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江月遣興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分)
莽遣中郎將藺苞、副校尉戴級將兵萬騎,多赍珍寶至云中塞下,詔誘呼韓邪諸子,欲以次拜為十五單于。苞、級使譯出塞,誘呼左犁污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至則脅拜咸為孝單于,助為順單于,皆厚加賞賜;傳送助、登長安。莽封苞為宣威公,拜為虎牙將軍;封級為揚威公,拜為虎賁將軍。單于聞之,怒曰:“先單于受漢宣帝恩,不可負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孫,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盧訾及左賢王樂將兵入云中益壽塞,大殺吏民。是后,單于歷告左右部都尉、諸邊王入塞寇盜,大輩萬余,中輩數(shù)千,少者數(shù)百,殺雁門、朔方太守、郡尉,略吏民畜產(chǎn),不可勝數(shù),緣邊虛耗。
是時諸將在邊,以大眾未集,未敢出擊匈奴。討穢將軍嚴尤諫曰:“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周宣王時,獫狁內(nèi)侵,至于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驅(qū)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赍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chuàng)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筑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于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nèi)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今天下遭陽九之厄①,比年饑饉,西北邊尤甚。發(fā)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備。計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nèi)調(diào)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計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牛又自當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鹵,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余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赍釜、薪炭,重不可勝,食飲水,以歷四時,師有疾疫之憂,是故前世伐胡不過百日,非不欲久,勢力不能,此四難也。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逃,勢不能及。幸而逢虜,又累輜重;如遇險阻,銜尾相隨,虜要遮前后,危殆不測,此五難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憂之!今既發(fā)兵,宜縱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擊,且以創(chuàng)艾胡虜。”莽不聽尤言,轉兵谷如故,天下騷動。數(shù)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三年》)
①陽九之厄:指災難之年或厄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多赍珍寶至云中塞下 赍:攜帶
B.兵連禍結三十余年,中國罷耗 罷:通“疲”
C.以往事揆之 揆:揣度,估量
D.虜要遮前后 要:如要,要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時諸將在邊,以大眾未集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命將征之,盡境而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C.南取江、淮,然后乃備 而后乃今將圖南
D.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古今有相同意義的一項是
A.歷告左右部都尉、諸邊王入塞寇盜
B.疆境既完,中國內(nèi)竭
C.兵先至者聚居暴露
D.令臣尤等深入霆擊
“莽遣中郎將藺苞、副校尉戴級將兵萬騎”閱讀答案及翻譯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莽當政后,對北方匈奴政權采取了拉攏分化政策,讓藺苞、戴級用豐厚的珍寶招誘呼韓邪部并加封官爵,試圖割裂其勢力,因而激怒了單于,給邊關帶來了災禍。
B.北方邊境的漢與外民族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漢代以前的歷代執(zhí)政者處理這一矛盾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做得最差的是秦始皇,較好的是周宣王,然而都沒有解決雙方的對立,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C.要發(fā)兵征討邊關,王莽政權勢必面臨一系列的難題,而這些難題的核心是軍用物資的征集和調(diào)運。討穢將軍嚴尤清醒地認識到嚴峻的現(xiàn)實,以致俯臥床榻也深深憂慮,所以向王莽真誠直諫。
D.通過本文中的事實和古今更多的史實可以看出,在封建統(tǒng)治時代,要達成中外民族的和解,雙方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相互認可和和解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3分)
