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岳陽樓記》教學設想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這篇天下奇文,無論在思想內涵、結構層次還是虛虛實實的大筆寫景上都值得人們反復品味。那么怎樣欣賞這篇文章呢?
首先,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我不是在講析文章基礎上去引申這一思想,而是在沒講文章之前,把這一思想就推到了學生面前。在學生深刻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更有興趣和欲望了。因為學生自然會想到如此內涵豐富的文章作者是怎樣寫成的,而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把這一思想講透。我在教學中涉及了這么幾個方面的內容:
1、詳細介紹范仲淹的出身、為官,尤其是慶歷五年政治改革他被貶鄧州后的思想發展,“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該如何做?
2、結合相關材料,介紹滕子京其人,使學生了解到這個人雖然恃才傲物,但謫守巴陵郡后“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3、寫此文的緣由: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向范仲淹求一文,這是個契機。由此作者的思路形成一個系統:滕子京雖被貶,雖恃才傲物,但不以物悲不以物喜,因此范仲淹也應在被貶后與天下同憂。一般遷客騷人的情懷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生發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4、孟子“與民同樂”思想,即主張君主“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是為了緩和封建統治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客觀上對人民有利,范仲淹對其思想有所發展,向自己及天下所有人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文章的思想靈魂明確了,下一個環節就是構思,即探討作者的思路。《岳陽樓記》一文構思流暢,由敘事入手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記意圖。平時講思路學生被動接受,講此文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范仲淹思維的發展過程:
1、收到滕子京的信,要求寫一文,就由寫作緣由入手。
2、既然是為岳陽樓求文,必先寫岳陽樓之景;但這不是此文的目的,用“前人之述備矣”作結。
3、這時作者思維自然想到在這“南極瀟湘,北通巫峽”的洞庭湖上,遷客騷人該有怎樣的情懷呢?
4、由此想到遷客騷人面對悲哀蒼涼之景“感極而悲者矣”的情懷和面對“春和景明”之景“喜洋洋者矣”的情懷。
5、“哎”一聲嘆息,由此想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在這一思路的講解中,我讓學生進入情境,扮成范仲淹,完成這一創作過程,這使他們對思想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體會到了什么叫作創作的構思。
另外關于這篇文章虛虛實實的大手筆寫景之法也是我教學中的重點。本文的寫景有三處:一處是寫“巴陵勝狀”,用“銜”“吞”寫氣勢,用“朝暉”寫盡湖光山色,我讓學生總結出寫山水文字的一個共性:抓住氣勢,抓住山色,尤其是山色,比如“孤帆一片日邊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另兩處是一悲一喜之景,講這兩處景物描寫,我讓學生明白:
1、什么叫虛寫?
2、體會景中意境,產生畫面,體驗情感。
3、大處著筆的寫景之法。
事實上,只要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好理解掌握此處的寫景之法,它不拘泥于一個現實之景,而是把一個想象的意境展示出來。范仲淹的高明是他從大處著筆,比如寫“喜”之景,就寫天光之景,寫沙洲之景,寫皓月之景等,意境闊大又細膩。課后我讓學生仿此文寫景之法做了一個片斷練習,其中不乏佳作。
【《岳陽樓記》教學設想】相關文章:
《鄉愁》教學設想08-20
《鄉愁》教學設想與教學流程06-24
鄉愁教學設想與流程08-15
《化石吟》教學設想08-25
《琵琶行》教學設想10-19
《蜀道難》教學設想06-12
《孫權勸學》課程教學設想07-01
關于《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設想11-03
《琵琶行》審美教學設想10-12
再別康橋教學設想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