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時間:2024-03-21 22:49:56 志華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月夜憶舍弟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夜憶舍弟閱讀訓練題及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月夜憶舍弟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及未休兵。

  閱讀練習一

  1、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后人奉為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詩。

  2、從詩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詩寫于安史之亂時期。

  3、作者為什么要說月是故鄉明?

  答案:

  1、詩圣、律

  2、戍鼓斷人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寫出兩句即可)

  3、詩人思念故鄉,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閱讀練習二

  (1)簡述這首詩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環境。

 。2)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點:戰爭頻仍,時尚動蕩,民不聊生。(斷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出長不達)

 。2)答案要點:

 、賾涯罴亦l,思念親人,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

 、趹n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本題不能作簡單化的回答,要顧及全詩)

  閱讀練習三

  1、首聯描繪了一副邊塞秋天的途徑: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戍鼓指戍樓上宵禁的鼓聲。斷人行寫所見,點明 ;戍鼓雁聲寫 ,寫出 。這兩句渲染了 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樣的,但詩人為何偏偏說月是故鄉明?

  3、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兄弟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這兩句詩概括

  4、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抒寫了是人內心的憂慮之情。這使我們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兩句名句:

  答案:

  1、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3、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4.、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賞析: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從詩人在安史之亂中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想到百姓之苦,體現出了作者的懷家愁和憂國難之情。

  作者簡介: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脫不了關系,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消息時,心生愉悅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于征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于苦于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于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于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后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于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于我們更進一步深入了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杜甫生平

  杜甫作為我國唐代年間杰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一生坎坷,雖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經歷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社會的動蕩,政權的不穩,讓他一心報國卻沒有門路,心系百姓卻流離戰亂,中年仕途不順,老年病無所依,留下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文,感動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很不錯,家境優越富足,家族文化氣息濃厚,自小就在文學詩歌方面深有天賦,且為人勤奮創作,據悉他私底下的習作能足足裝滿一麻袋。杜甫早年間也如李白般縱情四海,十幾二十歲時到處游歷,也是在此期間與李白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杜甫對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兩人分離后,杜甫也還是常常在詩文中提及這位年長的大詩人。

  此后,杜甫在官場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終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當時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賢士,因此杜甫無論參加科考或者轉投權貴之門均無果,后來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職。他的小兒子也在那個時候餓死了,后被授予一個無用小職,國家爆發戰爭,杜甫也就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在友人們在幫助下,暫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嚴武的職位調動,杜甫一家也隨之流離,最終嚴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沒了依靠,生活得很艱辛。大歷三年,由于倍思鄉,杜甫踏上歸鄉的渡船,可惜生活艱險,社會的動蕩,最后病死在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月夜憶舍弟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月夜憶舍弟》賞析06-14

《月夜憶舍弟》 杜甫11-22

《月夜憶舍弟》古詩鑒賞06-02

《月夜憶舍弟》翻譯及賞析09-07

《月夜憶舍弟》古詩賞析11-19

[必備]《月夜憶舍弟》 杜甫02-01

杜甫《月夜憶舍弟》譯文及注釋05-15

杜甫月夜憶舍弟原文及翻譯04-20

杜甫月夜憶舍弟譯文及賞析09-29

杜甫《月夜憶舍弟》原文及賞析12-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综合久久久久婷婷丁香五月 | 这里有亚洲精品在线 |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91最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