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蒙學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會經(jīng)常接觸并使用練習題,做習題可以檢查我們學習的效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構(gòu)成的知識,你知道什么樣的習題才是好習題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蒙學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閱讀練習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學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蒙學即發(fā)蒙開竅之教育教學,蒙學典籍是用于蒙學的經(jīng)典教材。開辦蒙學、編撰蒙學教材歷史悠久。周谷城在為《傳統(tǒng)蒙學叢書》所作的“序”中寫道:《漢書·藝文志》收有小學十家,所謂小學,也就是蒙學;秦代李斯的《倉頡篇》和西漢史游的《急就章》都是為了初學啟蒙之用的,可謂最早的蒙學教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讀書不再是達官顯貴的專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讀書的需要與可能。當然,貴族或求仕途者與一般平民在讀書的內(nèi)容和目的上有區(qū)別,貴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讀的主要是《四書》《五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是士大夫階層的法定教科書。“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財鬻貨”的農(nóng)工商小民讀書是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階層詰詘聱牙的法定教科書并不適合他們誦讀。為滿足平民讀書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為他們編寫適合誦讀需求的教材。于是,就出現(xiàn)了《兔園冊》《雜字》《百家姓》之類鄉(xiāng)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誦的村書。
漢代“獨尊儒術”,儒學雖然取得了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地位、但從義理層面闡釋儒學的普及讀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領域,遠不如傳播形式靈活、能夠入民化俗的佛學和道家的影響大。考慮到維護其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需要,至宋明理學階段,儒學已不再拘泥于正義、義疏之繁瑣章句,而注重于義理層面的普及——興辦書院,舉行講會;編寫《溫公家訓》《家禮》等家庭教育讀本;編寫《三字經(jīng)》《童蒙須知》等童蒙讀物,向普通民眾宣講和灌輸儒學的基本義理。這些為普通民眾甚至少兒所編寫的儒學讀本大多采取韻文體,便于口誦記憶,很快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
以儒學義理普及為主體內(nèi)容的蒙學讀物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流傳不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社會制度的支持,能夠利用學校教育這個得天獨厚的`傳播渠道。《社學要略》記載:“掌印官曉喻百姓,今后子弟,可讀書之年,即送社學讀書,縱使窮忙,也須十月以后在學三月以后回家。……鄉(xiāng)間社學,以廣教化。子弟讀書,務在明理,非必令農(nóng)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清朝為了讓適齡兒童都有機會接受蒙學教育,甚至專門為民間孤寒子弟設立“義塾”。至于所學內(nèi)容,大致是“初八社學,八歲以下先讀《三字經(jīng)》,以廣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此外還講授“近世教民俗語,及切于綱常倫理、道義身心者”,諸如《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等。由此可見,蒙學教育主要是對適齡兒童進行儒學思想的熏陶,讓他們在粗通文字的同時,也接受“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 (選自王習勝《蒙學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有改動)
1.下列對“蒙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蒙學歷史悠久,按周谷城的說法,至少秦時就已出現(xiàn)。
B.蒙學即發(fā)蒙開竅之學,負有“化民成俗”的道德使命。
C.蒙學的對象是農(nóng)工商小民,他們讀書是為了粗通文字。
D.蒙學與社學關系密切,適齡兒童可在社學中接受蒙學。
2.下列關于蒙學讀物在歷史上流傳不衰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與士大夫階層的法定教科書詰詘聱牙不同,文人雅士為滿足平民讀書要求編寫的教材適合誦讀。
B.以普及儒學義理為主體內(nèi)容的蒙學讀物,有著社會制度的支持,得以利用學校教育的傳播渠道。
C.宋明理學階段,為普通民眾編寫的儒學讀本大多采用韻文體,這加速了蒙學讀物在民間的流行。
D.為了維護儒學核心價值觀,儒家借鑒佛、道做法,以童蒙讀物的方式宣傳儒學的基本義理。
3.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jīng)》《增廣賢文》是歷史上著名的蒙學教材。
B.漢代儒學盡管取得了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地位,但缺乏從義理層面闡釋儒學的普及讀物。
C.清朝重視蒙學教育,適齡兒童通過社學、“義塾”廣見聞、便日用、習倫理、懂道義。
D.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灌輸儒家基本義理,始終是蒙學產(chǎn)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動力。
參考答案:
1.C(從原文看,蒙學教育主要是對適齡兒童進行儒學思想的熏陶。)
2.D(原文只是說佛學和道家傳播形式靈活、能夠入民化俗,影響巨大,并未講到儒家受他們的啟發(fā),更沒有提到借鑒的具體方式。)
3.C(A錯在《四書》《五經(jīng)》,它們是士大夫階層的法定教科書。B錯在“缺乏”,原文只是說“并不流行”。D錯在“產(chǎn)生”,以李斯為例,他宣揚的是法家思想;漢代以后,儒家才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意志。)
蒙學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2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每當社會出現(xiàn)道德危機的時候,道德英雄就應運而生。2011年的小悅悅事件給全社會帶來的道德焦慮,直接催生了2012年雷鋒的“復活”以及郭明義的走紅。在今年的“兩會”上,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議給公民建“道德檔案”。
