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密州通判廳題名記》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密州通判廳題名記》閱讀答案及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始,尚書郎趙君成伯為眉之丹棱令,邑人至今稱之。余其鄰邑人也,故知之為詳。君既罷丹棱,而余適還眉,于是始識君。其后余出官于杭,而君亦通守臨淮,同日上謁辭,相見于殿門外,握手相與語。已而見君于臨淮,劇飲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別。及移守膠西,未一年,而君來倅是邦。
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記疏以為怨咎,以此尤不可與深中而多數者處。君既故人,而簡易疏達,表里洞然,余固甚樂之。而君又勤于吏職,視官事如家事,余得少休焉。
君曰:“吾廳事未有壁記。”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屬于余。余未暇作也。及為彭城,君每書來,輒以為言,且曰:“吾將托子以不朽。”昔羊叔子登峴山謂從事鄒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堙滅無聞使人悲傷。湛曰:“公之名,當與此山俱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夫使天下至今有鄒湛者,羊叔子之賢也。今余頑鄙自放,而且老矣,然無以自表見于后世,自計且不足,而況能及于子乎!雖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數百年之后,得此文于頹垣廢井之間者,茫然長思而一嘆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粗文言實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后余出官于杭 卸任
B.視官事如家事 對待
C.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屬余 通“囑”,囑托
D.然無以自表見于后世 顯現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舍其鄰邑人也 則移其民于河東
B.劇飲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別 見欺于王而負趙
C.必吐出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吾將托子以不朽 申之以孝悌之義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題名記是將擔任此官者的業績記錄下來留給后人評判其優劣,文中所說的“不朽”、“表見于后世”等話,實際上是在警醒自己。
B.文如其人,文以載道,文字具有傳情達意的功能,本文是蘇軾是對自由心靈的抒寫,只有盡嘗生活艱辛的人,才能發揮到極至.
C.文章中,蘇東坡記敘了與趙通判共事的經歷,感嘆自己經常因說話不慎而遭禍,同時作者對官員間的告訐之風表示反感。
D.《密州通判亭題記》把抒情、寫景、說理、敘事等多種成分糅合起來,以胸中的感受、聯想為主,信筆寫去,文章結構似乎松散,但卻于漫不經心中貫穿了意脈。
19.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的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昔羊叔子登峴山謂從事鄒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堙滅無聞使人悲傷
20.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君既罷丹棱,而余適還眉,于是始識君。 (3分)
(2)君既故人,而簡易疏達,表里洞然,余固甚樂之。(4分)
參考答案
16. A出任
17. A 都解釋為“他的”,作代詞 B在被 C才卻 D表目的,來介詞,用
18. D 手法說明錯誤,本文并沒有寫景
19.昔羊叔子登峴山/謂從事鄒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堙滅無聞/使人悲傷
20.(1)趙君從丹棱縣令卸任后,我恰好回到眉州,于是結識了趙君
(2)趙君是我的老朋友,性格又直率曠達,表里如一,我本來就很喜歡他。
參考譯文:
當初,尚書郎趙成伯君曾任眉州丹棱縣令,他家鄉的人至今稱頌他。我是他鄰縣的人,所以了解得很詳細。趙君從丹棱縣令卸任后,我恰好回到眉州,于是結識了趙君。后來我出川任職于杭州,而趙君也擔任了臨淮郡通判,我們同日上朝辭行。相見于殿門外,握著手互相交談。沒過多久,又在臨淮見到趙君,豪飲大醉于先春亭上,與他告別。等到我移任密州知州后,不到一年,而趙君也來到密州擔任通判。
我生性說話不謹慎,與人交往不分遠近,動不動就把心里話掏出來,如果不能完全說盡,就像有東西卡在喉嚨里,一定要吐出來才算痛快。可有的人就把這些話記錄下來上疏給朝廷,說我怨恨朝廷,所以我最不愿意與城府深而心術過多的人相處。趙君是我的老朋友,性格又直率曠達,表里如一,我本來就很喜歡他。而他做事又很勤勉,處理公事如同做自己的家事那樣盡心盡力,這樣我也就稍得空閑。
趙君曾說:“我們通判廳還沒有通判題名記。”于是他收集了前任通判的姓名、任期交給我。我一直沒有得空寫。后來我改任徐州知州,趙君每次寫信來,都要提到這件事,并且說:“我還想托你的大名流傳不朽呢!”當年羊祜登上峴山,對從事鄒湛說:“自從有了宇宙就有了這座山,登上此山遠望,像我和你這樣的人很多,都已經湮滅無聞了,真使人感到悲傷。”鄒湛說:“羊公的大名,一定會與此山一起流傳千古,像我這樣的人,才會像您說的那樣湮滅無聞呢。”使天下人至今知道有鄒湛這個人,的確是羊祜的功勞。可如今我頑鈍無能,疏懶自放,年紀也老了,卻沒有什么成就能夠自我表現流傳后世,自己還顧不上自己呢,還能幫得了趙君嗎?話雖這么說,我也不能不為趙君寫上幾句,使那些幾百年之后,在頹垣廢井之間發現這篇文章的人,能夠想到我們,嘆息一聲也就足矣。
《密州通判廳題名記》賞析:
一、背景與友情
背景:
蘇軾在密州任職期間,受同僚趙成伯之邀,為其通判廳作此題名記。文章雖以題名記為名,實則內容深遠,情感真摯。
友情:
蘇軾與趙成伯的友情深厚,從初識到殿門外握手與語,再到臨酒共飲,直至同僚共事,二人交往由來已久。這種深厚的友情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為全文奠定了溫馨而感人的基調。
二、人物品性
蘇軾自評:
蘇軾在文中對自己的性格和為人進行了評價:“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臟腑,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這句話展示了蘇軾性格的率直與真誠,他直言不諱,對人對事都抱有真誠的態度。
趙成伯品性:
對于趙成伯,蘇軾則稱贊其“簡易疏達,表里洞然,而且勤于吏職,視官事為家事”。這些評價體現了趙成伯為人的豁達、正直以及對待工作的勤勉與盡責。
三、人生哲理
治學態度:
文章雖未直接論述治學方法,但從蘇軾對趙成伯的贊揚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治學態度的重視。趙成伯的勤勉與盡責,正是蘇軾所倡導的治學精神的體現。
人生道理:
蘇軾在文中還借典故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他提到西晉羊祜登峴山,為自己的名字不能與山俱傳而悲傷的典故,并借此表達了自己對留名后世的淡然態度。這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正是蘇軾思想境界的寫照。
四、藝術特色
用典自然:
蘇軾在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典故,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他通過對典故的引用和解讀,巧妙地傳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語言生動:
蘇軾的文筆流暢自然,語言生動形象。他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情感真摯:
整篇文章情感真摯動人。蘇軾在敘述友情、評價人物品性、抒發人生哲理時都充滿了真情實感。這種真摯的情感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產生共鳴。
綜上所述,《密州通判廳題名記》是一篇充滿情感與哲理的佳作。它不僅展現了蘇軾與趙成伯之間的深厚友情和人物品性,還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治學態度。同時,蘇軾在文章中的藝術表現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使得整篇文章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藝術性。
【《密州通判廳題名記》閱讀答案及譯文】相關文章:
曾鞏《筠州學記》閱讀答案及譯文01-11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閱讀習題及答案12-02
《韓通并州太原人》閱讀答案及翻譯11-18
《龍井題名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9-29
《幼時記趣》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12-22
方苞《游豐臺記》閱讀答案及譯文04-21
太平州學記閱讀答案附翻譯01-03
《黃州快哉亭記》閱讀答案及譯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