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時間:2025-01-10 08:59:52 麗薇 雨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精選11篇)

  導語: 《雨巷》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精選11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精選11篇)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1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把握意境的營造。

  2、尋找關鍵詞語,理解意象特征。

  能力目標:

  1、在誦讀、欣賞中增強對詩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結合藝術專業學生特點,用繪畫形式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

  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用歌曲導入新課

  聆聽唐磊《丁香花》(結合藝術專業學生特點,用音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考:唐磊心中的“你”是位怎樣的姑娘?(為賞析詩歌中丁香姑娘意象做鋪墊)

  二、新課學習

  (一)介紹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現代派”的代表詩人。1927年發表成名作《雨巷》被葉圣陶先生譽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作者也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等。

  (三)聽錄音范讀,體會本首詩誦讀要領,學生配樂朗讀。(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歌音韻美、意境美)

  本環節重點:把握感情基調:低沉 哀怨 憂傷

  (四)分類導航

  導航一:我的學習我做主(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 用第一人稱復述 “我和丁香姑娘” 之間的故事。(時間、地點、人物、情節敘述清楚,此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 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愛情詩還是政治詩)

  引出寫作背景:

  《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國民政府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出現。《雨巷》正是這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導航二、我的團隊我合作(合作探究,展示匯報)

  詩歌是依靠形象(具體的事物)來傳達思想感情(意象),本首詩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五個意象:油紙傘 雨巷 籬墻 丁香 姑娘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把油紙傘和我們生活中用的傘對比,陰雨天營造了一種凄清朦朧的意境)

  雨巷:悠長 寂寥 (通過詩句中的關鍵詞概括)

  籬墻:頹圮(通過詩句中的關鍵詞概括)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易逝。

  解析: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白色或紫色,花雖美,但容易凋謝。詩人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愁怨、易逝。

  姑娘:美麗,高潔,哀怨,飄渺 。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擦肩而過。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難以實現

  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 ——理想的幻滅

  導航三:我的思考我表達(發揮想象,繪畫展示)

  1、在自己對本詩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把詩人筆下的文字轉化成畫面。(結合藝術專業學生特點,用繪畫形式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

  (五)小結

  戴望舒的《雨巷》,寫出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體驗過的一種感情,那就是“憂傷”。現在,讓我們帶著詩人傳遞給我們的憂傷,再次去體驗一下在細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獨行的妙處。(集體朗誦)

  作業:

  1、搜集誦讀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

  2、學唱歌曲《雨巷》(劉天華作曲,江濤唱)

  《雨巷》過關測試題

  【基礎測試】

  1、下列各組中加粗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撐(zhǎng)著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頹圮(pǐ) 迷茫(méng)

  C、河畔(pàn) 蕩漾(yàng)

  青荇(xìng) 長篙(gāo)

  D、斑斕(lán) 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面四項中,詩歌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B、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C、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D、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戴望舒是中國現代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C、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D、后期詩歌主要表現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明朗、沉摯。

  4、對《雨巷》的賞析不正 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受中國古代詩詞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詩中借江南小巷的陰沉來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滿了迷惘和絕望。

  D、《雨巷》運用了復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強化了音樂效果,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5、對《再別康橋》運用的表現手法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中籠罩著一種寧靜、安謐的氛圍,水草、柔波、彩虹、星輝,恰當地襯托了詩人靜默的心境。

  B、詩人運用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康橋那特有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自己那追夢般 的思念之情。

  C、詩人把自己對母校的深情融進了悄悄別離時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種輕柔、明麗而又俊逸的格 調。

  D、全詩四行一節,詩行排列錯落有致;每句字數基本為六七字,于參差變化中 見整齊;每節押一韻, 呈現出明顯的旋律感。

  【課內閱讀】

  閱讀《雨巷》的開頭和結尾兩節,回答8~9題。

  (一)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6、詩一開始用“悠長”“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細雨表現了________的天氣特點。

  7、結尾重復了開頭,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著”改為“飄過”,又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態特征。

  【拓展練習】

  8.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 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A.這首詩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形象化,充滿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圓玉潤,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溢于言外。

  B.此詩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似”之類的標題,當會富有詩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

  9.對下面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秋天的夢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鈴,搖落了輕的樹葉。

  秋天的夢是輕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

  于是我的夢是靜靜地來了,但卻戴著沉重的昔日。

  唔,現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憂郁。

  A.這首詩實際上寫了兩個“秋天的夢”:“牧羊女的夢”和“我的夢”。是“我”聽到牧羊女的訴說而引發了自己的夢。

  B.牧羊女 的夢是“牧女之戀”,從全詩的思路脈絡看,能夠判斷“我的夢”也是“有關戀情的”。正是因情入夢,以夢抒情。

  C.“牧羊女的夢”像羊鈴那樣迢遙,像落葉那樣曼妙,是清純而溫暖的。“我的夢”,則是沉重、寒冷、憂郁的。

  D.全詩四節,形成了一個對應式結 構,許多信息就是從對應、對比中傳達出來,顯得簡捷而又有蘊藉。

  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10~13題。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自由,向我們來了

  田間

  悲哀的

  種族

  我們必須戰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亞細亞的

  田野上,

  自由呵……

  從血的那邊,

  從 兄弟尸骨的那邊

  向我們來了,

  像暴風雨,

  像海燕。

  10.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兩首詩都采用了白話,是打破了舊體詩格律束縛的新詩。

  B.兩首詩都采用了白話,是打破了舊體詩格律束縛的自由詩。

  C.《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新格律詩”。

  D.《自由,向我們來了》是新詩中的“自由詩”。

  11.下面說法錯的一項是( )

  A.《再別康橋》中的這兩節分別押“ai”和“iang”的韻。

  B.《自由,向我們來了》這一節押“ian”韻。

  C.《再別康橋》節奏比較舒緩。

  D.《自由,向我們來了》節奏短促如鼓點。

  12.對《再別康橋》這兩節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招手 作別”是詩的抒情基調,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惆悵失落之感。

  ②開頭三個“輕輕的”是詩的抒情基調,體現的是一種淡淡的惆悵失落之感。

  ③“艷影”是“夕陽”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著康橋的景物特征,明麗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贊美之情。

  ④詩人心中“蕩漾”著“波光里的艷影”,是詩人把魂縈夢牽的康橋比作一個美麗的姑娘的倩影,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愛戀。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對《自由,向我們來了》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作者呼吁我們民族不能再忍辱負重了,必須投入戰斗。

  ②作者呼吁我們必須和悲哀的種族戰斗。

  ③語句短促,是對自由的急切呼喚。

  ④詩中體現的是一種緊張激烈的情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拓展與創新】

  14.“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白居易的詩以語言淺近著稱,意境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詩中表達了對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 惜之情。學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來談談《花非花》的朦朧之美吧。

