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時間:2025-01-14 11:49:52 麗薇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精選12篇)

  上學期間,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精選12篇)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1

  閱讀下面《孟子》 選段,回答問題。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薄吧c禮孰重?”曰:“禮重!痹唬骸耙远Y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應之曰:‘軫②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軫之乎?’”

  注:① 翅:同“啻”,只。② 軫:扭轉.

  ( 1 )文段中孟子用 和 的方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 分)

  ( 2 ) “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孟子是闡明“禮重”還是“食、色重”?試作簡要分析。(4 分)

  參考答案:

  9 .文化經典

  ( 1 )詭辯 比喻論證(每空1 分)

  ( 2 )孟子闡明“禮重”( 1 分),主張要維護和捍衛禮制(1 分)。食、色雖為人性的重要內容,但禮制是必須遵守的倫理原則(1 分);比較“禮重”還是“食、色重”應讓雙方在同一基準上,不能把食(生存)與色(承繼后代)的.問題和禮的細節“禮食”“親迎”相比較。(1 分)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2

  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織。孟子輟然②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逼淠敢艿读癣萜淇棧源私渲。自是之后,孟子不復諠矣。

  注釋:①誦:背誦。②輟然:突然停止的樣子。③諠:遺忘。④引:拿起。⑤裂:割斷。

  1、從文中找出同義詞填在下面橫線上。

  ①失_________

 、诖薩________

  2、解釋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呼而問之

  B、以此戒之

  C、自是之后

  4、孟母引刀裂其織使孟子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諠②是

  2、從這件事情之后,孟子背誦就不再遺忘了。

  3、C

  4、背書要熟,要能一氣呵成,背得斷斷續續,如同織布中間被割斷,將會前功盡棄。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3

  孔子對民生問題是重視的,但語焉不詳。孟子則把孔子的仁學落實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會統治者和管理者在解決民生基本問題上體現仁民愛物的思想感情,中國近代的民生主義即發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產”,使百姓豐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內容便是解決好民眾的吃穿問題,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有起碼的保障。其次,“省刑罰薄稅收”,人民的負擔要有一個限度,過此即有災難,所以要省刑罰,必須薄稅斂。第三,救濟社會上孤苦無援者。第四,加強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認為要在富民的同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民去惡從善,形成禮義之風。這樣,社會才有秩序,人民才會有真正的安寧壽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沒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視民眾的社會作用和歷史地位。

  孔子講過“民無信不立”的話。孟子則大大前進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這就是民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為民意,認為這兩者是一致的,這實際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釋了傳統的天命論,大大提高了民眾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的感受和意志,體現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滿意,就等于服從了天命。孟子用民眾的意志代表天命,從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權天授”變成了“君權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個超越同時代人的口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口號一經提出,便使社會震動,響徹了兩千多年,成為批判君主專制的有力武器。這個“民貴君輕”的說法,在先秦諸子之中是極為罕見的,它肯定民眾是國家的主體,對于君權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沖擊力。按照孟子這一思想來設立政治體制,至少能發展出開明的君主立憲制。這是孫中山提出民權主義的思想源頭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貢獻之一是確立中國士人的獨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為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建立了一種較高的標準。

  孟子認為君臣關系完全是相對的,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士可以為明君而死,但不必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廢除誅討,所以他不贊成愚忠。他認為明君必須“貴德而尊士”,“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這樣,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會地位。

  孟子刻畫了有社會責任心的知識分子的氣象,此即是:“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贝笳煞虻臍舛仁呛蔚鹊男蹅ズ甏,富貴、貧賤、威武這三樣東西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氣節,在生死考驗面前能“舍生而取義”,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國歷史上,為了社會進步事業而“成仁”、“取義”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們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響。

  對于我們來說,孟子的思想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如能認真開發而運用,對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會的治理,民族的復興,將有莫大的助益。

  (有刪節)

  7.下列對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視民生,但孔子的論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體,更有條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僅繼承而且創造性地發展了孔子的“仁學”,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社會的統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體施政要求。