樹立典型進行道德教育在中國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到了上世紀初,“五四一代”高舉著科學民主大旗,將傳統(tǒng)道德體系砸得稀爛,但是1949年當國家歸于安定,開始搞建設時,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層出不窮地涌現(xiàn),雷鋒、陳永貴、王進喜等各行各業(yè)都有模范人物供人民學習。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蘭西在總結(jié)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失敗的原因時,曾深刻思考過道德的作用,統(tǒng)治階級掌握文化霸權,通過教育、輿論、法律不斷強化它,當政權與道德合而為一,就可以安穩(wěn)地統(tǒng)治,這是資本主義成功之處。所以,他認為,應該建立無產(chǎn)階級的文化領導權。葛蘭西死在法西斯的監(jiān)獄里,他的設想倒是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得到了實現(xiàn),通過樹立一個個嶄新的道德模范,強化了社會認同,凝聚了社會力量,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建設,萬眾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郁的道德模范們,大部分都退場了,只有雷鋒是個例外。不過,雷鋒也不再是那個充滿著樸素的階級情感、“忠于革命忠于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而被淘洗成助人為樂做好事的符號。雷鋒純凈的品格、簡單的經(jīng)歷以及短暫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矯情化的同時,也給后人不斷地重塑提供了廣闊空間。他身上的利他主義精神無疑是能夠穿越時代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所以,到了今天,執(zhí)政黨試圖重建道德體系時,第一個想到的又是雷鋒,只是效果或許再不會如從前,主流媒體熱火朝天的宣傳和網(wǎng)絡世界一窩蜂的解構(gòu)形成了鮮明對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國社會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五四一代”對中國式道德的批判聲言猶在耳,如黃仁宇所說:“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000多年來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如胡適所說:“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
中國近30年的現(xiàn)實告訴我們,問題遠沒有前人說的這么簡單。道德與制度并非二元對立,相反,沒有理想的社會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難避免被扭曲的命運。不應否認中國需要道德的力量,問題只是在于,在文化傳播形態(tài)和人民心理結(jié)構(gòu)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一個社會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這個命題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有著漫長的爭論,到今天也沒有公認的答案。但對于國家權力過度介入道德建設的效果卻是共識,國家掌握著巨大的教育和傳播資源,是型塑社會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時會濫用對真理的解釋權,為道德理想提供標準的、排他的同時也是日益僵化的模板。在文化多元、傳播技術日益大眾化、民主化的今天,這樣的模板顯然不會再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僵化的道德教育體系甚至起著相反的作用。當那些民間好人被樹立成道德楷模、承載了國家意志以后,魅力反倒削弱了。
什么樣的社會道德是值得追求的?應該如何確立和建設這個時代的道德理想?國家權力應提供人民討論這些道德議題的空間,而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人民去思考這些問題,沒什么可怕的,應該擔心的是萬一人民都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時,該怎么辦?現(xiàn)有的宣揚和動員體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教師博覽》2012年第7期)
1、關于“雷鋒及雷鋒精神”的表述與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A.2012年雷鋒“復活”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的小悅悅事件給全社會帶來的道德焦慮。
B.改革開放以來,雷鋒作為意識色彩濃郁的道德模范仍未退場,他被淘洗成助人為樂做好事的符號。
C.雷鋒純凈的品格、簡單的經(jīng)歷以及短暫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矯情化,因而給后人不斷地重塑提供了廣闊空間。
D.雷鋒身上的利他主義精神具有永恒價值的,所以今天執(zhí)政黨試圖重建道德體系時首先想到的又是雷鋒。
2、對于“道德與制度”的關系的表達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道德與制度并非二元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沒有理想的社會道德,就沒有國家制度的良好運行。
B.國家是型塑社會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時為道德理想提供的是標準的、排他的、日益僵化的模板。
C.在僵化的道德教育體系中,那些民間好人被樹立成道德楷模、承載了國家意志以后,魅力反而被削弱了。
D.中國需要道德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國家權力介入道德建設的效果卻并不樂觀,需要慎重思考。
3、下列選項的表述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項是
A.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蘭西認為,應該建立無產(chǎn)階級的文化領導權。他的設想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得到了實現(xiàn)。
B.胡適等“五四一代”認為中國社會最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不是道德。本文作者完全贊同前人的觀點。
C.國家權力只要提供人民討論道德議題的空間,不要害怕人民去思考道德問題,也不需要提供標準答案。
D.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議給公民建“道德檔案”,對于這種提議,作者是不太贊成的。
參考答案:
1、C(理錯關系。將文中的并列關系轉(zhuǎn)為了因果關系)
2、D(遺漏“過度”,絕對化)
3、B(作者并不完全贊同,原文有“中國近30年的現(xiàn)實告訴我們,問題遠沒有前人說的這么簡單”)
【蒙學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閱讀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逢蒙學射于羿》閱讀答案09-13
《呂蒙傳》閱讀練習題附答案07-18
呂蒙入?yún)牵鮿衿鋵W 閱讀答案08-03
《呂蒙傳》閱讀答案08-12
湖王蒙閱讀及答案06-23
王蒙《訪舊》閱讀答案08-29
《功利性讀書》閱讀練習題及答案10-10
《盧蒙巴家書》閱讀答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