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巷》戴望舒與丁香姑娘
引導語:戴望舒的《雨巷》寫的唯美而傷感,詩中的丁香姑娘成了眾多讀者心中猜測的對象,那么,戴望舒與丁香姑娘有什么淵源呢?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有些人會拿戴望舒與徐志摩對比,覺得他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詩人,生命中都有過三個重要的女人,心內最愛戀的女子都得不到,還早逝。戴望舒死時45歲。這個現代派詩人,一生的戀情沒有一樁完滿。后來雖有過兩次婚姻,但他心內一直無法忘卻的女子是他的初戀。那個名叫施絳年的女子。
據戴望舒的長女戴詠素說:"我表姐認為,施絳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絳年雖然比不上我媽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楊靜美貌,但是她的個子很高,與我爸爸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很相配,氣質與《雨巷》里那個幽怨的女孩相似。"
那么果真如此嗎?在戴望舒的幾次情感中,不難看出,他對施絳年用情最深。
戴望舒認識施絳年緣于她的哥哥施蟄存。那時施蟄存是《現代》雜志的主編,和戴望舒是好友。起初戴望舒寫的詩并不被人看好,后來是施蟄存在《現代》雜志上主推戴望舒的詩,并高度評價他的詩是現代詩,一度讓詩壇出現了與當時流行的"新月派"完全相反的詩歌。
有了這樣的關系,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在那里,他見到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施絳年當時在上海中學讀書,性格活潑。戴望舒被這個美麗的少女深深吸引。他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出版時,他在詩的扉頁題字給絳年,大膽向她表白。但絳年對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
她比他小5歲,對戴望舒寫的詩并不以為意,甚至在看到他給她寫的詩句時,也沒有絲毫被打動。絳年的冷漠讓戴望舒痛苦不堪。出于對兄長好友的敬重,絳年不好斷然拒絕戴望舒,希望他知難而退。可是她愈是這樣不果斷拒絕他,愈是讓戴望舒覺得有一線希望,這就更加深了他內心的痛苦。有一回,戴望舒終于無法忍受這戀愛的折磨,他跳樓自殺來向絳年求愛。
戴望舒的過激行為,終于讓絳年開始正視他的感情。她依然不愛他,也許是戴望舒那自小落下天花的麻子臉讓她無法愛他,但在他以死相脅之后,她勉強答應與他先訂婚。但隨后又提出一個條件,他必須出國求個學位,回來有個穩定收入才可。想必絳年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戴望舒只會寫詩,她對經濟上的擔憂過重了。
戴望舒為了一份愛情,不情愿又必須地踏上了"達特安"郵船赴法留學。在國外的幾年,戴望舒根本沒有心思學習。在巴黎一年,他幾乎沒有去聽過教授講一堂課,而是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譯書稿換生活費。這時,遠在國內的施蟄存給戴望舒郵寄過他的工資作生活費。
而絳年呢?在與戴望舒分別之后,據說她與一個冰箱推銷員戀愛上了。當年冰箱推銷員是個比較時髦的行業,發展前景也比較看好,絳年與推銷員在一起,感覺非常好。這一切施蟄存當然知道,只是他怎敢告訴戴望舒呢?這不好的消息卻傳得很快,不久戴望舒就在國外風聞。這樣,他就更沒心思讀書了。他在國外沒有拿到任何學位,倒是翻譯了很多書。他回國后,找到絳年,當得知這一切都是真的時,他難以壓抑心中怒火,當著施家父母的面,打了絳年一巴掌,既而結束了他們之間長達八年的戀愛。
戴望舒的初戀就這樣結束了,卻加深了他內心自卑的情緒。自小長相上的缺陷本就讓他自卑,愛的女人跟別人跑了更讓他的自尊受到打擊。他內心依然深愛著絳年,但已經沒有用了。就在他以后的婚姻中,絳年留給他的陰影總是時不時出現,以至他與穆麗娟婚后,很快就冷淡她,不與她說話交流,當她是個局外人。據穆麗娟憶起當年生活時說:"他對我沒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給施絳平了。"
1940年冬,穆麗娟回到上海決定離婚,戴望舒得知消息后,便給穆麗娟發出"絕命書":"從我們有理由必須結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預見這個婚姻會給我們帶來沒完的煩惱。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許你將來會愛我的。現在幻想毀滅了,我選擇了死,離婚的要求我拒絕,因為朵朵(大女兒戴詠素)已經5歲了,我們不能讓孩子苦惱,因此我用死來解決我們間的問題,它和離婚一樣,使你得到解放。盡管這封"絕命書"寫得如此傷感,還是未能動搖穆麗娟離婚的決心。戴望舒只好在離婚協議上簽字,根據協議,戴詠素歸戴望舒撫養。
1942年,戴望舒與同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并很快進入熱戀。盡管楊靜的父母竭力反對,但楊靜是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沖破種種阻力,毅然與大她21歲的戴望舒結了婚。楊靜從小長在香港,嬌小美麗,活潑好動,結婚時才16歲,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齡的差異,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瑣事吵架。1948年末,楊靜愛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做了種種努力都未能奏效,兩人各帶一個女兒,戴詠樹歸楊靜,戴詠絮歸戴望舒。
一場不對等的初戀,讓戴望舒永墜于悲劇之中。他與穆麗娟的婚姻結束了,與楊靜的婚姻也結束了。這也是戴望舒與徐志摩不同的地方。徐志摩不會在不愛自己的女人身上浪費時間,更不會強扭一份得不到的感情。不愛了就分手,不可能了再重新開始。每一場戀愛都是一次全新的投入。戴望舒不。他永遠走不出那條幽深的雨巷,在一個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浪費去一生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