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伯夷列傳閱讀訓練及答案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伯夷列傳閱讀訓練及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曰: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①,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②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節選自《史記伯夷列傳》)
[注]
①木主:木制的靈牌;號為文王,尊稱西伯昌為周文王。
②儻:假如。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報施善人 施:措施
D.時然后出言 時:看準時機
2.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表達司馬遷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質疑的是( )(3分)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
②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③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
④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⑥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繼承君位而相繼逃走,國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齊看見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時便征討紂王,又認為周伐紂是不仁之舉,后來便義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
C.顏淵敏而好學,他立志學習伯夷兄弟堅守節操,以致終身貧困,寧可餓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對當時那些操行不端、違法亂紀者卻終身安逸快樂,有操行者卻要橫遭災禍的現象,深感疑惑。
4.翻譯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2分)
(2)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3分)
(3)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2分)
(4)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3分)
參考答案:
1.C(施:恩賜)
2.D (排除①⑥)
3.C (糟糠不厭應為連糟糠之食都吃不飽;回也屢空與學習伯夷、叔齊堅守節操無因果關系)
4.(1)(伯夷、叔齊)認為這樣做可恥,堅持節操,不吃周朝的糧食。(2分)(恥義各1分)
(2)神農、虞舜、夏禹的時代很快就消逝了,我們還能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忽焉安適的句式各1分,句意通順1分)
(3)項脊軒共遭了四次大火,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有神明護佑吧。(凡得殆全譯對得2分;錯1處扣1分,扣完2分為止)
(4)現在(如今)少卿你竟教我推薦賢士(推賢進士),恐怕和我個人的想法相違背吧?(乃無乃乎的固定句式、剌謬錯1處扣1分)
譯文: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小兒子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后,叔齊卻要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讓你即位是父親的遺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國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國君。在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最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稱他為文王,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的韁繩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動起兵器來,能說得上是孝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用兵器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兩位是義士啊!把他們攙扶開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亂后,天下都歸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樣做可恥,他們堅持節操,不吃周朝的糧食。并隱居到首陽山,采集薇蕨來充饑。直到他們餓到快要死的時候,作了一首詩歌,那歌詞說: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來充饑,用殘暴取代暴虐呀,還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義的。神農、虞舜、夏禹的時代很快就消逝了,我們還能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可嘆我們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經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齊就餓死在首陽山。
有人說:上天待人的準則是沒有偏私的,它總是向著善良的人們。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還是不算善人呢?他們聚積仁德、修潔品行達到這般地步,卻終致餓死!再說在七十個弟子中間,孔子僅僅稱舉顏淵是好學的人,但顏淵常常窮得一無所有,連糟糠都難得吃飽,終于過早地夭亡了。(那種認為)上天總是報答、恩賜善人的說法,到底怎么樣呢?盜跖每天都殺害無辜的人,將人的肝炙成肉脯,殘暴惡毒,放肆地行兇,他聚集黨徒幾千人,到處橫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齡而死。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這都是些特別重大而且明白顯著的例子。如果說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違法亂紀的人,卻終身享受安逸和快樂,財產富裕,子孫也不斷絕。有的人選好了道路才舉步,看準了時機才說話,從不走小道捷徑,不是公平正當的事決不努力去做,可是他們卻要橫遭災禍,這樣的例子多得沒法數了。我對此十分疑惑,如果說這便是所謂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難以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罷了。所以他又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讓我執鞭為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露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伯夷列傳
兩漢司馬遷
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于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譯文
