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對比閱讀附答案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對比閱讀附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對比閱讀附答案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5.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4分)
、儆辛继锩莱厣V裰畬( ) ②黃發垂髫( )
③無論魏晉( ) ④故人不獨親其親( )
6. 下列加點詞古今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3分)
A、妻子邑人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單指男方的配偶
B、大道之行也 古義: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義:寬闊的道路
C、來此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極其優美的環境
D、女有歸 古義:女子出嫁 今義:返回,回到原處
7.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儆嗳烁鲝脱又疗浼,皆出酒食。
、谪洂浩錀売诘匾玻槐夭赜诩骸
8. 根據選文,請分別寫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個成語(2分)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9. 【甲】文中描繪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分,答出三點)
參考答案:
5.(4分) ①類
、谥感『
、鄄灰f,更不必說
、芤浴瓰橛H(把……當作親人)
6. (3分)( C )
7. (4分,2分/題) ①其他的人 各自又 邀請 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他。
、趯τ谪斬,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
8. (2分) 甲: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無人問津)乙: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夜不閉戶)
9. (3分) ①人人安居樂業,生活悠閑、平和;
②人人受到社會的關愛;
③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壓迫;
④貧富差距不懸殊
、萦泄餐男叛龊偷赖聝r值觀 (要求答出三點)
《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對比閱讀附答案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ㄟx自《桃花源記》)
【小題1】下列劃線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B.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 C.盜竊亂賊而不作(小偷) D.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講信修睦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B.是故謀閉而不興水波不興 C.天下為公不必為己D.蓮,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徑寸之木!
【小題3】下面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B.“天下為公”是說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要有公心,為人民多做好事。C.《桃花源記》選段寫了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源內優美的環境,源中人快樂、幸福、安定的生活,并體會到他們的心情。 D.“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實際。桃花源人是秦朝時進入此“絕境”的,是與外人“間隔”的。從秦到晉太元年間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著變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著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題4】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分)
【小題5】[甲]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B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小題4】(1)對于財貨,人們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小題5】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C、盜竊亂賊而不作(賊:害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
【小題2】試題分析: A:培養,動詞/長,形容詞;B:發生,動詞/興起,動詞;C:是,動詞/為了,介詞。 D、之,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的。經分析,選D。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
【小題3】試題分析:B、“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分析文章的內容,一定要聯系文章的前后文,根據前后文的描寫來分析作者寫一些語句的原因。如本道題,就結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句話來理解即可。
【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1)句時,注意“貨是財物的意思,惡是憎惡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是給的意思”;翻譯(2)時,注意“阡陌是田間小路的意思,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還要補充出省略的“村落間”。同時還要保證所翻譯句子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翻譯語句的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于學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小題5】試題分析:根據甲文中“幼有所養,老有所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等描寫以及乙文中“景色美好、人們生活安樂”等描寫來分析甲乙兩文的相似之處之處,都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首先要忠實于原文,然后根據題意,做具體的分析即可。如本道題目,題意要求分析甲乙兩文中表達相似的地方,那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來分析相似的地方即可。
【《桃花源記》《大道之行也》對比閱讀附答案】相關文章:
《大道之行也》閱讀原文及答案03-04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05-23
《大道之行也》課文及翻譯08-02
大道之行也課文翻譯10-10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03-05
《絕唱》閱讀附答案01-07
高手閱讀附答案03-22
《散步》閱讀附答案10-17
《赤壁》閱讀答案練習附答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