  【歌詞賞析】

  下面是由黃磊演唱的《再別康橋》的歌詞,從這一藝術層面再來感受徐志摩的詩,你一定會有新的體味。

  揮揮我的衣袖 從你的裙下過

  頻頻 我在回頭 時刻柔蕩心波

  匆匆河水不休 輕輕招一招手

  康橋橋下流過 追尋明天下落

  愛情總是太快 墜入水里漩渦

  瞬間已不存在 愛去時我沉落

  伸手慢了一拍 我在康橋這頭

  只剩回憶可待 望著橋下河流

  輕輕揮一揮手 卻只化作水草

  作別西天云彩 停在原地飄游

  隨著緣分游走 一眼就能明白

  愛來時我自由 一生都要牽絆

  我在康橋那頭 我是為你存在

  誓愿化作水流 你是為我而來

  參考答案

  1.C(A.zhǎng-chēng B.mé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

  2.B(應在“自頭”后斷開,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C(應為象征派)

  4.C(“迷失了方向”,說法欠妥;“絕望”錯誤)

  5.B(這首詩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有擬人:“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有頂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有反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沒有借代)

  6.幽僻 陰沉、郁悶

  7.形成回環疊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堅貞與執著 這種追求的虛幻與迷惘,反映了詩人當時復雜、矛盾。

  8.C

  9.A(不能說是“我”聽了牧羊女的訴說而引發了自己的夢)

  10.B 11.B 12.D 13.B

  14.“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著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這里取喻于花和霧,比方所喻之物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夜來者”春夢也,雖美卻短暫,于是引來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來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一連串比喻環環相扣,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朦朧含蓄。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2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學習《雨巷》,體會典型意象所營造出的優美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實現多方位情感的體驗,從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和能力目標:

  朗讀品味,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了解背景,咀嚼詩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整體基調,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

  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多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詩歌內涵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雨巷》,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詩人的正確認識,對作品的共鳴。

  三、教學重(難)點

  ⒈通過朗讀與鑒賞,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整體基調;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礎上了解其象征意義,提高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感悟詩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

  ①.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②.朗讀感悟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③.交流探討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難點,在意象和象征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梁。

  ④.拓展遷移法: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法

  ①.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煉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

  ②.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是個有效而簡單的方式。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⒈同學們,上課開始之前,我們聽一首歌嗎?

  播放《丁香花》

  這首凄美的歌以其憂愁的音樂與塑造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而聞名大江南北,而在20世紀20年代,一位優秀的詩人同樣因一首塑造了“丁香般的姑娘”的詩歌而享譽詩壇。

  (二)走進詩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他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后期的詩,因受抗日戰爭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更為洗練純樸。《雨巷》寫于1927年夏,那年詩人22歲。

  (三)走進雨巷,初讀感知

  ⒈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

  ▲注意:讀音、節奏、語調、情感

  2、學生首次朗讀。播放《雨巷》配樂朗誦讓學生對比感知

  欣賞完了這篇詩歌的朗誦,你覺得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或者說,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節奏又是怎樣的呢?

  感情基調是:低沉幽怨傷感的。節奏是:舒緩的。

  ⒊▲品象征詩三部曲:明背景、索意象、析感情

  知人論世及品析意象兩種鑒賞方法的基本知識介紹

  (四)走進雨巷,再讀解意

  1、背景資料介紹

  戴望舒是20世紀30年代現代詩派獨具特色、頗有影響的詩人,是共產主義團員,左聯成員,曾被日本憲兵拘捕入獄,曾對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

  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⒉同學們,我們知道詩歌是由意象組成,一個個特殊的'意象營造出詩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讓我們回到課本,走進《雨巷》的情節里,找出這首詩的主要意象,并說出這些意象給人的感受和象征意義。各個小組內部成員進行討論,派出一名同學對小組的觀點進行總結。

  小組討論完畢

  ⒊兩個小組的代表把他們的觀點寫在黑板上,其他小組指出這兩小組討論中疏忽、遺漏的部分。

  生答:明確意象有六個:雨巷、丁香、我、姑娘。

  (1)“雨巷”,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更顯迷茫。象征黑暗沉悶的社會環境,也表達了作者當時迷茫的心情。

  (2)“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這是源于中國人的“丁香情結”。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

  (3)“姑娘”,詩人心目中戀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詩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4)“我”,詩人自己的化身。有美好追求,因理想的破滅陷于迷茫、惆悵中,卻仍帶著希望。

  走進雨巷,三讀回味

  在理解全詩的內容與情感的前提下,朗讀本詞,想想如何把握詞的語調與情感。

  (抽取兩位同學單獨朗誦,以朗誦鞏固所學)

  測試題:

  雨巷

  戴望舒

  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賞讀詩歌,回答以下題目

  1.標出本詩的韻腳,體會其音韻的婉轉。這首詩主要押______韻。

  2.對詩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整首詩凄清,婉轉,而又含意綿綿。

  B.整首詩意境深遠,表達了一種肝腸寸斷之感。

  C.詩人以“雨巷”為題,揭示內心的苦悶、惆悵以及對理想的渴望。

  D.詩人大量運用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給人回味。

  3.如果說詩歌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請寫出下列短語各象征了什么。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

  4.本首詩的意象可分為兩類,一為背景意象,一為主體意象;請分別找出來,并任選一個背景意象,簡要分析其表達作用。

  背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體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較詩歌的首尾兩節,說說它們有何異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從詩中任選一節,簡析戴望舒詩歌的意境美。

  答案

  1.ɑnɡ

  2.B(肝腸寸斷不準確)

  3.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4.背景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主體意象:我姑娘作用:油紙傘: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在寂寥地下著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圍,撐著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獨特的環境中能產生獨特的表達效果。雨巷: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細雨,意境充滿了朦朧美。籬笆墻:這個籬笆墻是頹圯的,就是讓人感受到哀怨,凄涼的氛圍。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是愁情郁結的象征。

  5.首尾運用反復的手法,內容大致相同;不同處是,開首表明希望逢著,后面則是希望飄過。

  6.示例:如詩的第二節,詩人用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充滿了意境美。在這里,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嘆息,增強詩歌的惆悵、清麗的意境美。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3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的內心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教學方法:合作研討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自由發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二、整體感知,正字音

  (1)聽朗讀帶,正字音(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彷徨páng huáng寂寥jì liáo彳亍chì chù惆悵chóu chàng頹圮tuí pǐ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調?

  明確:孤獨、憂傷、惆悵、失落、哀怨

  問:古代詩詞中有哪些詩句是表愁怨和憂傷。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柳永《雨鈴霖》

  (3)問:那我們該怎么去讀這首詩呢?

