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雨巷》與中國人物畫創作古典意境的統一性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雨巷》與中國人物畫創作古典意境的統一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雨巷》與中國人物畫創作古典意境的統一性
摘 要:戴望舒的《雨巷》是他熔鑄古典詩詞藝術和現代詩歌手法的代表作,他為我們創造出了同中國畫一樣的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典型古典意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詩表現出的意境與中國畫創作的構圖與情緒有著十分相似之處,可它稱為古典意境的統一性。
關鍵詞:戴望舒 《雨巷》 畫是無聲詩 古典意境 統一性
中國詩與西洋詩不同,中國畫與西洋畫也區別明顯。但中國詩表現出的意境卻與中國畫創作的構思與情緒有著十分相似之處,我把它稱為古典意境的統一性。這個統一性往往是民族傳統審美的一種表現,融合了地域的、種族的、社會的、哲學道德的種種審美因素在其中。王國維說過:“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很多時候,我們把主觀作為貶義詞使用,然而,主觀是我們思維的特征,我們只能無限接近客觀,而脫離不了主觀。古典意境就是我們對客觀存在的一種主觀寫照。
比如說下雨時,我們的心境也會因雨而變化。一個雨天,特別是苦盼多日的雨,它讓我們感到像是清除浮躁的一滴清涼油。江南的春天是多雨的季節:春雨瀟瀟,春雨蒙蒙,春雨霏霏,春雨綿綿,有聲,有色,有形,有態,那是一種水墨畫般的意境和情趣。于是,便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梅子熟時家家雨”的絕唱。雨季自然離不開雨具,而傘則因為使用方便,又具有裝飾味和美感,成為男女老幼、城市鄉村使用最為廣泛的雨具。川流不息的人流,張開的各式雨傘,仿佛一條涌動的花溪。
如果我們雨天讀著《雨巷》,不用刻意感覺詩人的情緒,就會由此產生一種久違的心境。根本不去想整首詩在描寫什么,而只抓住了其中的“彷徨”、“憂愁”、 “芬芳”……就像音樂中也有主旋律,其他的部分都是在行進中的鋪墊,文字中也有高潮,只一二字便可讀出感悟來。讀詩可以脫離它的意境,而單從文字所喚起的生活積累而產生感悟,自然的力量是偉大的,一個輕微的改變可以劇烈地改變人的行為。
戴望舒具有典型的江南詩人氣質,為人誠摯敏感,感情細膩深沉,既對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有著厚博的學養和深深的眷戀,也對西方現代詩歌特別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情有獨鐘,他善于利用古典詩詞的意境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常把中國古典詩性美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創作手法結合起來,熔鑄為具有現代意味的詩情。《雨巷》正是他熔鑄古典詩詞藝術和現代詩歌手法的代表作,“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他的《雨巷》充分利用了李璟的《攤破浣溪沙》一詞的意境,李璟的《攤破浣溪沙》表現的是古人的“傷春”的情緒,而《雨巷》則表現的是現代人的寂寥、憂郁、彷徨和感傷。李璟詞云:“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戴望舒對這首詞的意象進行了現代式的詮釋和擴充,其中“雨”被擴充成“撐著油紙傘”“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構成了本詩的典型情境,而“丁香”和原詞中的抒情主人公結合起來,變成了“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特別是原詞中的“愁”“春恨”等情感意味,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擴充,詩中出現了“愁怨”“哀怨”“冷漠”“凄婉”“惆悵”等字眼,使原詞中的情感變得更加具體、深沉、細膩。當然,戴望舒是一位深受法國象征主義影響的現代詩人,是處于中國現代社會的抒情歌手,他不僅善于利用古典詩詞的意境,而且善于把這種古典意境轉化為現代詩情,表現現代人的情感世界。一般認為這首詞現代性轉化的主要標志就在于詩歌的音樂性:“它回蕩的旋律、流暢的節奏、音色交錯的美感,魏爾倫、蘭波等主張詩對音樂性的追求在戴望舒這首詩里得到了刻意的響應。”
在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創作中,一幅畫作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畫作所蘊涵的古典意境的創造是否成功。中國畫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繪畫是否具有意境,這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比如齊白石的繪畫,除了在表現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外,耐人尋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老舍先生曾請白石老人作畫,并要求以查初白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畫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詩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終于畫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作品。看過這幅作品的人,無不拍手稱絕。畫面以淋漓的水墨畫出了山巒映襯的山澗,亂石中清泉涌出,六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作品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將至十里之外;由六尾活潑的蝌蚪自然地聯想到在山澗里生活著無數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聯想起青蛙和蛙聲,聯想中蛙聲又伴隨著山泉的水流聲組成動人的交響曲。以虛寫實,畫中體現了深邃的意境。