  C.孔子關于民生的論述雖然語焉不詳,但它是孟子“仁政”學說的基礎,所以,也理應把它看做是中國近代民生主義思想源頭的一部分。

  D.與要求保障基本民生、減輕百姓負擔、保護和救濟社會弱勢群體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強調用孝悌之義對百姓實行道德教化,以確保社會秩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權民授”的新天命論,都充分體現了孟子對民眾的社會作用和歷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視。

  B.西歐和日本等國之所以能發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憲制,是因為這些國家比中國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學說,更愿意放棄君權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處世的高標準,不僅確立了中國士人的獨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闡釋了君臣關系,認為士可以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廢除誅討,這已經具有了樸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重視和強調民眾的社會作用和歷史地位,這不僅在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見的。

  B.孟子的仁政學說對后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權思想也都從孟子那里汲取了精華。

  C.孟子宣揚的“舍生而取義”人格已經成為一種完美人格和優秀精神的坐標,長久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有社會責任心的知識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只要我們認真開發、運用,就必定會對今天人性的改良、社會的治理和民族的復興產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參考答案:

  7.D(解答此題,可在整體感知文意的基礎上,從文中找到論述“仁政”的相關語段,然后將選項帶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取舍,D項,孟子的仁政首先要保障基本民生。所以選D。)

  8.B(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文意,將選項分別帶入原文比較分析,B項,原因分析錯誤。不能從客觀結果反推主觀意愿,不符合文意。所以選B。)

  9.B(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文中作者的觀點來分析選項是否正確,A“早期儒家代表人物”。C不是“舍生而取義”人格,而是“大丈夫氣度”。D“只要……就”充分條件關系錯誤,過于肯定,原文表述為假設關系。所以選B。)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4

  《孟子》兩章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環( )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 )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國不以山溪之險,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親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順( )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一、 翻譯句子:

  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二、 課文分析:

  1、中心論點:

  2、“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與它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 。

  3.用文中語句填空。

  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憶你學過的文言課文,從中舉出一則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史實。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舜發( )于畎畝( )之中,傅說舉( )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勞( )起筋骨,餓( )其體膚,空乏( )其身,行拂( )亂( )其所為,所以( )動(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翻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 )過( ),然( )后( )能改;困于心,衡( )于慮,而后作(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 )則無法家拂( )士,出(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課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2、選文中孟子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

  3、凡是能擔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須經受一定的磨煉,這樣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任意舉一個恰當的事例作論據。(所舉事例必須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煉、取得的成就)

  4、本文指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受艱苦磨難。其中,思想上要 ,行為上要 。生活上要 。

  5、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體會。(不超過20個字)(4分)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每小題3分)

  歷史上有一種通行觀點:孔子后儒分為八,到戰國中后期演變為兩支。一支始于子夏,講文獻之學,數傳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參,究義理之學,二傳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漢代經學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經傳的先師,孟子則成為兩宋起道學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內部這兩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謂學統與道統之別,漢學與宋學之分。對這個說法,學界歷來意見不同,這里不必細究。此說至少有一點不錯,即孟子其人其書的重要性的確是從兩宋開始凸顯的。這以后,孔孟之道幾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

  孟子去世后,由他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無太大發展。到戰國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漸露頭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長期居齊,因學問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的祭酒。他精通多種儒經,被認為是儒家經學早期傳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對子思、孟子一派有嚴厲的批評,當然,荀子的批評只能說是當時儒家內部的派別斗爭。