  明確:低沉、緩慢、略帶悲傷。

  三、整體解讀

  1、問: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作者為了能營造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共有6個。背景道具--雨巷、油紙傘、籬笆墻、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體解讀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濕、陰冷;巷:陰暗、狹窄、悠長。

  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突出陰暗、清冷、寂寥的環境特征。

  2)籬笆墻

  這個籬笆墻是頹圮的,就是讓人感覺有種破敗、凄涼的氣氛。

  當雨巷、籬笆墻結合起來,于是便營造出幽深、寂靜、朦朧、凄美的氛圍。

  3)油紙傘

  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充滿傳統氣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又寂寥地下著小雨,更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獨的氛圍。

  而油紙傘與雨巷、籬笆墻也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著的小雨,在幽深、寂靜、凄美、朦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離、空蒙的氛圍,總體來說,朦朧、感傷。

  4)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

  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本詩中的丁香展現出其美麗、高潔、愁怨。

  古典詩詞中有關丁香的描寫: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

  芭蕉彎彎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別離。--李璟

  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韋莊

  各自南浦別,愁見丁香結。--牛嶠

  愁腸豈異丁香結?因離別,故國音書絕。--李珣

  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王國維

  板書:

  油紙傘:復古、懷舊、迷蒙

  雨巷:悠長、寂寥、迷茫籬墻:破敗、凄涼迷離、凄涼而哀傷的意境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四、具體探究

  1、問: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明確: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是美麗高潔,“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詞“美麗高潔;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悵;嘆息,凄婉迷茫;靜默,消散“。

  2、問:作者用雨巷、籬笆墻、油紙傘、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準確地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明確:聯系作者和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戴望舒(1905-1950)戴,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詩人。1928年《雨巷》發表在《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人。現代派象征主義。

  時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原來熱情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高潮墜入深淵。戴望舒此時才22歲,之前他與同學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宣傳黨的工作,1927年3月還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變后,他就一直隱居在江蘇友人

  的家里。此時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他在失望中寫下了這首詩歌。

  3、問:雨巷僅僅是一條狹窄破舊、陰暗潮濕的小巷嗎?

  明確:雨巷象征著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

  4、問: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終是“靜默,消散“,說明了什么呢?

  明確: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總結: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盡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都說《雨巷》這首詩美,音節美、意象美、意境美,其實,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種美,在它身上體現著一種略帶著一絲憂怨的,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五、藝術特色

  思考:詩歌采用了怎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如: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2、優美的音樂旋律

  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的旋律。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③復沓句式的妙用。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④詞的重疊運用。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詩中的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對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讀,拓寬了我們的思路,同時對這首詩偶了新的熟悉。

  七、作業設計

  練習題:

  1、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戴望舒是中國現代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C.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D.后期詩歌主要表現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明朗、沉摯。

  2、對《雨巷》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受中國古代詩詞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詩中借江南小巷的陰沉來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滿了迷惘和絕望。

  D.《雨巷》運用了復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強化了音樂效果,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閱讀《雨巷》的開頭和結尾兩節,回答3~4題。

  (一)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3.詩一開始用“悠長”“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細雨表現了________的天氣特點。

  4.結尾重復了開頭,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著”改為“飄過”,又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態特征。

  5.對下列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

  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

  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

  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

  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

  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1945年5月31日

  A.詩歌通過抒寫“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夢”,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深情呼喚和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舊的凝冰”喻指中華民族因歷史悠久和專制暴政而被冰結、窒息的生命力?

  C.詩歌第一節寫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節再給出其中道理,這種結構使傳達的信念更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D.詩歌多次出現“重到”“再看見”“再聽見”“重開”等字眼,隱含有生命循環的悲觀意味。

  閱讀臧克家的詩《老馬》,完成6~7題。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6下面對詩句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總得叫大車裝個夠”表現老馬心甘情愿背負沉重的壓力。

  B.“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寫出了老馬負荷過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飄來一道鞭影”,“飄”字看似很輕,實際上是沉重欺壓,有“揚起來”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頭來望望前面”,表明老馬希望看到苦難的盡頭。

  7對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馬象征著貧苦的農民,作者通過寫老馬,實際上寫出了30年代農民的悲慘命運。

  B.全詩充滿了哀怨的氣勢和凄楚的情調,飽含了對農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憤恨。

  C.作者以悲憤的筆觸,表達了對過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

  D.作者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鏡頭,逼真地刻畫出老馬的形象,樸素中見堅守,平淡中見深遠。

  參考答案

  1.C(應為象征派)

  2.C(“迷失了方向”,說法欠妥;“絕望”錯誤)

  3.幽僻 陰沉、郁悶

  4.形成回環疊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堅貞與執著 這種追求的虛幻與迷惘,反映了詩人當時復雜、矛盾。

  5.D

  6.A(不是“心甘情愿”)

  7.C(同情的感情)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4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戴望舒詩歌的音韻美。

  2、品味意象,體悟詩歌朦朧幽婉的意境美。

  3、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詩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學難點】

  對作品中“姑娘”含義的解讀及作者身上體現的執著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方的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江南的小巷悠長而又寂寥,走過雪月風花,走過杏花春雨,走過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有過夢,有過淚花,更有著怒放的紅芍藥。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來體味江南巷之美,詩之美。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誦全詩,正音: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頹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悵(chóu chàng)

  2、現在請大家再放聲朗誦一下這首詩歌,請注意感情和節奏的把握。

  3、提問:應該用什么語調來讀?

  幽怨、低沉。

  教師總結: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

  4、再請一位學生讀首詩。

  5、朗讀指導:現在請大家欣賞一下全詩的朗讀,也隨著朗讀來看一看怎樣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語速。

  (課件播放配樂朗誦)

  三、賞美品美

  1、品讀意象,體意境之美:

  (過渡)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大家想一想,當你沉浸在憂傷之中時,是否想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憂傷之美?

  ⑴ 請再放開聲音朗讀,邊讀邊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⑵ 學生自由發言:

  點撥: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愁怨。如李商隱的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歸納學生發言,幻燈片:

  油紙傘:復古、懷舊,迷蒙。

  雨巷:悠長、寂寥、迷茫。

  頹圮的籬墻:破敗、荒涼。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教師總結: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歌曲動聽旋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墻邊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焉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我們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幽深空蒙、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2、誦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過渡)有人說,詩是情感的鈾,語言的鉆石。的確,詩就像一條流淌的河,像一首繞梁的歌,當我們沉浸在“雨巷詩人”為我們營造的憂郁凄美的意境中時,是否感受到另一種美呢?

  ⑴ 指名朗讀,讀出情感。

  ⑵ 提問:我們感受到詩的總體節奏是舒緩悠揚的,詩人是通過怎樣的語言處理造成的呢?