李可染先生也曾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
意境在中國畫中包含的內容很多。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給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頓生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至于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于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些感受,也就達不到中國畫所富有的引人入勝的意境。一張畫的主題,其取景構圖、造型和傳神、情節安排與描寫以及畫面經營處理都須在“意”字上下功夫。“意”可以說是一張畫的靈魂。
中國畫向來就被說成“畫是無聲詩”、“畫有意境”。一張畫常常是對象特征和畫家感受的和諧表現才能產生詩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詩的形象,所謂“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尋味的藝術形象”。一張情深意切,表現力強的畫作對看畫的人能保持著廣遠持久的吸引力,這就是所說的中國畫的“意境”。意境創造出的結構是一種生命的形式,它具有運動美、節奏美和審美張力等藝術特征,表現對象與主體經驗產生的力,是意境結構生命力的表現。“氣”貫穿作品的各個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結構生命力的元質。
戴望舒的《雨巷》的抒情主人公、“我”―― 一個憂郁、彷徨的現代青年,他反復傳達給我們的是油紙傘、寂寥的雨巷、結著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一切的描寫和煽情帶給我們的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意境――傷春。當然這種春的感傷是帶著青春的、時代的、傳統審美的烙印,所以稱之為古典意境。有了這種意境,我們既可以由畫入詩,也可以由詩入畫。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我們始終分不清到底是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走進了自己的夢,還是自己走進了那個水墨重重、鋪著青石板、潮濕、陰冷而又幽香浮動的雨巷。夢里氤氳、斑駁的濕氣,水和光交織的色彩,連同千姿百態的和聲的曼妙都終結于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雨巷,早已超脫了原本的意義,升華為一種低回而迷茫的境界。想起雨巷,不自覺地閉上眼,耳邊仿佛殘存著雨打芭蕉的輕靈,然后,在那條幽靜,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一個裹著一身輕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樣高潔的江南女子,就那樣娉娉娜娜地踏雨而來。然后又那樣風姿綽約地與巷口的那名男子錯身而過。應該說這是一首具有中國畫意的詩,更可以畫成一幅朦朧、淡雅,又給人無窮遐思的中國畫,這種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典型古典意境是中國人認知藝術品的媒介。根據戴望舒《雨巷》的意境,或許也能創作出陳逸飛《潯陽遺韻》那樣打動人的作品呢
《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1、雨巷象征意義:當時社會環境,示著現實的陰冷和灰暗“雨巷”是一種基礎,提供了一種環境。雨巷由兩個字組成:雨和巷。雨給人迷茫、潮濕、凄冷之感。
2、油紙傘象征意義: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種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憑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圍。
3、籬墻象征意義:連籬墻都是“頹圮的”,為全詩更多添了幾分黯淡無奈與感傷。
4、丁香象征意義:開在暮春時節,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哀婉、愁怨。
5、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意義: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而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雨巷》刻畫的是陰冷的綿綿細雨下悠長寂寥的雨巷。
6、雨象征意義:可以看成是一種哀曲。
作品原文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論《雨巷》與中國人物畫創作古典意境的統一性】相關文章:
《雨巷》的意境12-26
雨巷意境解讀12-29
雨巷意境賞析12-26
走進《雨巷》的創作背景04-24
《雨巷》戴望舒原文及創作背景04-03
《雨巷》中的意境及意象12-26
戴望舒《雨巷》的古典詩歌情結01-03
《雨巷》的古典情懷與現代意緒04-30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04-13
《雨巷》鑒賞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