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鷹閱讀題答案及賞析

時間:2024-08-03 14:20:44 小花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畫鷹閱讀題答案及賞析

  杜甫題畫鷹詩的文化內涵 在杜甫題畫詩中,鷹不只是一個畫面形象而且是具有了主體精神的象征意象,這個意象最能表達詩人昂揚壯大的情思和卓然不群的氣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畫鷹閱讀題答案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畫鷹閱讀題答案及賞析

  畫鷹閱讀題答案及賞析1

  畫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攫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畫鷹 杜甫閱讀答案:

  1,作為一首“題畫詩”,本詩既描繪了詩人眼中所見之鷹,又寫到了詩人心中所想之鷹,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種手法的妙處。

  答:詩人這是運用了虛實(實寫與想象)結合的手法。實寫如“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的描寫展現了畫中鷹威猛敏銳、氣勢不凡的特點;虛寫(想象)如“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通過想象雄鷹與凡鳥搏擊的激烈景象,展現了鷹傲視群鳥、英勇不屈的特點。這樣的寫法使鷹的形象更加生動、豐滿。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1)通過畫鷹神采飛動、氣勢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繪,表現了詩人對畫家高超技法的贊美之情。;

  (2)通過畫鷹欲取獵物的描繪,展翅搏擊的想象,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

  (3)“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通過畫鷹搏擊凡鳥,其毛血灑落原野的想象描寫,表現出詩人鄙視平庸或憤世嫉俗的情感。

  畫鷹 杜甫翻譯:

  潔白的畫絹上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畫鷹矯健不凡仿佛挾風帶霜而起。聳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蒼鷹的眼睛側目而視和猢猻的眼睛相似。

  蒼鷹神采飛揚可摘除系著私繩的銅環,懸掛在桿楹上的畫鷹氣勢靈動能呼出。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

  畫鷹 杜甫背景:

  該首題畫詩寫于713年——741年(開元年間)的末期,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

  畫鷹 杜甫主旨:

  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畫鷹 杜甫簡析:

  作者以其細膩傳神的筆觸,再現了畫鷹圖:白絹畫布騰起一片風霜肅殺之氣,令人不寒而栗,是因為畫家筆下的蒼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勁身你要攫獲鉸兔,雙目側視威猛下馴。絲絳環軸逼真可摘,畫懸廊間,如真鷹可呼之出獵。這樣的雄鷹,應當早日放飛搏擊凡鳥,血戰除庸。

  畫鷹 杜甫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句句是鷹,句句是畫”(《杜詩解》)。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畫上題詩,是中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后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在整個唐代沒有超過他的人。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說:“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后描寫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這是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著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畫鶻行》的起筆說:“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說:“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的“攫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又見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絳鏇”的“絳”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軒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以上這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著作者的思想。“何當”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于“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他自己的感慨:“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鞲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價說:“起作驚疑問答之勢。‘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這首詩不僅章法謹嚴,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是題畫詩的杰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現了作者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畫鷹

  【題解】

  畫上題詩,是中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風格。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后的事。這首題畫詩寫于公元713—公元741年的末期,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中通過描繪雄鷹的威猛形態以及搏擊的迅猛激情,表達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偉大志向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譯文】

  觀看這潔白的畫絹之上,突然感覺升起了一片秋冬肅殺之氣,原來是畫中的鷹如此不同凡響,仿佛挾裹逼迫駭人的風霜。

  它竦起身軀的樣子,好像要捕殺狡兔,斜視的`目光異常銳利,就像沉思發愁的碧眼胡人。

  你再看,這只鷹被系在一根絲繩上,絲繩的另一端系著一個閃閃發亮的金屬轉軸,仿佛可以解下來一般,畫中鷹的勢態簡直太逼真了,似乎只要把絲繩和金屬環解開,堂前廊柱上的畫鷹就會呼之欲飛,直沖云霄。

  真希望這只兇猛無比的畫中鷹能夠變成真實的雄鷹,展開雙翅,去捕捉那些平凡庸腐的鳥兒,讓它們毛羽殆盡,血灑莽莽草原。

【畫鷹閱讀題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畫鷹》古詩賞析03-20

《晚望》閱讀題答案及賞析09-05

杜甫《畫鷹》詩賞析03-28

鷹之歌閱讀答案03-30

《鷹之歌》閱讀答案04-17

鷹的選擇閱讀答案04-12

鷹背上的小鳥閱讀答案05-28

高爾基《鷹之歌》閱讀答案07-16

黃庭堅的《題落星寺》閱讀答案及賞析06-1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牛牛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放观看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