  明確:

  ①、每行三頓。

  ②、單字頓都設在行首。

  ③、復沓手法的運用。

  ④、疊詞的妙用。

  ⑤、詩的押韻,每節押“ang”韻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帶有很濃情緒色彩的詞: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

  ⑧、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過渡)文學欣賞中有一句經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長的雨巷就是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義呢?

  討論:《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點撥:

  ⑴ 根據本文故事情節看:

  愛情詩。

  ⑵ 從詩歌傳統角度看:

  理想。

  屈原《離騷》“香草美人”象征高貴的愛國精神;

  郭沫若《爐中煤》“年輕女郎”意象象征祖國。

  ⑶ 知人論世,課件顯示背景(“我”的補充──另一層面的“我”,將來的“我”)

  教師總結:無論怎樣理解姑娘的形象,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盡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所以,有人說戴望舒是一名略帶著一絲憂怨的尋夢者,在他身上體現著一種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四、結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別樣的美。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課件播放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板書設計】

  意境美──音韻美──執著美

  測試題:

  1.填空

  戴望舒,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現代派著名詩人.浙江杭縣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 》,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 》,因此有“ ”之稱.此外還有《 》、《 》、《 》等.1950年在北京病逝.

  2.給下列詞語加點字讀音

  彷徨( )徘徊( )彳( )亍( )惆悵( )頹廢( )頹唐( )頹圮( )迷茫( ) 芒( )刺在背 雨巷( ) 巷( )道 走盡( )盡管( )

  3.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一肚子委屈 委曲求全 鴉鵲無聲 冰雪溶化 水溶

  B.垂頭喪氣 擅自處理 出生在晚上 尋物啟示 授予獎狀

  C.金榜題名 品味老師的話 情況相像 蕭條 歪風斜氣

  D.模型 反省 生活必需品 旋律 炫耀 報仇雪恨

  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和祖國一起長大的這一代人,經歷了風雨考驗,在建設四化的偉大事業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復排的大型歷史話劇《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劇院演出,日前正在緊張的排練之中.

  C.他為家鄉主編的致富信息小報,信息量大,可讀性強.每月印出來后,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里,數百份小報就被老鄉們索要一空.

  D.雷鋒精神當然要賦予它新的內涵,但誰又能否認現在還需要學習雷鋒呢?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南京的首場古董掛表拍賣會結果差強人意,美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項明華收藏的23款古董掛表昨天僅僅拍出了一塊——華生1906年產的銀殼鉆掛表以底價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賽季不僅能內線強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線投籃命中,表現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與他過去幾個賽季的努力分不開的

  C.為提高公路建設質量,省交通廳去年11月專門出臺《河南省公路建設從業單位業績信譽動態管理暫行辦法》,旨在用“陽光作業”遏制“暗箱操作”.

  D.著名學者吳組緗教授生前說過“《紅樓夢》的思想藝術成就被人們認識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6.概括第一節的內容.

  7.說說第一節的意境特點.

  8.分析第一節中“彷徨”一詞的作用,說說“悠長/悠長”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再說說“逢”字的表達效果.

  9.概括第二層(二至三節)的內容:

  10.分析雨巷中的女子形象:

  11.分析第二節描寫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

  12.說說第三節“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采用的修辭手法及其效果.

  13.概括第三層(四五節)的內容.

  14.說說“走近/走近”反復修辭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15.說說“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說說“飄”字的妙處.

  16.說說“她靜靜地遠了/遠了”這一反復的修辭的作用是什么.

  17.概括第四層(第七節)的內容.

  18.說說“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19.最后一節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說說它的作用.

  20.概括全詩的內容.

  21.分析全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2.說說這首詩歌的藝術特點.

  【答案】1、《我的記憶》、《雨巷》“雨巷詩人”《尋夢者》、《單戀者》、《煩憂》等.

  2、彷徨pánɡ huánɡ 徘徊páihuái彳chì亍chù 惆悵chóu chànɡ 頹廢tuí頹唐tuí頹圮tuípǐ 迷茫mánɡ 芒mánɡ刺在背 雨巷xiànɡ 巷hànɡ道走盡(jìn )盡管( jǐn)

  3.(答案D.A鵲(雀)溶(融)B、示(事) C、提(題) 斜(邪)

  4.(答案D.A“祖國”已有千千萬萬年,這一代人也有千千萬萬年了嗎?這不合事理邏輯了.改祖國為“新中國”.B、“日前”是“前幾天”的意思,這與“正在”不合邏輯了.C、“不到一小時”與“一小時里”,既可以說是句式雜糅,也可以說是不合邏輯,重復矛盾.)

  5.答案:C.(C、“暗箱操作”指利用職權暗地里辦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A、“差強人意”指大體上使人滿意,與句意不符.B、“一揮而就”多形容寫文章時,文思敏捷,筆法嫻熟.此處應為“一蹴而就”.D、“表里山河”形容進可攻,退可守的險要地勢.此處應為“冰山一角”,即指事物暴露出來的部分.

  6.第一層(第一節):描繪孤獨憂郁的詩人在寂寞、陰暗的雨巷,追求那個結著愁怨的姑娘的凄迷朦朧的意境.

  7.答:意境特點:朦朧凄清.表達詩人失落憂傷,又滿懷希望的矛盾痛苦心情.

  8.答:“彷徨”這一疊韻詞的作用是:用動作來表現心理,寫出女子郁悶愁苦的心理.“悠長/悠長”采用了反復的修辭,它的表達效果是:渲染雨巷的寂寞,悠長的寂寞的雨巷的環境,烘托了詩人失落迷茫的心理.表現手法是烘托,也是情景交融.“悠長寂寞的雨巷”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內心感受.是景,也是情.“逢著”的“逢”字說明受傷的“我”,不敢奢望,只能靠運氣了.寫出詩人可憐的情狀,無奈的心理.

  9.答:刻畫 “我”在雨巷中追求想像中的姑娘形象.

  10.答:姑娘形象:丁香一樣美麗,嫵媚動人,但她美麗的外表下有一顆寂寞的心靈,她多愁善感,孤高冷漠,內心怯弱;她受過傷,但她不媚俗,有純潔的心靈,默默地忍受孤獨.她是一位很有誘惑力,又很有危險性的女性形象.她,讓人望面生畏,是個冷美人形象,更是作者理想中的追求者.

  11.答:在第二節的描寫中,“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把她比作丁香花,采用了比喻手法.這一組句子句式整齊,語氣貫通,又是排比手法.“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上一句結尾的最后一個詞,是下一句開頭一個詞,是頂真修辭手法.詩中反復“丁香一樣”這個短語,是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效果是:極力表現姑娘美麗的外表,空虛的靈魂,純潔的心靈.排比、比喻的作用:①形象生動地再現她的美麗動人的外貌羞澀的內心、純情的品質.②排比增強了語勢,使語氣貫通.③頂真修辭形成循環往復的句式,使詩歌具有音樂的美感.

