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論的閱讀答案

時間:2024-09-19 22:36:05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質論的閱讀答案

  文質論

文質論的閱讀答案

  陶東風

  “文”、“質”作為對舉的觀念范疇,源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發論,后世論者一般認為早在先秦時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孔子所說的“文”,指的是外觀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說的“質”,有人認為指內在實質,即內容;有人認為仍然是指形式表現的質樸無文;也有人認為這兩者其實是相通的,表現形式的質樸無文,是由內容的質樸所決定的。“彬彬”,或謂“文質相半之貌”,或謂“文質備也”,或謂“美盛”之義,文質彬彬,即文質并茂。盡管后人釋有歧義,但孔子提倡“文質彬彬”,就是強調文質統一,則無疑義。文與質的關系,既有統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統一性而論,必有其質,方有其文,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質,而對質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就構成了傳統文論中的文質統一論。先秦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與“質”的對立加以絕對化的說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論實質有所不同,但都表現為重質輕文,甚至持“文滅質”之論。

  “文”被看作人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虛假飾物,他們要求去文就質。這一極端化的“文質”說,影響遠不及儒家傳統文論的“文質”統一說。漢代的揚雄繼承和發揮了孔子文質兼備的思想,認為只有“華”、“實”相副,才能體現君子風范,文質彬彬合乎禮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重文輕質的傾向,特別是六朝的文學創作,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質”概念引入文學領域,文與質基本上是指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且強調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劉勰還把“文質”的辯證統一關系看作是推動文學創作發展的內在基本因素,因而從理論上努力概括“質文化變”的歷史潮流和審美規律,以期文藝創作及其理論批評的健康發展。魏晉南北朝的文質觀念突出了“文”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使中國古代文學自覺的時代終于到來。

  唐人魏征在《隋書·文學論傳》中指出文質二者的特點以及在文學中的不同表現:“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

  他所稱“文質”,總括了南北二地文學風格和風尚愛好的不同,強調取長補短,以達“文質彬彬”的完美境界。這是傳統文論中“文質”內涵的擴展。

  宋明道學家多重質輕文,主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勝而文不難自至。

  清代的“文質”觀念,多在前人的基礎上沿襲和發展。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五云:“文以質立,質資文宣。”“質”是本,是體;“文”是象,是用。“質近內而文近外,質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質”。但是“文”也不是“質”的簡單形式,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質資文宣”,就是“質”待“文”現的意思。這是對前人文質觀念的沿襲。由于“文”與“質”作為文藝創作的兩大要素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文質”有時又可指風格和風尚,其中包括時代風尚、地方風尚、文體特征和個人風格等,這則是對前人文質觀念的豐富和發展。清代古文復興,古文家大都突出質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將方苞在《楊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稱,其質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言公》中甚至認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關文之工與不工也。”

  總之,中國古代“文質”理論的深化及其所體現的中國古代文學歷史發展的藝術辯證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學理論意義。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有刪節)

  1.從原文看,下列對“文”“質”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質”作為對舉的觀念范疇,源自孔子對理想人格“君子”的發論。

  B.孔子所說的“文”是指外觀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說的“質”指的是內在實質,即內容。

  C.孔子提倡“文質彬彬”,中國古代自漢至清也都強調文質的對等地位。

  D.文與質的關系,既有統一的一面,也有對立的一面,這就構成中外文論中的文質統一論。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分)

  A.后世論者早就認為在先秦時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論實質相同,都表現為重質輕文,甚至持“文滅質”之論。

  C.魏晉南北朝的文質觀念突出了“文”的文學性和審美性,迎來了中國古代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

  D.“文質”有時又可指風格和風尚,這是傳統文論中“文質”內涵的擴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儒家文質論受孔子影響,強調文質統一,文與質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B.劉勰看重“文質”的辯證統一關系,他在理論上的成就,帶來了文藝創作及理論批評的健康發展。

  C.清代古文復興,古文家大都突出質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學誠等。

  D.中國古代“文質”理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學理論意義。“文采派”與“本色派”仍將長存于文壇。

  參考答案

  1、A [B 項“孔子所說的‘質’指的是內在實質,即內容”,說法不全面。C項 “對等地位”錯。D項不是“中外文論”而是“傳統文論”。]

  2、C【A項原文是“后世論者一般認為早在先秦時期,孔子便已注意到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B項原文是“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念實質有所不同,但都表現為重質輕文”。D項“文質”有時又可指風格和風尚,這是對前人文質觀念的豐富和發展。】

  3、B【目的有誤,原文是說“以期文藝創作及其理論批評的健康發展”。】

【文質論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王安石論》閱讀答案10-03

論美閱讀答案02-03

《豫讓論》閱讀答案07-17

《太宗論盜》閱讀答案06-29

朱自清《論誠意》閱讀答案11-13

《論握手》閱讀理解及答案08-17

《隋論》閱讀答案及譯文10-14

梁實秋《論散文》閱讀答案06-07

《論美》閱讀練習及答案09-04

《華佗論 劉禹錫》閱讀答案及翻譯07-1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9视频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负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 一级特黄日本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