  秦漢以降至兩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視為一般的儒家學者;孟子其書,只能歸入子部一類。在官私文獻中,多是周孔或孔顏并提,鮮見有孔孟合稱的。值得注意的是,東漢趙岐在注解《孟子》時,曾把孟子尊為亞圣,還提到西漢文帝時設置過《孟子》的傳記博士?蓙喪ブ幢凰纬郧暗墓俜秸J可過;而傳記博士即使存在過也為時很短,且不說此事因不見于《史》、《漢》記載而頗啟后人疑竇。當時,也有人批評孟子,最典型的是東漢的王充,他在《論衡》中專立了《刺孟》一篇,列舉了孟子八個方面加以批評。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爭論國子學當祭周孔還是孔顏時;唐太宗時,增加從左丘明到范寧二十二位儒者從祀孔廟時;唐玄宗封顏淵為亞圣和兗國公,封孔門十哲和七十子為侯、伯時: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當時科舉考試的明經科目中只有《周禮》、《左傳》等九經,《論語》和《孝經》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書沒有資格入選。

  但從中唐起,情況發生了變化。漸漸地,孟子之名被廁于孔子之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賢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號,從祀孔廟;孟子其書被增入儒經之列,懸為科舉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經而躋身于四書,變成中國士人必讀的官方教科書。這個變化過程,就是歷史上的.孟子升格運動。

 。ㄟx自徐洪興撰《孟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

  1.下列各項,對孟子升格運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戰國初期開始,與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學相比,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學發展一直曲折,過程始終不順利。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學派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相對沉寂,中唐之后情況漸漸改變,孟子及其著作漸獲重視。

  C.秦漢到兩宋之間,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獻不見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沒入選科舉考試的科目。

  D.從兩宋開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顯。此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

  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以荀、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分別研究義理之學和文獻之學,荀、孟二人分別影響了漢代經學與兩宋道學。

  B.荀子有長期居齊、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祭酒的優勢,因此,以他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得以迅速發展。

  C.官私文獻中鮮見有孔孟合稱,孟子的亞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從未被認可過,可見孟子曾經被冷落。

  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運動開始。孟子逐漸成為僅次于孔子的賢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書躋身四書。

  3.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戰國中后期儒學演變為兩支,存在學統、漢學與道統、宋學的分別,這種學說只能說明孟子學派的發展在兩宋之后。

  B.學問博洽、精通多種儒經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對孟子一派有過嚴厲批評,這一行為只能看做是當時儒家內部的派別斗爭。

  C.東漢時王充特別在《論衡·刺孟》中批評孟子,唐朝前期一些與儒學有關的學術活動或政府行為都很少提孟子,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

  D.東漢趙岐把孟子尊為亞圣,還提到西漢文帝時設置過《孟子》的傳記博士,這些可以說明孟子升格運動當時已初現端倪。

  答案:

  1.B

  1.D

  1.B 答案解析: 1.A、從戰國初期開始錯誤C、官私文獻不見孟子之名錯誤D、孔孟之道便成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錯誤。

  1.A 、義理之學和文獻之學應顛倒;B、荀子有長期居齊、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祭酒的優勢與以他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得以迅速發展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屬強加邏輯聯系;C、孟子的亞圣之名在宋以前也從未被認可過錯誤

