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的閱讀答案
《十五從軍征》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描繪了一個在外征戰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種種場景。這首樂府詩不僅抒發了這一老兵“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①阿誰:誰。阿,語氣助詞。②旅:通”稆”,不經播種而野生曰”稆”。
1.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從詩歌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看,主人公是一個八十歲才回來的征夫。據此,可以概括詩歌的主旨。
參考答案:這首古詩反映了兵連禍接的社會現實,控訴了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2.本詩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
解析:詩歌的主題和戰爭有關,但詩歌中卻沒有一個字直接控訴戰爭,據此,可以判斷詩歌的手法。
參考答案:整首詩并沒正面描寫戰爭的殘酷,而是從老兵回鄉后所見所感落筆,將典型情緒與典型環境融為一體,強烈的對比,表現出民生的悲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感情真摯,悲愴動人。
二:
15.第一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起得很平,但卻具有驚心動魄的力量,這是為什么?(2分)
16.“鄉里人”的回答說明了什么?(2分)
17.本詩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 (2分)
18. 全詩通過描寫老兵的遭遇,揭露了什么?(2分)
19. 下列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3分)
A.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因戰亂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詩截取老兵歸家的片斷描寫,有人物言行描寫、心理描寫,還有環境描寫。
C.全詩以時間為序,先寫老兵歸家時的急切心情,接著寫他歸家后見到的景象,最后寫飯熟無人吃的凄涼情景。
D.結句“淚落沾我衣”將全詩思想感情推向高潮。這淚既是辛酸孤凄之淚,又是憤慨控訴
閱讀答案
15.從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詩人似乎沒有批評什么,但“八十始得歸”,一個“始”字,卻強有力地揭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慘無人道。
16.“鄉里人”的回答,是一個無情的事實:家中的親人早已盡入黃泉。
17.本詩在表現上有什么特點?
解析:詩歌的主題和戰爭有關,但詩歌中卻沒有一個字直接控訴戰爭,據此,可以判斷詩歌的手法。
參考答案:整首詩并沒正面描寫戰爭的殘酷,而是從老兵回鄉后所見所感落筆,將典型情緒與典型環境融為一體,強烈的對比,表現出民生的悲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感情真摯,悲愴動人。
18.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19. B項不當,詩中沒有心理描寫。
注釋:
始:才;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
松柏(bǎi):松樹、柏樹。
冢累累:墳墓一個連著一個。冢(zhǒng),墳墓、高墳。累累(léi léi),與“壘壘”通,連續不斷的樣子。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dòu),洞穴。
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經播種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看:一說為“望”。
沾:滲入。
譯文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遇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翻譯】: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十五從軍征》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十五從軍征》 閱讀答案08-23
《十五從軍征》閱讀及答案10-02
《從軍北征》及《從軍行》閱讀答案08-07
十五從軍征(漢樂府民歌)07-27
《從軍行》閱讀答案08-16
《從軍行》王昌齡閱讀答案06-13
征人怨閱讀題及答案07-26
《十五夜望月》閱讀答案11-13
夜下征虜亭閱讀答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