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

時間:2024-10-05 08:21:01 潔婷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你所了解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

  目送

  (1)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里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發。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3)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4)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5)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6)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8)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11)博士學位讀完之后,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12)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后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13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后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

  (13)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14)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1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者:龍應臺 選自《中學生閱讀》

  1.作者以“目送”為線索敘寫了自己生命歷程中哪兩份難以割舍的目送?分別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4分)

  答案:一是目送兒子漸漸長大的背影,表達出對兒子的牽掛與不舍以及面對兒子的成長難以釋懷的落寞;一是目送父親漸漸老去遠離的背影,表達出面對父親的老去而無法挽留的痛楚。

  2.“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是本文的題記,清你結合文章第9段和第15段的內容說說作者意在告訴我們什么?(6分)

  答案:

  ①任何親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片段;

  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長是我們必須獨立面對的;

  ③面對生活中種種失去的落寞與痛楚是我們生命的必然;

  ④我們應珍惜屬于我們的每一份情緣。

  3.《目送》一文紅遍東南亞,在美國影響也很大。讀完此文,你能說出它流行的原因嗎?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3分)

  答案: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于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內容介紹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創作背景

  2004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臺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后,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么,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于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于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于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象到筆鋒銳利、慣于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臺,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于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無論是《雨兒》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里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正的反的連蓋好幾個方方正正的章的“銀行證明”,還是《散步》里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后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后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有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里面所寫的歷盡艱難、最后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詩作牽引,讓老爸終于從終日枯坐的沙發里站起了身子、邁開了如學步的幼兒一樣的艱難步伐……這一切,都是龍應臺這支中華的健筆、這位龍家的孝女,奉送給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慈”。

  作品評價

  可是,龍應臺的這本《目送》,核心就是慈悲兩字。這慈悲情懷,體現在筆下的每人每物,流淌于各章的字里行間。 ——周武忠

  龍應臺說這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有評論者認為,這本書不僅是為作者的同代人寫的,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人民網評價

  作者簡介

  龍應臺,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于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后,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卷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臺灣文學課程,并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6年以后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自1995年起,龍應臺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相關文章:

龍應臺《目送》的閱讀答案11-13

目送 閱讀答案11-09

目送 閱讀答案10-01

《目送》閱讀答案09-01

龍應臺《寒色》閱讀答案06-28

龍應臺《如果》閱讀答案09-26

《目送》閱讀試題及答案08-12

龍應臺《雨兒》閱讀答案06-30

危機閱讀及答案解析08-1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一道久高清免费的视频 | 亚洲精品AⅤ视品 |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 | 日韩欧美在线网址 | 亚洲性爱视屏在线观看 | 日本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