  1.A、只能說明孟子學派的發展在兩宋之后屬以偏概全,說法錯誤;C、唐朝前期一些與儒學有關的學術活動或政府行為都很少提孟子錯誤,應是只字未提;D、這些可以說明孟子升格運動當時已初現端倪錯誤。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6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為最高政治理想,而貶黜“霸道”。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說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讓人“中心悅而誠服”;他所說的“霸”是“以力服人”,結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講“民本”,其落腳點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堯舜禹先王之治,實質上是希望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合一,即以堯舜禹等圣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過對圣王歷史與業績的詮釋,批判他所處的紛亂的戰國時代,目的是引導歷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體系以“民本”為基礎,這與兩千多年來中國以“君本”為基礎的政治傳統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讀《孟子》至“草芥”“寇讎”之語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廢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學士劉三吾刪節《孟子》,就是明顯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兩千多年來,《孟子》成了為苦難民眾伸張正義的書,它召喚著歷代讀書人的良心,如“詩圣”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為民吶喊,憂國憂時。要講“仁政”,就要以民為本,這就是傳統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孟子闡述了自己的“仁政”學說。這一學說,簡單說來,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這兩方面的內容。孟子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本褪钦f,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會擁護君王,會為長官丟拼命。孟子一直以為,國君和社稷都是可以變換的,就是改朝換代,而民眾是不變的,民·洲向背與政權的穩定與否直接相關,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墒,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實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書對專制政治的沖擊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經”之難可見一斑。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這一思想,是對春秋以來“以民為本”A文主義思潮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對中國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說孟子言心言性是側重于哲學思想的話,那么他談君談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關!驗槊献拥睦硐胧堑赖轮黧w與政治主體的合一,也就是“王道”。孟子“仁政”說的`哲學基礎是“性善論”!靶陨普摗,簡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泵献右詾,仁愛基于善性,這個善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其目的是要為他的“仁政”說找依據。他說“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應當不斷加以擴充,達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說就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這樣一來,“仁政”學說就有了一種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稱堯舜”,是稱道堯舜的德治天下,不失為仁義之道。德治天下是人們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機智之處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說,托制于人們理想中的圣王,這樣說服力、可信度都會增強。然而,孟子雖然為“仁政”說找到了“性善論”這個內在依據,不過在當時崇尚“霸道”的形勢下,這種“性善論”“仁政”說是很難有市場的。難怪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就說孟子的“仁政”說“迂遠而闊于事情”了。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將“王道”作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堯舜禹等圣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對“霸道”,他借助詮釋圣王的歷史與業績來批判他所處的紛亂的戰國時代,其目的是為了引導歷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體系的基礎.而“君本”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政治傳統的基礎,二者之間尖銳對立,勢同水火。

  D.孟子認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結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廢黜孟子祠、下令刪節《孟子》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孟子》一書雖然能為苦難民眾伸張正義,但因為對專制政治有很大的沖擊力,后世不少帝王對孟子其人其書是厭惡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主張,是對春秋以來“以民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C.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兩個方面的內容,它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傳統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

  D.孟子認為,民心的向背直接關系到政權是否穩定,君主如果能夠行仁政,就會得到臣民的擁護,從而贏得民心。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的“仁政”說以“性善論”為哲學基礎,有嚴密的思想體系,但在當時‘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勢下,提出這樣的學說是毫無意義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說托制于人們理想中的堯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們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強了自身學說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與談君談民 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D。孟子認為,仁愛基于善性,麗善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如能將其不斷擴充和推廣,那么,“仁政”學說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試題答案:

  一、(9分)

  1.(3分)D(廢黜孟子祠、刪節《孟子》不屬“霸道”)

  2.(3分)C(“厭惡和排斥”欠妥,原文為“望孟生畏”)

  3.(3分)C(“有嚴密的思想體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據,“毫無意義”不妥)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7

  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①;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仇。寇仇,何服之有?”《離婁篇下》

  [注]①國人:路人。②服:穿喪服,守喪。

 。╨)簡要說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間應有的關系。(2分)

 。2)結合以上語段,請回答孟子是怎樣對“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進行分析的。(4分)

  參考答案:

  9、(6分)

  (1)君對臣真心相待,臣對君才能盡心竭志。(2分)

 。2)正反對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對臣若做到“三有禮”,臣就能為舊君“有服”,(1分)再從反面分析君若對臣殘暴、使用極端手段,臣則“何服之有”。(1分)君臣關系的關鍵在于君對臣的態度。(1分)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強盜仇敵!

  宣王說:“《禮》規定,要為先前侍奉過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為他服孝呢?”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被實行,有建議被采納,恩惠潤澤民眾;(臣子)因故辭去,君主就派人領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離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叫做三有禮。這樣,臣下就愿意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勸諫君主不實行,有建言君主不聽,恩惠不能潤澤民眾;因故離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離開當天,就沒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就叫做強盜仇敵。對強盜、仇敵一樣的國君,還怎么為他服孝呢?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8

  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告子上,第十七章)

 。1)下列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尊貴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養和努力獲得。

