。甚至還有失君子風(fēng)度且自鳴得意地說幸虧我先在別人之前占有過雙文了,否則又怎麼能保證雙文不先被別人占有了呢?這不光是絕情,甚至有些齷齪了。
二、 結(jié)發(fā)妻子韋叢
元稹考中進士后沒有回到雙文身邊,另娶韋叢為妻。韋叢是新任京兆尹韋夏卿之女。據(jù)資料記載,韋叢相當(dāng)賢惠,雖然出身貴族,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嫁元稹的時候,她是貴族千金,過著無憂無慮的奢華生活,而元稹其時只是一個功名未建剛?cè)胧送镜男±簟.?dāng)時正是元稹不得志的時候,韋叢和他一直過著相當(dāng)清貧的生活。性格溫婉的她一直守苦安貧,無怨無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guān)心自己的丈夫。看見他的朋友來了,拔掉自己頭上的唯一有的一支金簪,去當(dāng)鋪里換錢給他們買酒喝。因為家里貧困,經(jīng)常采些野菜做飯吃,粗糙的豆葉她嚼在嘴里說很甘甜。所有的錢,她都花在了元稹的身上,而很少為自己添置新衣。冬天,她總是仰望著院子里的一顆古老的槐樹,盼望著它能多掉下幾片葉子,好增添更多的柴火,把火生得更旺一些,不讓他感到寒冷。韋叢,比元稹小四歲,在兩人一起生活的六七年當(dāng)中,生了五個子女,卻僅有一個女兒活了下來,二十七的時候韋叢就故去了。而妻子去世時,元稹正在作為監(jiān)察御史在四川辦案,不在妻子身邊。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妻子在咸陽下葬,元稹也沒有親自送葬,可以想象韋叢孤魂在咸陽不見元稹會是多么寂寞,多么悲情。韋叢死后,元稹悲痛萬分,傷心欲絕,寫出中國詩歌史上最有名的悼亡組詩《遺悲懷三首》和《離思五首》以悼亡妻韋叢,留下了千古絕句。
三、 姐弟戀詩人薛濤
元和四年(809年),30歲的元稹以御史身份出使蜀地,來調(diào)查一樁公案。他早就聽說了蜀地首屈一指的交際花、歌妓、女詩人薛濤的艷名和詩名,便托人與薛濤相識。元稹見到薛濤,被女詩人成熟的風(fēng)韻、優(yōu)雅的姿影、卓異的才情徹底征服,一見鐘情,相見恨晚,共同賦詩吟詞,好不浪漫愜意。當(dāng)時薛濤已經(jīng)41歲,這位半老徐娘第一次遭遇了愛情的強烈震撼。她暗暗告訴自己,這個男人就是她夢寐以求的人!
于是一切都顧不上了,滿腔積郁已久的熱情,一股腦地奔泄出來,兩人同時融化在愛的熱流中,熱戀纏綿,陷入了恣意浪漫的溫柔鄉(xiāng)里,一直同居了三個月。“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就是薛濤對那段甜蜜時光的浪漫回憶。而此時,知書識禮、溫婉多情的韋叢拖著病弱的身子正在家為他孤獨地做守望者,元稹躺在薛姐姐的繡床上陷進溫柔鄉(xiāng)的時候,是否想起他賢慧美麗的妻子?他的妻子韋叢正重病臥床,同年七月,韋叢染病身亡。對于元稹,薛濤是動了真情的,這個閱人無數(shù)的女詩人對迎來送往的詩妓生涯早已頗感厭倦,見到元稹,即有托身相許之意。她追求真情摯愛愿與元稹雙宿雙飛,希望有個歸宿。這是她一生中用情最深的一次,也是傷的最狠的也是這一次。
當(dāng)她全身心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中不能自拔的時候,元稹卻離開了四川,臨走時也情深意濃地許諾有機會來娶她。情人一去再無消息,薛濤知道她已經(jīng)被徹底拋棄了。盡管分手之后,兩人也還保持文墨往來,但在元稹一面,似乎只是應(yīng)付,并非如當(dāng)日之信誓旦旦了。后來,風(fēng)流詩人在婚姻期間,再度移情別戀,轉(zhuǎn)身投入了名妓劉采春的懷抱。薛濤徹底死心了,接受了這個事實。對于這無果的情愛,薛濤也能想明白,她沒有一般小女子那種一失戀便尋死覓活的做派。而是從此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讓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隱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余生,但她的內(nèi)心卻堅守著一方凈地。
四、梅開二度納妾安仙嬪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被貶江陵。元和六年,宰相裴度去世,元稹在政治上失去了倚靠,轉(zhuǎn)而依附藩鎮(zhèn)嚴(yán)綬和監(jiān)軍宦官崔潭峻。同年春末夏初,老朋友李景儉遺憾元稹的元配夫人韋叢不幸病逝,見元稹生活無人照顧,將表妹安仙嬪嫁與他作側(cè)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元稹為仕途而再次攀龍附鳳又娶貴族之妻,此時結(jié)發(fā)妻子韋叢去世還不到一年。從這時開始,元稹的悼亡韋叢的詩基本停寫,將他所謂的愛情全部轉(zhuǎn)注在安仙嬪身上。這對夫妻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秋,安仙嬪在江陵府給元稹留下一個孩子后,乘仙鶴飛逝了。元稹再次經(jīng)歷了中年喪妻的打擊。
五、梅花三弄續(xù)妻裴淑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稹出為通州司馬(今四川達州)。36歲時,元稹在上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相當(dāng)于今省長)權(quán)德輿做媒關(guān)照下續(xù)娶大家閨秀裴淑為妻。裴淑是山南西道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qū))刺史裴鄖的女兒。裴鄖到興元府(今陜西漢中)權(quán)德輿處報到,歡迎宴會期間,元稹和裴淑一見鐘情。通過權(quán)德輿做媒,元稹與裴淑結(jié)婚,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婚姻。元稹以養(yǎng)病人為名,在興元府 “樂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滿了三個月后才動身返回通州。回到通州衙門,時間已經(jīng)是公元817年8月間了。后來元稹被任為虢州長史,長慶三年(823年)改轉(zhuǎn)越州刺史。在越州期間,元稹不但與薛濤忽發(fā)舊情,而且與浙東名妓劉采春瓜葛聯(lián)絡(luò)。而此時,他的繼妻裴淑給他照顧著三個孩子,他自己在外又和劉采春以情人同居,這讓繼妻裴淑情何以堪?據(jù)說裴淑約于元稹去世后兩年也離開人世。