  12.答:第三節“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也采用的是反復的修辭手法.“默默彳亍”的細節動作描寫,極力表現女子寂寞惆悵的內心世界.

  13.答:展現“我”與姑娘心心相印,卻又相見無言的情景和最終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的悲慘結局,表達戀愛失落后的悵惘心緒.

  14.答:“走近,走近”這一個反復修辭,渲染了緊張的氣氛,烘托“我”些喜的感動,又不知所措的心理.讓讀者仿佛聽到詩人激烈的心跳,看到詩人羞怯的面容.

  15.答:“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像夢一般地飄過”.采用反復修辭表現女子消失時,“我”失落、惆悵、迷茫的心緒.“飄”字說明這一切都是夢想,是根本不現實的,用語傳神.

  16.答:渲染我的無奈心理,失落的悲涼.

  17.答:第四層(七節):再次展示雨巷凄迷朦朧的意境.

  18.答:“消了她的”“ 消了她的”修辭手法是排比反復修辭,“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層遞修辭.效果是:淋漓酣暢地表現她離開我時的依戀不舍的情景,表達我的無奈、失落憂傷的心緒.

  19.答:①這一節在結構上采用重章疊句的寫作手法,使詩歌具有一唱三嘆的音樂美感.②說明詩人與雨巷中見到的女子相見、擦肩而過、漸漸消失的全過程,這情景,其實完全是詩人夢一般的想像,起到把作者從想像中拉回到現實的作用.

  現實中只有一個“我”,現實中的詩人根本就沒有見到姑娘.③說明詩人的理想愿望很渺茫.④在結構上構成首尾照應的方式,強調(升化)“我失落迷茫,又懷著希望的痛苦心情”的主題.

  20.答:全詩描繪詩人在陰暗、孤寂、迷蒙的雨巷中,“我”滿心歡喜的追求一個美麗而孤傲冷漠的冷美人的美好情景和只能與之擦肩而過的悲哀結局.

  21.答:全文的思想感情至少有三種理解.

  ①全詩通過描寫“我”滿懷希望地在雨巷中追求那個孤傲冷漠的姑娘的美好情景和失之交擘的結局,再現“我”愛情失落后的悲涼又滿懷希望的矛盾痛苦心情.(這是一首愛的戀歌,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詩人曾有過戀愛失落的歷史創傷).

  ②表現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時,詩人和一代進步知識分子的革命理想破滅后的苦悶彷徨(這是一首象征主義的詩歌,雨巷,象征黑暗的社會現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美好的大革命理想,她的消失,象征“我”的大革命理想的破滅)

  ③表現詩人追求美好事物失落又企盼的矛盾痛苦心理.

  ④闡述詩人對人生的理人生如同一條孤寂的雨巷.(美女不一定是美女,雨巷也不再是客觀現實的雨巷,陰霾的雨巷可以是詩人、你、我失落時的心境.)(這首詩既是愛情的戀歌,又是政治抒情詩,還是生活的哲理詩)

  19.答:①全詩描繪了一幅由陰霾的雨巷、孤獨的“我”、美艷卻結著愁怨的姑娘共同組成的朦朧凄迷的意境,表現人物細微而復雜的心理,雨巷、姑娘都不再是客觀現實,都具有了象征的意義,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愛情、不單是喜悅、也不是單一的傷感,是傷感中有些微的喜悅企盼,些微的喜悅中又有淡淡的傷感.采用象征主義的創作手法.

  ②詩歌語言具有音樂的美感.

  詩中運用了反復、排比、頂真、回環的修辭,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營造了低沉優美的旋律節奏,使用親切柔美的語言,低沉緩慢的節奏,使詩歌具有婉轉悅耳的音樂美感.

  ③詩歌第一節實寫,二至六節寫“我”在雨巷里的想象,采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拓展了詩歌內容,營造迷茫朦朧的意境,讓讀者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強化詩歌主題.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5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本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艷,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征反復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只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愿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憶的寄托。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于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無可奈何。盡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系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著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于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后,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于是,剎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相關閱讀】

  1、《雨巷》在藝術上有何特色?

  《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2、《雨巷》在意象選用上的特點及好處是什么?

  《雨巷》中應該說有三個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這三個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別的意象事實上深藏著一種極為特殊的時空關系,不僅使整首詩所營造的情境顯得模糊、虛幻、迷離,更使得對詩的意義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復雜的多義性,三個意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它們統一于一個空間畫面內,而且有著同樣的情感底色:“獨自”、“彷徨”的“我”、“悠長”、“寂寥”、“頹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構成了一個黯淡、低沉,迷離而幽長的空間,給人們帶來一種孤獨、冷寂又帶迷茫的情緒。這三個意象的空間關系又是動態的,三個意象在移動中彼此襯托相互呈現:移動是隨著“姑娘”的“飄過”展開的,在這種輕緩的“飄過”中,“姑娘”展演著她的顏色、眼光、氣味和姿態,“雨巷”也逐漸因為不斷綿延的“悠長”、“雨的哀曲”和“頹圮的籬墻”變得更為具體,而“我”的期待和夢想、失望和迷茫隨著“姑娘”的身影隱隱顯顯。這使“雨巷”內的空間關系同樣也構成了一種回復,開始“姑娘”離我像夢一樣遙遠,然后她近了,“我”甚至聞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悵,接著她又遠了散了,這種回復的審美功能和音韻及語法上的完全一樣,正是這種意象之間多重復雜的關系,以及由這些復雜關系帶來的虛幻迷離的色彩,使得詩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體形象和實際意旨,而具有了某種象征性。人們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生發出完全不同的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這似乎是一個朦朧夢境的再現;如果從“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意義,這又可理解為“一種人生體驗或感悟,一種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況味;如從“姑娘”的視角探索,也是對一段逝去的愛的夢中回憶與追訴,總之,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6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探究詩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詩無達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知、體驗能力

  2、訓練學生對詩歌詞語的認識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4、掌握詩歌基礎知識

  教學方法:

  多媒體手段:

  1、錄音機;

  2、投影儀。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很難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介紹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于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初步感知詩歌(朗讀此首詩,讀完后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1、師配樂朗誦。

  2、放錄音(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3、學生自由地讀(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

  4、教師提問: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詩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歸納: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

  心里難受嗎?想去安慰一下詩人嗎?

  對。有難受感我們就基本上理解了這首詩,而且我們品質良好,有同情心。

  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

  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5、剛才,我們談了我們對這首詩的感覺和體驗。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為什么認為它很美呢?