  B.人人都有可貴的東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罷了。

  C.別人尊貴的東西,不是正真的尊貴。

  D.精神上的富足比華衣美食更加可貴。

 。2)請根據上面的`文字內容,聯系下面選段,說說孟子的修養觀。(3分)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第十六章)

  參考答案:

  9. (1)C(應為別人給予的尊貴,不是真正的尊貴,因為趙孟給予了一個人尊貴,趙孟也能使他低賤。) (2)孟子認為要堅持自身修養,才能得到真正的尊貴,如果為了名利地位而放棄培養自身的美好品德,那么名利地位最終也會喪失。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9

  文化經典閱讀(6分)

  13.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注】①要:通“邀”,求取,追求。

 。1)下列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天爵”指仁義忠信等,孟子認為這些是天然值得尊崇的。

  B.“人爵”則是偏重于物質的、外在的爵位,完全靠人委任、封賞或世襲取得。

  C. “天爵”、 “人爵”思想,與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貫通為一體,是孟子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D.孟子所謂的“天爵”,是一個追求的過程、修煉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而逐漸形成完美人格的過程。

 。2)這段話主要講了“天爵”“人爵”,請根據選段談談你對“天爵”和“人爵”的看法。(3分)

  答:

  參考答案:

  13.(1)B項 獲得“人爵“也需要通過人的勤奮努力和成就等。

 。2)【答案示例】孟子把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比作追求人爵,而把向人間散播仁義忠信,無私奉獻比作追求天爵。我認為追求天爵優于追求人爵,因為前者一方面可以充分實現人生價值、社會價值,還會生出無盡的快樂;后者會生出種種煩惱痛苦。

  【參考譯文】孟子說:“有天賜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義忠信,不厭倦地樂于行善,這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水天渠成地獲得人授的爵位,F在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其目的就是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丟棄了天賜的爵位。這可真是糊涂得很!最終(他的人爵)也一定會喪失的。”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10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完成后面問題。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诿献釉唬骸叭收呷缟洌荷湔哒憾蟀l;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注】

  厚:重,與“薄”相對。

  1、請概括出兩個選段觀點的共同之處。(2分)

  2、兩個選段中,孔子與孟子的話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述。(4分)

  答案:

  1、都強調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或嚴于責己,寬以待人。)(2分)(意思對即可)

  2、孔子的話側重點是,少責備別人,從而避免別人的.怨恨。孟子的話側重點是,如果不如別人,不要怨恨別人,而要從自身尋找原因。(4分)(意思對即可) 答案解析: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11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完成后面題目。(6分)

 、僮釉唬骸熬右资露y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保ā墩撜Z·子路》)

  ②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請根據材料①,說說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區別?(請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參考答案】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分)小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貪欲無窮,所以會求全責備。(1分)

  (2)請結合材料①②,簡述孔子所說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標準。(請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參考答案】君子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處;(1分)堅持原則、心懷坦蕩。(1分)大丈夫標準: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廣大人民中去的宏偉志向;(1分)要有堅持這種志向的氣節操守。(1分)

  【參考譯文】

 、倏鬃诱f:“君子容易和他相處共事,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诿献诱f:“大丈夫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 12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谧釉唬翰摹⑹妪R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論語·公冶長》)

 、勖献釉唬簮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遠怨的方法?請簡要概括。(2分)

 。2)在品德修養上,孔、孟為什么都主張反求諸己,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9.(1)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②不計較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為孔子認為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孟子認為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诳鬃诱f: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說:愛別人,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為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求問自己。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題附答案】相關文章:

孟子文言文選段閱讀及答案06-28

孟子的選段閱讀答案11-03

《孟子》選段閱讀答案07-05

《論語》《孟子》選段對比閱讀及答案11-30

《孟子》選段閱讀答案10篇09-20

《論語》和《孟子》選段閱讀答案12-01

《濟南的冬天》選段閱讀附答案10-16

《童年》選段閱讀題及答案09-21

《水滸》選段閱讀題及答案11-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 免费视频综合在线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人成视频免费观看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