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巷》教學設計參考
導語:《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雨巷》教學設計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感受詩的意象和音樂美,把握詩意
2、理解和欣賞《雨巷》中的兩個主要意象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體會《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3.分析語言,體會本詩的意象美、古典美和音樂美。
教學難點: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中的思想感情。
2.反復朗讀本詩,具體感受詩中朦朧含蓄的意象美、格調清新的古典美、韻律和諧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進入 新課之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聽歌的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聽完之后)
這首歌曲是根據我國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的同名詩歌改編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煙雨迷蒙的雨巷,走進戴望舒的內心世界。
二 作者簡介:(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作者)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繼徐志摩之后,我國現代詩壇上又一顆璀璨的明星。動蕩的年代,個人的遭遇,使他在詩歌創作上經歷了一個從歌詠個人悲歡離合到表現愛國情感、民族氣節的發展過程。主要的詩集有《我們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其中,《望舒草》標志著作者藝術性的完成,《災難的歲月》標志著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詩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殘損的手掌》。
《雨巷》最初發表在1928年的《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
三、朗讀感受,把握基調:
1、聽配畫朗誦
師:請同學們靜聽,聽完后靜靜的思考,你感受到和體驗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憂愁的。生②:哀傷的。)
師: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追問: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
生:低沉的,感傷的。
師:對,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生表示贊同)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自由誦讀全詩。
2、分析意象,深入賞析
師:好,從分析詩歌的意象入手,詩歌為什么會有憂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師啟發:我帶著感傷憂愁的心情獨處徘徊在哪里呢?
生齊聲答:雨巷(意象1)
(緊接著,師出示雨巷圖)
師:巷的特點是深,有詩作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這巷下著雨,江南的綿綿細雨,自然和愁聯系在一起,有詩作證: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如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師:“我”的心情與活動的環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討論,回答:從色彩基調來看,雨巷屬于暗色調,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的、陰沉的。
師:對,非常協調,那么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環境呢?
生苦思冥想,組織語言,一生表述: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嚷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濕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
師:×××同學用簡練優美的語言渲染出了沉悶,壓抑的環境氣氛,下面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的心情。
生:在這愁緒的梅雨季節里,在這陰暗狹長的巷道里,我一個人獨自彷徨在雨中,孤獨、冷漠、苦悶又憂愁……
師:濕漉漉的天氣,濕漉漉的巷道,我們心情同樣也是濕漉漉的。然后我卻希望逢著一個姑娘(意象3)
什么樣的姑娘?
引導集體朗讀第二、三、四、五、六節(提醒注意感情基調)
師:姑娘,是怎樣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樣的姑娘。
師:為什么說丁香一樣呢?
生:丁香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
師:看到過丁香花呢?
生(全體):沒有。
師:老師可以滿足你們小小的心愿(欲去打無課件,又停),請你們猜測一下,丁香花應該是什么顏色的?
生(七嘴八舌):白色、淡紫色、黃色、很美。
師:應該是偏冷的色彩,是吧?
(生點頭,教師出示課件:丁香圖片)
師:(介紹):丁香花是一種很美麗的花,多為白色或淡紫色的,不妖艷,仲春時節開放,容易調零。因此丁香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時常和愁怨的情緒相連結,歷來被視為愁品。古代有很多詩人以丁香寫愁,留下許多千古絕唱。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各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憬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系在一起。
師:丁香是美麗 高潔 憂愁三位一體的象征。
詩中的女子不就是如此嗎?可是詩中的丁香花和你們看到的還有不同之處,我們詩中的丁香花是指丁香花蕾。
生(部分):啊?
師:請從書中找出依據。
生(部分):“結”
師:很好。詩中的丁香花不是盛開著的,而是含苞欲放的,仿佛一個滿懷心事的女子,把自己的怨愁層層地包裹起來。
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姑娘的憂愁呢?生①: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生②靜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躍的,而是靜靜的,默然地走近。生③:嘆息般的眼光,充滿憂郁的、哀傷的。
師: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姑娘為何如此感傷?
生答:也許她是為心愛的人兒離她遠去而苦惱心傷,也許她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許,也是為理想受挫而苦悶徨。
師總結,是啊,姑娘悄然飄過我的身旁,留下一聲沉重的嘆息,那一聲嘆息里有太多的憂傷,她明亮澄澈的眼睛中滿含著迷茫,然后,姑娘攜著一陳淡淡的幽香,象夢境般翩然而逝,漸行漸行……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請你駐足,生命的漂泊請將我一起帶上,然而姑娘靜默的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笆,走盡這雨巷……
3、再次朗讀,深入意境,讀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調。
四、結合背景,解讀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師問:詩人這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純屬是個人的哀嘆嗎?
(生略一遲疑)
師: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生頓然悟出:那雨巷應該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象征。
師:對,說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應該美好理想的象征。
【《雨巷》教學設計參考】相關文章:
《雨巷》教學設計06-26
雨巷教學設計04-16
《雨巷》的教學設計11-26
雨巷教學設計03-30
詩歌《雨巷》的教學設計04-16
《雨巷》教學設計(人教版)04-17
雨巷教案教學設計04-02
《雨巷》獲獎教學設計04-24
《雨巷》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4-17