(2)筑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于負海。(3分)
[參考答案]
1.D(要:攔截)
2.C(C、均為:才。A、因為/憑借;B、就/來;D、將要/尚且)
3.D(D、向縱深進入。A、侵犯/敵寇盜賊;B、中原/國名;C、露天居住/顯露)
4.C(文中“臣伏憂之”的“伏”為謙辭,不能理解為“俯臥床榻”)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向縱深進攻,到遙遠的地帶駐守,雖然有戰(zhàn)勝敵人和繳獲戰(zhàn)利品的功勛,但匈奴也總是反攻報復。(3分)
(2)修筑起堅固的長城,延展它的長度達萬里之遙,運輸和調(diào)運的舉動,從靠近海邊的地方開始。(3分)
【譯文】王莽派中郎將藺苞、副校尉戴級率領一萬騎兵,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前往云中邊塞,招致引誘匈奴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們,打算依照順序封他們?yōu)槭鍌單于。藺苞、戴級派翻譯出塞,將左犁污王欒提咸,以及欒提咸的兒子欒提登、欒提助等三人,誘騙到云中塞下。他們到達后,就用威脅的手段,封欒提咸為孝單于,欒提助為順單于,都給予厚重的賞賜,用朝廷驛車把欒提登、欒提助送到長安。王莽封藺苞為宣威公、任命為虎牙將軍,封戴級為揚威公、虎賁將軍。匈奴單于欒提知聽到上述消息,勃然大怒,說:“先單于受過漢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負。現(xiàn)在中國皇帝并不是宣帝子孫,恁什么坐上寶座?”于是派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欒提呼盧訾、左賢王欒提樂,率軍進攻云中郡益壽塞,大肆屠殺中國官吏和平民。從這以后,匈奴單于欒提知逐個地告訴左右部都尉、各沿邊親王,侵入中國邊塞進行攻掠,規(guī)模大時有一萬余人,中等規(guī)模有數(shù)千人,規(guī)模小時則數(shù)百人。他們擊殺雁門太守、朔方太守,及這兩郡的都尉,擄掠官吏百姓、牲畜財產(chǎn),不可勝數(shù),沿邊一帶郡縣空虛衰敗。
這時,在北方邊塞的各位將軍因大軍集結沒有完成,不敢出擊匈奴。討崐將軍嚴尤上書建議說:“我聽說匈奴侵害中國,為時已久,漢有聽說上古之世有非征伐不可的事。后來,周、秦、漢三代王朝才用武力攻擊,然而所用的全不是上等策略。周朝用的是中策,漢朝用的是下策,秦朝則沒有策略。周宣王時代,獫狁部落侵擾中原,前鋒直抵涇陽,周朝命將領征伐,把他們逐出境外,即行班師。宣王看待外族的侵擾,猶如蚊子、虱子,驅(qū)趕掉也就算了,所以天下稱頌英明,這是中等策略。漢武帝挑選將領,訓練軍隊,攜帶輕便的裝備和糧草,深入遙遠的敵人心臟地帶,雖然有克敵制勝和獲得戰(zhàn)利品的功勛,但匈奴反攻,以致兵連禍結三十余年,中國疲憊虛耗,匈奴也受到創(chuàng)傷,從而天下人稱之為‘武帝’,這是下等策略。秦始皇忍不住小的恥辱,輕率地浪費民力,修筑長城,堅固結實,長達萬里,運輸調(diào)動,從海濱開始,雖然保持疆界完整,但中國內(nèi)部枯竭,因而喪失政權,應是沒有策略。而今,國家正遭受災荒,連年饑饉,西北邊陲,尤其嚴重。而朝廷卻動員大軍三十萬人,供給三百天口糧,東方搜刮到海濱、貸山,南方搜刮到長江、淮河,然后才齊備。計算道路,大軍一年都還不能集合。先到邊塞的軍隊聚居在露天,士氣已衰,武器已鈍,在氣勢上已不可以作戰(zhàn),這是困難之一。邊塞既然已經(jīng)空虛,無法供應糧秣,從內(nèi)地各郡各封國征集運送,又相互接續(xù)不上,這是困難之二。總計一個士兵三百天所用干糧,就要十八斛,不用牛力運輸,是不能勝任的。而牛本身也要飼養(yǎng),再加二十斛,負擔就更重了。匈奴境內(nèi),都是沙漠堿地,大多缺乏水草,拿往事揣度,大軍出發(fā)不滿一百天,牛一定幾乎全部倒斃,剩下的糧秣還很多,士兵卻無法攜帶,這是困難之三。匈奴地區(qū)秋冬之季天氣苦寒,而春夏又有大風,軍隊要多帶炊具、木柴、炭火,重得幾乎搬運不動。吃干糧飲水,經(jīng)歷一年四季,軍隊里會有發(fā)生疾病瘟疫的憂慮。
因此從前討伐匈奴的軍事行動不超過一百天,并不是不想持久,而是力量不夠,這是困難之四。大軍自己攜帶物資補給品,則輕裝的精銳部隊很少,不能快速推進,即使敵人慢慢撤退,也無 法追及。幸而追及,又被物資等拖累。如果遇到險要而難于通行的地方,大軍魚貫而進,后面馬頭緊接前面馬尾,敵人前后夾攻,危險不能測度,這是困難之五。大量使用民力,功業(yè)又未必能夠建立,所以我深深地憂慮!而今既然已經(jīng)征調(diào)軍隊,應該讓先到邊塞的部隊發(fā)動攻擊。命令臣嚴尤等深入敵境,以雷霆萬鈞之勢進擊,給匈奴一個重創(chuàng)。”王莽不聽嚴尤的建議,如同從前一樣,把戰(zhàn)士跟糧秣輸往邊塞,于是天下動亂不安。幾年之間,北方邊疆一片荒涼,野外有無人掩埋的白骨。
【西江月遣興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西江月》閱讀訓練及答案06-27
《雪》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9-26
母愛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11-15
《背影》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11-19
《公輸》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8-28
《拯救》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3-19
《狼》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5-17
《冒險》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09-06
西江月遣興辛棄疾注音08-02
辛棄疾《西江月遣興》拼音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