  我們已經知道,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放錄音。大家一邊聽一邊在書上畫出你認為是形象的內容。

  5、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明確:一共是6個,“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墻”、“油紙傘”;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

  (附全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墻。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征著詩人對理想、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詩歌的內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發了詩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失望的復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么”這一角度來發掘詩歌的無限張力:從這是一首愛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遠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六、藝術特色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通過感受投影中的意境來體會詩歌中的藝術特色)

  《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特色

  可以說《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3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最后通過第四次錄音再次感悟詩歌的意境和節奏)

  品味語言[屏幕顯示下邊詞語]:

  我:獨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

  雨巷:悠長、寂寥、頹圮、哀曲、丁香姑娘: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盡、消散了……

  [教師口頭提示]:這些詞語是表示動作、情緒、物態的,選出你認為用得很好的來說說。

  [學生答問]:

  “希望”,寫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是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4、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生1:我喜歡“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黑暗的現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前后呼應,富有音樂感、節奏美。

  生3:“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七、布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認識詩人戴望舒。2、品味揣摩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教師范讀,指導學生反復讀,品味詩歌舒緩悠揚的節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人論世,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誦讀與鑒賞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法、交流式

  【教學用具】課件、mp3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丁香花》,學生談談聽后感受,引入丁香花。

  (出示圖片,了解丁香花: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花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浣溪沙》)它不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潔、愁怨。所以說,丁香總是和“愁”聯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運用并發展了丁香花意象。《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

  二、研讀課文

  (一)、走進雨巷——泛讀,了解作者、理清思路

  (出示圖片)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法國象征派影響。1928年開始創作現代派詩歌。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響,意象朦朧、含蓄。代表作是《雨巷》。后期(抗戰爆發后)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情感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積極、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殘損的手掌》。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分析作品思路。(學生討論)明確:

  第1節:“我”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第2-6節: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從雨巷穿過,從“我”身旁飄過。

  第7節: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寫出“我”的希望。

  飄過過程:默默走近、走近-遠去-消失在盡頭

  (二)、駐足雨巷——研讀,感受意象、探究情感

  1.詩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它們各有怎樣的特點?(學生討論)明確: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雨巷:悠長、寂寥、下著雨

  丁香:美、高潔、愁怨

  籬墻: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2.“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呢?聯系全詩,找出描寫“我”心情的詞語。(學生討論)

  明確:獨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這些詞語寫出了“我”是一個憂傷、迷茫的獨行者,但同時也有所追求,因為“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3.(出示圖片)介紹本詩的創作背景。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

  4.結合詩中情節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關系,你認為作者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義。(學生討論)

  明確: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構成一種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表層上是在寫對美好愛情的期待。深層上,是個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內心復雜情緒的象征,一種美好理想得而復失的苦悶與彷徨。

  (三)、流連雨巷——朗讀,品味語言、賞析技法

  播放名家朗誦,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語言,理解詩人當時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交織在一起的心情,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本詩的意象。

  1.(出示圖片)這些詞語是表示動作、情緒、物態的,選出你認為用得很好的來說說。

  我:獨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

  雨巷:悠長、寂寥、頹圮、哀曲、

  丁香姑娘: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盡、消散了……

  (舉例分析)

  “希望”,寫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是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2.(出示圖片)結構特點:共七個詩節,每節七行,每行長短不一;押韻位置錯綜變化;似斷實連的分節跨行。這樣寫的效果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

  使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而優美的旋律,細膩而傳神的暗示了詩人低回、迷茫的心境。

  3.思考探討雨巷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明確:

  ①象征手法,意蘊深遠。表面上寫對一個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滅后的惆悵,實際上卻象征著當時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

  ②音節和諧,節奏優美。全詩7節,每節6行,盡管句子有長有短,但詩句停頓很鮮明。

  ③詩中運用疊句、復沓、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氣氛。

  因此葉圣陶盛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三、延伸拓展

  走出雨巷——選讀,比較閱讀,提升能力

  都說《雨巷》這首詩美,音節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來,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種美,在它身上體現著一種略帶著一絲憂怨的,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出示圖片)比較:賞析《雨巷》與《浣溪沙》的異同。

  浣溪紗【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提示:從意象、意境、主旨、表現手法這幾個角度去比較。

  相同點:都將丁香花作為主要意象;意境朦朧;都抒發內心的憂愁與惆悵;都運用象征、比喻。

  不同點:除了丁香花外,《雨巷》還選了“油紙傘”“雨巷”“姑娘”,《浣溪沙》還選了“落花”“青鳥”“綠波”;意境:《雨巷》以清幽為主,《浣溪沙》結尾氣象雄偉壯闊;主旨:《雨巷》主要抒發個人的憂愁與惆悵,《浣溪沙》主要表達作者對南唐國運的憂愁與感慨;表現手法:《雨巷》除象征、比喻,還運用了排比,《浣溪沙》除象征、比喻,還運用了擬人。

  四、課堂小結

  回首雨巷——熟讀,復習鞏固,達到背誦

  有人說,這詩如中國的水墨寫意,只盡情地渲染情感,發散著自己憂愁與迷惘,“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我銘骨你遺憾時的憂傷”。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等著你。

  布置作業:請復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間的故事梗概,注意環境、景物、動作、肖像、心理等描寫方式的運用,不超過200字。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雨巷幽深寂靜

  丁香美、高潔、愁怨

  籬墻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李華民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本事: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過程與方法:朗讀法,感悟法;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教學重點]: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低回動人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在特定時代的哀婉的心曲。今日就讓我們共撐一把心靈之傘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簡介:

  師:“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明白作者的基本情景

  作者介紹: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給自我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望舒即月神,飛廉即風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感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優柔寡斷,逃避現實。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頭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三、朗讀感受,深入鑒賞,整體感知:

  1、師配樂朗誦

  學生聽朗讀錄音時,教師板書生字詞

  巷道(Hang)街巷(xiàng)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

  頹圮(tuípǐ)惆悵(chóuchàng)

  籬墻(lí)

  師:聽完這首詩你的感受和體驗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確:孤獨,寂寞,凄涼,痛苦,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師:追問: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明確:低沉幽怨

  師:朗讀時還應注意什么明確:停頓、輕重、節奏(沉穩舒緩)、語速(較慢)

  生:齊聲朗誦

  2、師:朗誦完詩歌,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明確:丁香一樣的姑娘很美

  師: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

  師:看修飾語“丁香一樣的”,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介紹,又名紫丁香。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并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詩歌介紹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師: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什麼樣貌的姑娘呢

  明確:憂郁的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師:作者是怎樣寫這個姑娘的呢

  明確: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著,打著油紙傘,夢一般的飄過……

  師: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

  明確:《白蛇傳》。油紙傘出此刻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此刻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此刻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此刻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此刻,這把油紙傘出此刻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只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必須更美了