世上記事的書籍雖然很多,但學者們仍然以“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為征信的憑據。《詩經》、《尚書》雖有缺損,但是記載虞、夏兩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見到的。堯將退位,讓給虞舜,還有舜讓位給禹的時候,都是由四方諸侯長和州牧們推薦出來的,于是,讓他們先試著任職工作,主持事務數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績,然后再把大政交給他們。這是表示天下是極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最大的統領者,把天下移交給繼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難。然而,也有人說過,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以為是一種恥辱而逃走隱居起來。到了夏代的時候,又有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又為什么要受到稱許呢?太史公說:我登過箕山,相傳山上有許由之墓。孔子依次評論古代的仁人、圣人、賢人,對吳太伯和伯夷等講得很詳細。我聽說許由、務光等節義品德至為高尚,而經書中有關他們的文辭卻一點兒也見不到,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是老記著人家以前的過錯,因此怨恨他們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對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詩又感到詫異。他們的傳記說道: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到了父親去世以后,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關心老人,撫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車載著西伯的神主,追謚為文王,率軍東進去征伐商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而諫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的行為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可以算做仁德嗎?”周王左右的人準備殺掉他們,太公說:“他們是義人啊!”扶著他們離開了。武王摧毀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天下都歸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事,為了表示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到了由于饑餓而將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來取代暴力,不知道這是錯誤的。神農、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禪讓,圣人倏忽辭世去,我輩今日向何方?啊,別啦,永別啦!命運衰薄令人哀傷!”終于餓死在首陽山中。從這些記載來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有人說:“天道并不對誰特別偏愛,但通常是幫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齊,總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難道不是嗎?他們行善積仁,修養品行,這樣的好人竟然給餓死了!再說孔子的七十二位賢弟子這批人吧,仲尼特別贊揚顏淵好學。然而顏回常常為貧窮所困擾,連酒糟谷糠一類的食物都吃不飽,終于過早地去世了。上天對于好人的報償,到底是怎樣的呢?盜跖天天在屠殺無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兇暴殘忍,胡作非為,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夠長壽而終。他又究竟積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這幾個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了。若要說到近代,那種品行不遵循法度,專門違法亂紀的人,反倒能終身安逸享樂,富貴優裕,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有的人(誠如孔子教誨的那樣,)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選擇;說話要待到合適的時機才啟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憤懣,結果反倒遭遇災禍。這種情形多得簡直數也數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說“主義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議謀劃”,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說:“富貴如果能夠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賤的職務,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還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氣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落葉的。”世間到處混濁齷齪,那清白高潔的人就顯得格外突出。這豈不是因為他們是如此重視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樣鄙薄富貴與茍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大家所稱頌。”賈誼說:“貪得無厭的人為追求錢財而不惜一死,胸懷大志的人為追求名節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為追求權勢而不惜一死,蕓蕓眾生只顧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燈,方能相互輝照;同是一類,方能相互親近。”“飛龍騰空而起,總有祥云相隨;猛虎縱身一躍,總有狂風相隨;圣人一出現,萬物的本來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齊雖然賢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贊揚,名聲才更加響亮;顏淵雖然好學,由于追隨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顯。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隱士們,他們出仕與退隱也都很注重原則,有一定的時機,而他們的名字(由于沒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沒了,不被人們所傳頌,真可悲啊!一個下層的平民,要想磨練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賢人,怎么可能讓自己的名聲流傳于后世呢?
評論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藝,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從而抒發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但是,商朝末年,紂王的統治已瀕于崩潰,武王伐暴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是不可逆轉的,而夷、齊的諫阻和恥食周粟是背轉歷史大潮的。所以,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歷史上歌頌這兩個人物,那是頌錯了,他們不值得歌頌。而作者對篤守遺訓、不能變通的行為加以歌頌,無疑是有所偏頗的。
本文寫作獨具特色。縱觀《史記》本紀、世家、列傳之篇末,黎青冷焊均有太史公的贊語,唯《伯夷列傳》則無。滿紙贊論、詠嘆夾以敘事。名為傳紀,實則傳論。史家的通例是憑借翔實的史料說話,而或于敘述之中雜以作者的意見,就算變例了。所以,本文實開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本文雖多贊論,但縱橫捭闔,彼此呼應,回環跌宕,起伏相間。伯夷、叔齊的事實,只在中間一頓即過,“如長江大河,前后風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史記論文》第五冊《伯夷列傳》時有鮮明比照,一目豁然;時有含蓄設問,不露鋒芒卻問題尖銳又耐人尋味。太史公潤筆潑墨之中,可略見其筆力之一斑。
【文言文伯夷列傳閱讀訓練及答案】相關文章:
文言文閱讀《刺客列傳》題目及答案06-24
《屈原列傳》閱讀答案11-16
《史記.淮陰侯列傳》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07-18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04-18
文言文閱讀對比訓練題目及答案06-24
文言文李斯論閱讀訓練及答案05-18
文言文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童趣》06-24
文言文閱讀訓練題含答案07-14
曹伯啟《子規》注釋賞析及閱讀訓練附答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