六、江南女藝人劉采春
元稹任越州刺史(今紹興)、浙東觀察使時(823年),他遇到了江南著名女詩人兼歌手劉采春。在唐代,劉采春以靡靡之音,紅遍江南。彼時吳越一帶,只要劉采春的《曲》響起,“閨婦、行人莫不漣泣”,可見其流行程度。據(jù)說她有夜鶯般的嗓子,“歌聲徹云”,或許果真繞梁三日而不絕。劉采春當(dāng)時二十五歲,充滿了少婦的嫵媚和嬌柔,比起薛濤的徐娘半老,對元稹更有吸引力。在觀看了劉采春的一次表演后,元稹立刻被年輕美艷的劉采春迷住了,并且寫了篇聲情并茂的評論文章,極盡捧角之能事,這篇文章立馬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劉采春對元稹這個大才子也是仰慕已久,非常崇拜,便一頭扎進了元稹的懷抱。劉采春的丈夫周季崇是當(dāng)時小有名氣的戲曲演員,和劉采春同在一個戲班。據(jù)傳,元稹給了劉采春丈夫一筆錢,買斷了劉采春,納其為妾,一起共同生活了七年。據(jù)說,元稹當(dāng)時已經(jīng)給薛濤寫了一封信要接她過來,正當(dāng)薛濤在那邊翹首等待,滿心期望時,元稹卻和劉采春熱戀上了,把薛濤忘得九霄云外去。元稹寫了一首《贈劉采春》詩,用“言辭雅措風(fēng)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來形容劉采春的,足見劉采春不是一般的美女,而是風(fēng)情萬種,氣質(zhì)超群的女藝人。七年后,元稹升了官,又把劉采春扔下不管,另有新歡納了妾。她知道后,心灰意冷地離開了越州。據(jù)說數(shù)年后,劉采春遇見了元稹,最后竟然投河自盡了,讓后人一直理解不了其中的緣由。
元稹的六段情感故事,應(yīng)該說是六個女人的悲傷愛情故事,讓我再讀到“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時,真的有些許的迷惘。拋開古代才子風(fēng)流、紅袖添香的掌故不談,但就人對感情的態(tài)度而言,我真的無法為元稹辯護。我相信他對妻子的感情是最真的,也能理解他對女性的一往情深,但卻不能原諒他的用情不專!也許,元稹就是那樣,一生中可能對許多人情深,但到底對那一個人情真,也許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拓展閱讀:元稹資料
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行九,世稱元九。祖籍洛陽,六世祖遷居長安。稹生亂世,八歲喪父,家貧,但父輩藏書頗富。他隨母親居鳳翔,在那里度過童年。十五歲在長安應(yīng)試明經(jīng)科及第。貞元十九年(803),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同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元和元年(806),應(yīng)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試,名列第一,授左拾遺。他為官一直仕宦坎坷,升沉不定。唐穆宗時被擢為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xué)士,并曾為宰相(三個月)。53歲暴卒于武昌軍節(jié)度使任所。其生前死后,人們對他的人品、官品評價頗不一。或謂其正直、勤政、愛民;或謂其“工于投機取巧”、“巧宦熱中”、“勾結(jié)宦官”、損人利己。
元稹著述頗豐,生前曾多次自編詩文集,后總匯為《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北宋歐陽修曾見過。但其后陸續(xù)有所散佚,今存六十卷本。
元稹是位早熟的作家,他不僅寫詩歌,還寫小說,駢、散文章也頗有名氣。他與白居易、李紳、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白行簡、張籍、王建、李防等著名文學(xué)家都有交往。文學(xué)史上歷來以“元、白”并稱。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人和代表作家之一,他寫作新樂府詩早于白居易。其樂府詩現(xiàn)存四卷,五十余首。他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是唐傳奇中的優(yōu)秀之作,對后世說唱文學(xué)影響較大。
元稹還是著名的愛情詩人。貞元十五年(799)冬,21歲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后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然而貞元十九年在長安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后,與太子賓客韋夏卿之女韋叢(成之)結(jié)婚,蒲城女子遂被拋棄。婚后六載,韋叢病故。不到兩年,納妾安氏。后又續(xù)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體驗,寫作了一些愛情詩和悼亡詩,現(xiàn)存八十余首。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微之自編詩集,以悼亡詩與艷詩分歸兩類。