  師: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明確: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詩歌介紹宋人秦觀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有詞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看來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何況這時詩人正在一個狹窄破舊、陰暗潮濕,青磚灰瓦,還有“頹圮籬墻”的小巷里呢

  四、結合背景,深入探究,詩歌意象

  師:那么,為什么詩人會這么憂傷呢詩人這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難道純屬是個人的哀嘆嗎

  明確:背景介紹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先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期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提高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故:油紙傘未做具體的描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并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在寂寥的下著小雨,憑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圍。

  籬笆墻頹圯---這個籬笆墻是頹圯的,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雨巷悠長寂寥狹窄---象征著當時的社會環境,即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

  丁香姑娘應當完美夢想的象征。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盡、消散了……哀怨、凄婉。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擦肩而過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

  ——完美的夢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夢想難以實現

  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

  ——夢想的幻滅

  意象說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紙傘、頹圮的籬墻這幾個典型的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蒙破敗空寂的背景,給人的心理體驗是冷漠、凄清、又惆悵,準確的傳達出了“我”“憂傷”這種典型情緒。

  師:詩人就是在現實與夢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煎熬的提高青年,這彷徨、感嘆、哀怨是現實的黑暗和夢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夢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團體朗誦,再次感受這首美麗而憂傷的詩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寫出了我們每個人都以往體驗過的一種感情,那就是“憂傷”。詩歌把詩人的感覺就是這樣傳輸給我們,使我們產生了與他一樣或近似的情感體驗。在文藝學上,這種情景叫共鳴。能讓讀者產生強烈共鳴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讓不一樣時代的人產生共鳴的作品,那就是偉大的作品了。

  此刻,讓我們帶著詩人傳遞給我們的憂傷,走進那條細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體驗一下在細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獨行的妙處。(團體朗誦)

  六、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用第一人稱、散文的形式、詩的語言簡單的復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間的故事梗概:(注意環境、景物、動作、肖像、心理等描述方式的運用,不超過200字)

  “我”:我在一個陰雨天,撐一把油紙傘,彳亍著,巷子陰暗而悠長,我的心境也被淋得濕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著,期待著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來。奇跡竟然發生了,她出此刻巷子的另一頭,也撐著一把油紙傘,穿著紫色的長裙,輕輕而來,如同一個紫丁香般的夢。這姑娘似乎給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機,“我”似乎忽然抓住了期望。然而,她只是飄過了我的身邊,一個照面間,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靜靜地隱去。消了顏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沒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悵。

  “丁香姑娘”:我在一個陰雨天,撐一把油紙傘,彳亍著,巷子陰暗而悠長,我的心境也被淋得濕漉漉的。我心里想著,或許會遇到一個著青色長衫的男子,戴著細黑邊眼鏡,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漸漸有一種孤寂從心底升起,我望著巷子的另一頭,他竟然來了,正是我想象的樣貌,看上去他是那樣的憂愁,也許他只是想遇著一位寧靜、美麗、多愁的女子,在相錯的剎那,讀她哀怨的眼神;相錯之后,讀她輕甩的發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靈作一篇淡紫色的詩章,登在某一報刊的某一個角落給那個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給自我一份凄美的靈感。如果不是這樣,我走過他的身邊的時候,他怎樣沉靜得如同一粒水滴。

  七、結語:我們懷念戴望舒,不僅僅為他的詩,也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剛才我們虛擬了當時的情景,期望有一天,我們也能真的撐著油紙傘,在一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去親身體驗和領悟他的憂郁和傷情。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9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鑒賞詩歌的方法:一、知人論世。二,體會詩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意象:詩歌中蘊涵著詩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營造出的客觀景物和主觀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或氛圍。(幻燈)

  在詩歌中,由一個或幾個意象所形成的氛圍,這個氛圍有一個特定的名稱:意境。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營造了一個寧靜,幽深,略帶感傷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發文,開始受法國象征派影響。1928年開始創作現代派詩歌。著有詩集:《我的記憶》(《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響,意象朦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戰爆發后)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情感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積極、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短暫的`一生,很不平靜。小時候一場天花,在他臉上留下疤痕,生理上這種缺陷,常常使他變成別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來在詩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還是常常受到來自同行的嘲笑。文學上剛有點成就時,他喜歡上好友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平,但并沒有得到回應。戴望舒以跳樓相要挾,最后勉強答應和他訂婚,但要結婚條件是:要他出國留學,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迫于無奈,1932年他去法國,當時生活很困難,靠翻譯生活。三年后聽到施絳平移情別戀的消息,他匆匆回國。結束了他近八年的戀情。第二年,1936年,與小他12歲的穆麗娟結婚,這場婚姻僅維持四年。1940年倆人離婚。兩年后,戴又與小他21歲的楊靜結婚。生了兩個女兒,到1948年又以離婚結束。建國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國家新聞出版署工作,負責法文翻譯,但此時他哮喘病非常嚴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譽為"雨巷詩人"的戴望舒,以短暫而傳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國抒情詩人的內在品質,以至在他離世50多年后,詩歌依然名重詩壇,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賞析全詩

  (一)聽朗誦,正字正音(幻燈)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頹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悵(chóu chàng)

  (二)學生自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談談自己的初讀體驗。整體感受詩歌。

  師引導:你覺得這是一首什么詩,你認為它美嗎,美在何處?

  (意象美、意境美、音節美,至少要說出音節美:押韻、復沓、重疊)

  (目的,引導學生自讀習慣,自己理解詩歌。)

  (三)再讀本詩(找學生讀)

  1、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開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圖景?

  2、 同桌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幻燈)

  明確:丁香、雨巷、油紙傘、籬墻,

  3、首先看題目,這首詩最明顯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細雨,兩邊是靜默的人家,偶爾有人匆匆走過,意境充滿了朦朧美。可以“虛化”為一條“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們再看油紙傘,有一種古典,神秘,懷舊的感覺。還有頹圮的籬墻,更有一種破敗,凄涼。這兩個意象和雨巷一起構成一個凄清,破敗,空寂的意境,是這個故事發生和主人公出現的一個大的背景。

  4、詩中一個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燈)

  5、作者為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為什么不是國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勝涼風的嬌羞的水蓮花? 不是一支春帶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愁怨。如李商隱的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確:美麗,高潔,結著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靜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詩人對“丁香姑娘”是怎樣的感情?

