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千古美文 岳陽樓記
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范仲淹……歷代文學家中,我最仰慕的是范仲淹;《將進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歷代文學作品中,我最喜歡《岳陽樓記》。
岳陽樓,湖南省岳陽市的名樓,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并稱楚地三大名樓。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而貶放鄧州。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陽樓即將落成,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岳州太守、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函請范仲淹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從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十幾年前讀初中時,在老師的吟誦中第一次聆聽《岳陽樓記》,吸引我的只是文章中短小精悍、整齊有力的語言。今天,做了十幾年語文教師的我,雖說已經深刻領悟了這篇文章豐厚的內涵,但每次為學生講授《岳陽樓記》,仍會有一種新的感悟。感悟中,我一次又一次向學生闡明這篇文章的思想底蘊、語言特色和教育意義。
我以為,《岳陽樓記》堪稱千古美文,其重要原因在于文章深刻的思想底蘊。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范仲淹,也許只是他們所學習的語文課本中一個普通的作者,一個文學家。但范仲淹確確實實還是一個封建官吏。他曾任西溪鹽官,曾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曾任參知政事,曾提出限制以“恩蔭”為官、選用干練人員、嚴格執行政令等十條改革措施。他身居高位而持家儉素,樂善好施,不畏權貴,力主改革,關心民間疾苦,興修水利,減輕賦稅,得到百姓的敬愛。這一切,都源于范仲淹一片愛國愛民的熱情。范仲淹遭到貶謫,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沒有大放厥詞,而是一如既往地心系朝廷、心系百姓,“處江湖之遠”仍“憂其君”、“憂其民”。這種胸懷,這種氣度,并不是每一個封建官吏都能擁有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勉勵好友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岳陽樓記》既是勸勉友人,也是勸勉自己。文章的思想底蘊即在于此。
《岳陽樓記》作為千古美文,其語言特色是不可不說的。這篇文章景物描寫尤為突出,文中有三個自然段,162字集中寫景。字數不多,境界卻極為宏闊:洞庭湖之雄偉氣勢,想象中凄涼陰森的秋景、風光明媚的春景,在作者筆下皆飄然入畫,粗而不疏,使人如臨其境。在景物描寫過程中,范仲淹抓住洞庭湖遼闊多變的特點和岳陽樓居高臨下的地勢來寫,先寫秋景,后寫春光;先寫白天的湖面,后寫夜晚的皓月。既有動態,又有靜態;既寫了春景的明媚,又寫了秋景的蕭瑟。通過對比映襯,相得益彰。全文由事而景,由景而情,把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并且,文中多用整齊優美的四字句,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音樂美。
《岳陽樓記》堪稱千古美文,還在于其積極的教育意義。多年來,國家始終大力提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岳陽樓記》正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好范文。今天的中學生,許多人的讀書目的似乎只在于“功成名就”、“飛黃騰達”、“為了自己將來過上好日子”,談及“祖國”、“國家”,有些人甚至一笑了之,似乎在唱高調。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岳陽樓記》積極的教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全面認識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思想,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規范,而且超越時代,也是現代公仆、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應該做到的。作為未來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更不應該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不論怎樣,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如果能借助《岳陽樓記》一文把學生的思想意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其教育意義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五律《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心系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感,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有人把杜詩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評價為:“杜詩范記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樓。”是啊!捧讀《岳陽樓記》,我們仿佛重踏歷史的足跡,再聽人間的風雨,依稀看見希文公正揮筆創作,面對湖山吐露心聲。是啊!《岳陽樓記》像火炬一樣點亮了億萬人心中的希望,至今不衰。
【千古美文 岳陽樓記】相關文章:
讀千古傳誦的著名散文-《岳陽樓記》11-01
千古絕唱楊玉環美文欣賞(通用8篇)09-04
千古流傳的情詩10-06
千古經典對聯摘抄10-05
千古絕對大全09-08
千古詩人李清照08-16
蘇軾千古名句09-26
千古情緣散文09-12
陶淵明的千古名句07-28
千古好對聯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