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詞的起源閱讀理解及答案
詞就其本來性質而言,是歌辭,是廣義上的詩歌的一種。
中國古代的詩歌,向來同音樂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如《詩經》的全部和《楚辭》的一部分,以及漢魏六朝樂府詩,原來都是配樂歌唱的。但隨著新的音樂和新的歌辭的出現,原來的歌辭往往成為純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詩經》到了漢代,漢樂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數還在傳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寫的古樂府詩,也都只用于誦讀。
漢魏六朝主要的音樂系統為“清商樂”,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系統——燕樂。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和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相融而產生的。“燕樂”至唐代大盛,其歌辭起初叫做“曲子詞”,后來簡稱為“詞”。在唐代,不少文人詩歌(尤其是七絕)被伶伎直接用來配合音樂歌唱,如《樂府詩集》所錄《水調》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絕《贈花卿》。但以齊言的詩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為了適應曲調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變動處理,如破句、重疊、和聲等,這樣才能和長短不齊的曲拍相合。與此同時,也有人一開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來寫作歌辭。近代在敦煌發現了一批唐代民間曲子詞的抄本,這些歌辭的句式大多是長短不齊的,在字數、平仄等方面似尚無嚴格規定。一般把這種曲子詞視為詞的原始形態。詞形態完全穩定以后,是一種具有嚴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參差不齊的詩體。每首詞都有以詞牌命名的詞調,表明詞寫作時所依據的曲調樂譜,規定了一首詞的文字格律: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斷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到后來,詞和音樂脫鉤,詞成為書面文學,詞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詞能成為宋代文學成就的主要代表,當然不可能僅僅取決于其音樂特征和句式上的變化,更取決于它在抒情表現上的某些特征。詩的發展歷史很長,功能也復雜,詞則具有更為單純的抒情性。而且,在蘇軾、辛棄疾那種 “豪放派”出現以前,詞很少像詩那樣觸及嚴肅、沉重、宏大的主題,它關注的主要是男女歡愛、相思別離、風花雪月之類。這些更具有個人性的、與日常生活更貼近的情感內容,在詞中獲得充分的表現。詩的語言通常追求精練,常用濃縮和跳躍的筆法,所以很難在細節上展開。而詞的表達更為淺顯和委婉曲折,意脈的流動較為連貫,因而能夠將情感呈現得更為細微。像溫庭筠《更漏子》的下闋寫“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在詩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詞的長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與音樂的關系。參差錯落的節奏本來是由音樂旋律決定的,但同時,這樣的形式也更適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種習慣的說法,把詞稱為“詩余”。“余”者,余緒之謂也,詩中說不盡的、不便說的,就拿到詞中來說。在古人一般的觀念中,詞較為輕巧、淺俗,格調不如詩高雅,有點小看它。但正因為如此,詞的寫作更少拘束,更為自由。而對于喜好和擅長寫作詞的詩人來說,則未必有輕視的意識。
1.下列有關中國古代的詩、詞和音樂的關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 “燕樂”是從西域流入的以龜茲樂為主的胡樂和以清商樂為主的漢族音樂相互融合的產物,盛行于唐代。一般來說,配合燕樂而寫的歌辭可視為詞的雛形。
B. 中國古代詩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樂歌唱的,如《詩經》、漢魏六朝樂府詩等。但到了后世,許多詩歌就只用于誦讀,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寫的某些樂府詩。
C. 唐代文人創作的七絕,是當時燕樂歌辭的來源之一,但為了與曲拍相合,配樂歌唱時需要做破句、重疊、和聲等處理。這是因為以齊言的詩入曲必然有與曲調格式不相合的。
D. 詞的長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與音樂的關系。音樂旋律本來是由參差錯落的節奏決定的,但同時,這樣的形式也更適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 近代在敦煌發現了一批唐代民間曲子詞的抄本,這些歌辭的句式大多是長短不齊的,在字數、平仄等方面無嚴格規定。
B. 杜甫的七絕《贈花卿》,就是《樂府詩集》所錄《水調》的第七段,這充分說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詩歌來配樂歌唱的現象。
C. 詞具有更為單純的抒情性,主要是抒發男女歡愛、相思別離等更具個人性的、日常化的情感,在蘇軾、辛棄疾那種 “豪放派”出現以前,很少觸及嚴肅、沉重、宏大的主題。
D. 詞的長短句格式,不僅是抒發情感的需要,更是由音樂旋律決定的,而后者是決定詞能夠成為宋代文學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從“詩余”的含義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認為詞的格調一般要低于詩一等;另一方面,詞的產生,其實是廣義的詩歌自身發展變化的結果,是對詩不足之處的擴展和補充。
B. 溫庭筠《更漏子》的下闋所表現的離情,在詩中是不可能出現的,這是因為詩在語言上多追求精練,且常用濃縮和跳躍的筆法,很難在細節上展開。
C. 相比較于詩而言,詞的發展歷史較短,功能較單純,但其輕巧淺俗反倒使詞的寫作比詩更加自由,在內容和表達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 詞的形態完全穩定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牌的作用發生了變化:起先它規定了詞的分片、斷句、用字,表明了詞所依據的曲調樂譜,后來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參考答案:
1.D。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關系的能力。 “參差錯落的節奏本來是由音樂旋律決定的,但同時,這樣的形式也更適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2.C。本題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內容的能力。
A.范圍擴大,“在字數、平仄等方面似尚無嚴格規定。”
B.絕對化,“這說明唐代存在伶伎直接拿文人詩歌來配樂歌唱的現象。”
D.邏輯錯誤,原文是“不僅是由音樂旋律決定的,更是抒發情感的需要,而后者是決定詞能夠成為宋代文學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
3.B。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溫庭筠《更漏子》的下闋所表現的離情,在詩中是不可能出現的”有誤。根據文意可知,倒數第三段結尾的“在詩中是不可能出現的”,是指詩難以像詞那樣“能夠將情感呈現得更為細微”,而不是說詩不能表現“離情”。
【詞的起源閱讀理解及答案】相關文章:
閱讀理解及答案07-30
黑白閱讀理解答案 黑白閱讀理解10-05
生日閱讀理解及答案04-22
大鼠閱讀理解及答案07-24
《雨》閱讀理解及答案09-15
狼閱讀理解及答案05-23
橘子閱讀理解及答案04-29
狼閱讀理解及答案07-09
雨中的閱讀理解及答案09-24
《筷子》的閱讀理解及答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