其悼亡詩即為元配韋叢而作。其艷詩則多為其少日之情人所謂崔鶯鶯者而作。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情感,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可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xué)者尤巨”(第四章《艷詩及悼亡詩》)。的確,在元稹以前,中國正統(tǒng)文人的詩歌較少寫自己的愛情。愛情詩往往出自民歌,如《詩經(jīng)》的“風(fēng)”詩,兩漢、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隱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寫作愛情詩的詩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膽寫自己的戀愛生活,又寫夫妻愛情及悼亡之情的詩人。然而后人對其愛情、婚姻生活與其愛情作品的關(guān)系問題,也多有批評。
拓展:
關(guān)于對古代詩人元稹的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共同提倡新。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生平
元稹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jīng)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jīng)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yīng)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jiān)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quán)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于武昌軍節(jié)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dāng)時言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chuàng)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chuàng)作,多受、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dǎo)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后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
風(fēng)格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xué)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xiàn)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xì)節(jié)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于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fā)了白居易創(chuàng)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chuàng)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xiàn)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yōu)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xì)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jì)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chuàng)始者。《酬翰林白學(xué)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dāng)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chǎn)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chuàng)以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yōu)美,刻畫細(xì)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后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chuàng)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和元代《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
【元稹的縱情一生】相關(guān)文章:
縱情散文05-06
縱情的心情的語句04-25
李白縱情山水的詩句04-24
元稹的詩詞03-22
元稹的古詩精選06-23
元稹與茶11-17
《春曉》元稹06-01
元稹的名言10-01
春曉元稹08-01
元稹與白居易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