  明確:追求,向往

  2、那么,這個“姑娘”代表什么呢?結合下課后第二題。

  明確:(1)根據詩歌內容,姑娘就是姑娘,詩人當時22歲,說他沉醉于愛情,這是首愛情詩。

  (2)結合時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10

  學習目標

  1、通過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創設;

  2、分析藝術表現手法,體會不同手法產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語言,把握不同詞語帶來的不同感情傾向;

  4、在朗誦中整體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

  重難點分析

  1、詩中思想內容的分析是重點

  2、分析新詩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的難點。

  一、背景知識

  1、現代詩派簡介

  得名于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文學月刊,圍繞這個刊物并創作詩歌風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稱為現代詩派。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現代詩派的鼎盛時期。它是對象征詩派與新月詩派變革性的繼承與發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義。

  2、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后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后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時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二、基礎知識

  1.字音字形辨識

  支撐(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悵(chóu)頹圮(tuípǐ)彳亍(chìchù)

  2.詞語辨析

  ①彷徨彳亍

  “彷徨”在一個地方來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猶豫不決。

  “彳亍”指走走停停的樣子。

  三、學法指導

  1.分析新詩也要從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情感、寫作技巧五個方面去把握,不能單憑直觀感覺。

  2、從分析語言入手,學會咀嚼語言,分析不同詞語呈現出的不同意味。

  3.鑒賞詩歌還要注意不同技巧產生的不同效果,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進行體會。

  四、問題導航

  1、“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嗎?

  3、為什么“丁香一樣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會為《雨巷》配什么樣的畫面和音樂?

  五、課外拓展

  1、品析自讀課本中《錯誤》一詩,請說說“你”是位什么樣的人。

  六、自我檢測

  1、給下列字注音

  俯臥撐()彷徨()寥寥無幾()惆悵()風流倜儻()枸杞()頹圮()

  2、根據讀音,補出字形

  Yōu()愁tuí()廢liáo()闊

  3、文學常識

  ①戴望舒因一首詩成名后,被稱為,他曾赴法國留學,深受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象征主義常常在朦朧的意境中表達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關于“新詩”的一些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B、“新詩”打破了近體詩嚴格的格律束縛,創造了很多新樣式,語言上是運用現代白話。

  C、“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詩體。

  D、“新詩”不必講究格律,不必講究押韻。

  4、《雨巷》一詩中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俯臥撐(chēng)彷徨(huáng)寥寥無幾(liáo)惆悵(chóuchàng)風流倜儻(tìtǎng)枸杞(qǐ)頹圮(tuípǐ)

  2、憂愁頹廢寥闊

  3、①雨巷詩人②D項,“新詩”仍然有格律詩,依舊要保持押韻的特點,只是相對自由一些。

  4、這首詩音調和諧,節奏舒緩。全詩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的手法,如“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兩節除個別詞語和標點不同外,其它語句完全相同。這種手法構成了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感和音樂性,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同時也使得全詩籠罩在纏綿悱惻、揮之不絕的愁緒中。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 1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熟讀,教師的講解以及學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詩的意象,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重點 難點】

  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理解全詩的意象。

  【教學設想】

  以朗讀為主,在熟讀基礎上背誦全詩,在討論與交流中,結合教師的分析解說,學生能夠把握詩的情感,理解詩歌的意象。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投影幾首現代詩《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跡。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些詩有的是大家以前學過的,有的是我們沒聽說過的,還有我們聽說過但還沒真正接觸的。提起中國的新詩,我們不能不提起這些詩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當然還有很多詩人,這些詩人就像明星一樣的璀璨奪目,他們的詩作到今天讀來都讓我們覺得意韻悠長。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戴望舒的《雨巷》,說起戴望舒,就會把他和雨巷聯系在一起,的確,因為寫了《雨巷》,當時年僅22歲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詩人的美譽。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浙江金華人。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他的代表作還有《我用殘損的手掌》,詩集《望舒詩稿》《望舒草》《我底記憶》。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詩作呈現出孤獨抑郁、消沉的特點。

  (講述戴望舒的《雨巷》發表的故事,簡單介紹詩歌鑒賞的幾個方面)

  二、課文分析

  1、這篇課文大家應該很充分地預習了,那么請大家來說說看,這首詩說了個怎樣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總結回答)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發現了這么一個問題,一首詩我們要說出它的內容總是顯得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要想說出詩的感情就比較容易了。的確,我們學詩,讀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詩的情感基調。

  2、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朦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導學生具體地說出這些情感,比如本詩寫了怎樣的人和事)

  3、聽歌:《雨巷》(江濤)

  注意結合自己的理解,體會詩的`感情特征。

  4、學生自讀劃分節奏,可以選擇一個小節劃分節奏。

  5、準備下節課表演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作者、作品、鑒賞的方法、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

  二、檢查朗讀以及背誦

  (每一小組推薦一個人上臺表演,教師給予點評,富有情感,聲情并茂。)

  三、理解詩歌的意象

  1、所謂的三分文章七分讀,在誦讀中我們能夠不斷地與作者進行對話,體會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讀常新,不斷獲得新的,全面的體驗。

  (學習方法:本單元的詩歌學習也是以誦讀為主。)

  (補充詩歌的音節美,結構美)

  2、詩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帶給我們的還有許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就構成了我們詩歌的意境,構成了詩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東西。就是指那些客觀的具體的事物帶上了人的痕跡,烙上了人感情印記。一句話,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

  3、本詩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學生回答,點評)

  雨巷、丁香:

  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形象有很強的視覺沖突,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虛化為追求之路,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投影圖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來就是純潔、高貴的象征,丁香花顏色淡雅但不輕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較短,容易凋謝。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丁香花傾注了許多情感,但是丁香總是和愁聯系在一起。(看課后的練習四,齊讀課后詩與詞,明確丁香與愁的關系。在詩歌當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較固定的含義,比如梅花象征高潔真情像梅花開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沒;松柏竹菊象征堅強;云象征游子;)

  4、丁香與姑娘聯系,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要將姑娘與丁香聯系起來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呢?

  (思考,討論)

  聯系姑娘和丁香,是因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氣質,有丁香般的憂郁、高貴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姑娘的象征意義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現實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1927年張作霖的北洋軍閥的統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四、總結全文

  五、布置作業

  仔細閱讀課后練習四,思考并回答問題,這幾首關于丁香的詩詞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處。預習《再別康橋》

  【板書設計】

  雨巷:悠長、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顏色、芬芳、憂愁)、惆悵

  姑娘:(顏色、芬芳、憂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悵、靜默、凄婉、迷茫

  我:獨自、彷徨

【《雨巷》教案及過關測試題】相關文章:

雨巷過關測試題及答案07-11

雨巷的過關測試題以及答案11-24

《雨巷》測試題09-27

雨巷的課后測試題10-04

《雨巷》的教案09-28

《雨巷》教案07-02

雨巷詩人的雨巷06-15

《雨巷》高中教案08-28

《雨巷》優秀教案08-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登录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字幕 | 外国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